功能对等视角下信息型文本的英译研究
——以黑衣壮文化简介翻译为例

2020-01-19 10:31陈可昊雨林秋明崔伟嘉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黑衣译员译本

陈可昊雨,林秋明*,崔伟嘉

(1.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2.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一、信息型文本与功能对等理论

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将日常阅读中的翻译文本类型分为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三种。[1]信息型文本是一种以记载各类信息为主要功能的文本类型,内容包括各类记叙文章、技术报告、报纸新闻、学术期刊、科技杂志、论文、会议记录等,具有客观性、准确性、规范性和真实性等特点。信息型文本的核心在于它表达的是“语言的外部情况”,是“某个主题传达的事实”,是“语言之外的现实”,作者在文章中起着一种不夹杂任何感情的信息传递者的角色。[2]因此信息型文本传递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语言必须平实客观。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称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是奈达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的,即在翻译时不追求文字层面的逐一对应,而追求在源语和译语之间达到功能上的对等,不仅包含词汇、句子层面意义的对等,还包含风格、文体上的对等。[3]信息型文本其实是一种相对比较容易做到文体对等的文体,在翻译时也要遵循其特点要求进行翻译。

二、黑衣壮文化简介的语言特点

黑衣壮是广西壮族的一个分支,由布嗷、布敏两族组成,主要居住在广西那坡县,总人口约为5.18万。黑衣壮文化简介是典型的信息型文本,详细介绍了黑衣壮的历史、建筑、服装、礼仪、节日、饮食和山歌等文化。在简介中,能看到大量具有当地特色的表达和俗语,还有仅在黑衣壮之中流行的词语,如“壮族活化石”“九分石头一分土”“浮财”“不落夫家之婚配礼”等。另外,还有许多贴近当地文化的四字词语,如“事业有成,光宗耀祖”“打扫庭院,张灯结彩”等。这些词语韵律工整,结构对等,在不同语境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因此,必须结合所在的语境和上下文进行翻译,保持译文的流畅度,真正达到传递信息的效果。

广西大学2018级翻译硕士(MTI)英语口译班三位同学的非文学翻译课作业即为翻译黑衣壮文化简介。下文将利用功能对等理论对三位学生译员的译本(分别称为译本A、译本B和译本C)进行举例分析。

三、三个译本例句对比分析

下文将从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几个层面,分别探究功能对等理论在信息型文本中应用的程度和效果。

(一)词汇对等

词汇对等要求译员在翻译时,运用目标语中与源语词汇有同样文化意义的词语来表示该词汇,而不是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这样的译文多数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拘泥于译文的形式。黑衣壮文化简介中出现了许多与当地文化、地名等相关的词语,直接翻译这些词语往往不太恰当,需要探究其深层含义再进行翻译,从而传达出这些词语背后的文化信息。

例1黑衣壮

译本A:Black Zhuang

译本B:Heiyi Zhuang(also known as Zhuang in Black Cloth);Black Hmong

译本C:Black-dress Zhuang

黑衣壮因族人皆长年穿着由蓝靛染制的黑色布衣而得名,译员在翻译时必须注意这一要素。可以看到,在译本A中,译员直接将黑衣壮译为Black Zhuang,仅仅译出了“黑”和“壮”两个意义,并没有将“衣”的意义译出。查阅字典后,能够了解到Black有三个词意:(1)Color,表颜色,即黑色的;(2)With no light,表无光线的,即漆黑的;(3)People,表人的肤色和人种的,即黑人。在此处,黑衣壮显然是采用了Black一词的第一个词意,表示黑色的。这一词意不只能够表示黑色,还能够表示人物所穿的衣着,例如句子The lady in yellow is my sister,这里yellow指的是女士身着黄色衣物,因此,译本A的翻译是恰当的。译本B将黑衣壮译为Heiyi Zhuang和Black Hmong也是可行的,前者能够在黑衣壮相关材料翻译的论文中找到,例如在《黑衣壮,壮族的“活化石”》(英文)[4]一文中,作者就将黑衣壮译为Heiyi Zhuang,并加以注释。另一个译文Black Hmong也是有据可循的,廖明君在其2004年出版的书籍《大山里的黑衣壮》(“The Black Hmong in Great Mountains”)中,将黑衣壮译为Black Hmong。[5]查阅维基百科,Black Hmong多指苗族而非壮族,且Black Hmong所指的苗族多分布于中国贵州、云南、湖南等地,在越南、老挝等国家也有分布,在广西则分布较少,所以将黑衣壮译为Black Hmong是欠妥当的。译本C将黑衣壮处理成Black-dress Zhuang,这里的Dress稍显冗余,且多指女性的衣物和饰品,在此处使用不太恰当。

例2大石山区

译本A:The Dashi Mountain Area

译本B:The Great Stone Mountain Area

译本C:The Great Rock Mountain Area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南部,丘陵山地广布,是喀斯特地貌分布的典型地带。大石山区巨石漫山遍野,是黑衣壮的生活地域。译本A将大石山区处理成The Dashi Mountain Area,采用的是直接音译的策略,虽然可取,但并没有传达出大石山区的背景信息,没有向读者展现大石山区的真正特点,所以是较为不恰当的。再看译本B和译本C,两个译本仅在“石”字的翻译选择上有不同。Rock一词多指陆地上的大岩石或海中的暗礁,而Stone一词则多泛指石头,在Stone前加上Great作为其形容词略显怪异。译本C的翻译既注意到了英文单词的选择,又及时传达出了大石山区的特点,从词义的角度看较为恰当。另外,笔者咨询学生的任课教师后,她给出的译本为The Rocky Mountain Area,即无需特指出原文中的“大”,而是强调该地区巨石数量的“多”。在这里译员可以参看落基山脉(The Rocky Mountains)的英文原名来源:一说它源于山脚下一个名为Rocky的部落;另一说则是因为落基山脉整体山川连绵,鲜有植被,巨石嶙峋,故当地人称其为The Rocky Mountains。我们能从教师的译本和落基山脉名称的来源中找到相通之处,因此遵循欧美的起名风格来对“大石山区”进行翻译也是合乎情理和规则的。

(二)句法对等

句法对等要求译员在保持原文句子语义不变、目标语句子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对句子的顺序、结构和语义进行一定的调整,尽可能地保留原文句子的风格和特点。这样的翻译不追求句子形式上的对等,而是追求语义和传达内容上的对等。

例3“九分石头一分土”是黑衣壮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在黑衣壮的栖息地,大山一座连着一座,到处是黑黝黝的石头。

译本A:The saying “Nighty percent stones and ten percent of dirt to build a house” gave a perfect description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Black Zhuang.In their habitant,expansive mountains stand shoulder to shoulder,shiny black stones lie stilly on the round.

译本B:The true image of Heiyi Zhuang’s living environment can be described as “90 percent of stone and 10 percent of earth”.In Heiyi Zhuang’s habitat,great mountains are continuous with black stone everywhere.

译本C:As Black-dress Zhuang usually said,nine out of ten of the mountains are rocks,only one left for farming.They settle on mountains covered by thick and hard stones.

从这个句子的两部分中能提取到两个重要信息:(1)句中含有本地特色的表达“九分石头一分土”;(2)黑衣壮人民生活在岩石密布的山区。在翻译时就必须着重关注这两个关键信息的传达,以此来衡量该句的翻译质量和效果。该句的第一部分中“九分石头一分土”,译本A译出了“有百分之九十的石头”和“有百分之十的泥土”,显然表达出了这两个信息。但是译本A错误地将“九分石头一分土”理解为黑衣壮人民建造房屋时所消耗的材料数量,将其译为to build a house,忽略了该句是用来形容黑衣壮生活环境的现实,这是非常不恰当的。译本B的处理是比较恰当的,既将当地俗语的意义完整译出,又进行了语序和主语的调整,即把原文中用俗语做主语调整为用“生活环境”做主语,是运用、遵循句法对等的一个良好范例。译本C将此句理解成了该地区百分之九十的山都被巨石覆盖,只剩百分之十能够给黑衣壮人民进行生产农耕工作,虽然这不失是一个事实,但是原文中的“生活环境”和“真实写照”两个信息都没有能够抓住,翻译存在失误。

从该句的第二部分能够阅读出黑衣壮人民生活的地区山川较多,沿途石头较多。在这部分的翻译上,三位译员的译本体现出了对该句是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所做的取舍不同。译本A中,译员显然是按照原文的顺序和语义,将该句的每一层意思都译出,这个选择是可取的。译本B则舍弃了微观,从宏观角度进行翻译,将中文的后两层意思概括地译为great mountains are continuous with black stone everywhere。Be continuous with表示与……相连,用这个表达连接两个句子是值得提倡的,也真正做到了句法对等。译本C对该句的处理方式稍显简单,没有将大山的连绵和石头分布的广泛翻译到位,因此还需多加润色。

例4袖口、衣角和襟扣都彩染明艳的颜色,沉稳中带点俏丽,庄严中透点俏皮。

译本A:Bright colors are used in cuffs,tops of the clothes and collars.These colors give a feeling of tranquil beauty and solemn wit.

译本B:The cuff,edge and collar button are dyed with bright colors,displaying a steady style with a bit beautiful feature,and a solemn pattern with a bit naughty character.

译本C:Furthermore,collar,coat-tail and button are hued with bright color,which strikes a subtle balance between gravity and briskness.

这个句子的前半部分描述了黑衣壮衣物的颜色特点,后半部分运用了典型的中国特色的表达,连续出现了“沉稳”“俏丽”“庄严”和“俏皮”四个形容词,处理起来颇有挑战。译本A对句子的第一部分进行了主语的调整,由原句的“袖口、衣角和襟扣”作为主语换成“鲜艳的颜色”作为主语,且采用了被动句的句式,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顺应了句法对等的要求,也能够使句子的整体更加客观,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和信息型文本的特点。译本B、译本C按照正常语序进行翻译,也将信息完整地表达了出来。

句子的难点在于第二部分。通常在处理有多个形容词和副词的句子时,有以下几种方法:(1)副词+形容词;(2)形容词+名词;(3)如果多个形容词(或成语等)皆表达一个意思,则概括译为单个形容词。不难看出,译员A在处理译文时已经尝试将两个并列关系的形容词按照形容词+名词的方式进行翻译,但在词汇的选择上欠佳,使得这四个形容词的传达效果打了折扣。译员B的处理方式虽然保留了中文的节奏和结构,但是过于复杂,导致译文的可读性下降。译本C将四个形容词处理成了两个名词,这个尝试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句子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能够用Strike a balance进行衔接,非常有新意,也体现出了译员在此处下的一番功夫。授课教师给出的处理方式为将“沉稳中带点俏丽,庄严中透点俏皮”译成quietness and prettiness,即将几个形容词高度概括地进行翻译,这样的翻译超越了文字的形式,传达了语句中的最关键信息,是极佳的翻译方法,也达到了句法对等的要求。因此,译本C是和教师译本最相近的。

(三)篇章对等

篇章对等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个层面,这要求译员要跨过文化的差异,根据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境来进行翻译,不能原文说什么,就译什么。

例5(孩子起名的)具体形式则是通过恭请祖先和神祗显灵,以捉阄来取名。

译本A:They find their names through inviting gods and ancestors to draft names for them.

译本B:The actual procedure is as follows: People pray for the presence of ancestors and gods,and name the child by drawing lots.

译本C:More specifically,parents will pray for their ancestors and local gods for a blessed name by choosing it randomly.

从这个句子的前后两个部分能够了解到,黑衣壮人民通过祈祷祖先和神灵显灵来给孩子取名。当然译员必须注意到一点,祖先和神灵并不是真正存在,这只是黑衣壮人民在起名时的一种美好祈愿,他们视通过这种仪式所得到的名字为天意。译本A没有能够清楚地表达出仪式的过程,也没有实现从源语的“脱壳”。invite一词虽然与“恭请”二字对应,但是显然在这里使用是不合适的,因为祖先和神灵不会真正出现,“恭请”理解为“祈愿”或“祈祷”更为合适。译本B和译本C便抓住了这个要素,实现了“脱壳”,将“恭请”译为了Pray for。“捉阄”(或“抓阄”)在中文中表示一种游戏,指每人从预先做好记号的纸卷或纸团中摸取一个,以决定谁该得什么或做什么。译本A中,“捉阄”译为Draft。Draft意为:(1)To write the first version,即起草某份文件等;(2)To choose people and send them somewhere,即选派、抽调某人去参加某项任务等;(3)应征。这三个意思都不能恰当对应“捉阄”二字的意义,因此译本A将“捉阄”译为Draft是不恰当的。译本B中,Drawing lots意为抽签。西方不存在“捉阄”这种游戏,但drawing lots的意义已经和“捉阄”非常相近,所以译本B是可取的。译本C中randomly一词的使用范围过于宽泛,明显不如译本B的处理方式恰当。由此可见,在追求篇章对等时,一定要努力挖掘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和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文化信息,这不仅是获得更好译文的绝佳途径,也是一位负责任的译者的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
黑衣译员译本
医疗口译中口译人员角色的动态转换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口译中的“现场学习”
巨人今晚就要来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黑衣“警察”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
《孙子兵法》蒙古文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