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思政教育实效性探究

2020-01-18 19:33:59王培宇张秀春李晓溪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积极情绪受教育者教育者

王培宇,张秀春 ,李晓溪

(1.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2.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一、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对个体价值的培养

随着教育的发展,师生双元互动性的教学模式成为了教学的发展趋势。[1]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和工作的特殊性,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和对个体的关注显然没有跟上教育学发展的脚步。

1.教学模式与学生关系的转变滞后。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通过学习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认识社会并适应社会,而非通过实践归纳出经验和知识。教师在教学中的绝对权威和主体性也是建立在比学生更早、更多地掌握了教授的知识。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作为被动接受的客体,教学模式通常以简单的灌输为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不对等性在逐渐被抹除。在思政教育教学中,教师比学生多掌握信息的优势越来越小,如果教师仍一味地简单灌输,学生就会出现对教师的轻视和对所学知识的反感。

2.以问题为导向,忽视个体的发展。在传统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存在于大学生身上的各种问题,忽视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个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感受。[2]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人,关注的应该是人的发展,应该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尊严、幸福和价值。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忽视幸福感的体验

增强幸福感体验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3]心理学一般从三个维度来衡量幸福感:积极性情绪、消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要培养学生的幸福感,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沉浸式的体验,创设具有挑战性且让学生愿意将智力与体力投入其中的项目,体验愉悦幸福的心理状态。其次,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验积极情绪。最后,让学生感受到美好的品德能够给人带来幸福。传统思政教育的局限性和特殊性导致在思政教育和相应的课程中,学生幸福感的培养与体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忽视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

思政教育不是孤立进行的,是存在于思政教育环境之中的。创设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提升思政教育实践水平、丰富思政教育的手段和内容。但传统思政教育更多关注的是教育内容和教育者,忽视了对思政教育环境的营造,这导致思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缺少对网络文化中非主流意识和错误价值观传播的管控。另一方面,忽视了外部环境与课堂教学内容的互动和相互促进作用。

二、积极心理学运用于思政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积极心理学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思政教育应该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主体双元互动的过程,只有遵循了这样的教育规律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1.人性本善是积极心理学思考问题的出发点。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具有得到良好发展的意愿和潜能的,但只在积极、乐观和健康的内外部环境下才能都得以呈现。人性中本没有恶,展现出来的恶是美好与善良的一面无法得到实现而转变的,是人希望得到发展的一种呈现方式。所以,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方法和出发点,通过言传身教与耳濡目染引导学生,提供给学生良好发展的机会与平台。

2.积极心理学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尊重个体。积极心理学强调每个受教育者都是独特的,在教育过程中要考虑他们对自身发展的需求和差异性。想要有力地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去理解、认可和实践我们所教授的内容,就必须做到尊重、理解和鼓励学生。将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思政教育中能够拓宽思政教育的视角。

3.积极心理学注重营造教育环境。学校的教育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促进思政教育的教育效果。[4]每个人都不是孤立于环境与社会之外的,在每天与环境和其他个体的互动之中,人与人是不断相互影响的。每个人都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进行不断的自我调适和自我教育。思政工作者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营造浓厚的思政教育氛围。除了利用课堂这个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之外,还要充分发掘受教育者生活中和网络上的资源,给予学生安全、友爱、和谐和信任的教育环境,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积极心理学注重运用积极情绪的杠杆作用

与传统教育不同,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情绪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情绪能够像杠杆一样放大或者缩小教育的实效性。因此积极心理学十分重视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和体验。

1.注重培养积极情绪。弗雷德里克森提出的拓延构建理论认为“不同的情绪能够拓展人们瞬间的认知和行为方式,积极的情绪能够增强人的身体、智力和社会协调能力,而反之亦然。”[5]实验表明有安全感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创造力以及更好的资源整合与利用能力。不同的情绪会让人产生两种行为倾向:逃避倾向和接近倾向。当我们形成紧张焦虑甚至恐惧情绪时,我们就会本能地想要远离,对导致这种情绪的情绪源本能地产生厌恶和排斥。在思政教育中的表现就是被动学习、排斥和逆反。而当我们形成快乐、希望和爱等积极情绪时,就会本能地想要接近,想要获得更多,从而愿意信任和听从。在思政教育中的表现就是主动接受、认可和积极实践与传播教育内容。这种行为是从我们远古先祖那里继承而来印刻在基因里的本能。因此,有效利用情绪的杠杆作用,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

2.增进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1)尊重个体差异。每名受教育者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和知识水平都有所不同,对同一事物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反馈方式和情绪强度也是有所不同的。这种差异为思政教育开展带来了不确定性,思政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个体情绪的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开展思政教育。不要出现只注重宏观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一刀切的教育模式,重视每个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绪的体验。(2)平衡情绪体验。每一种情绪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教学过程中也并非一味地只有积极情绪就是好的。实验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的积极情绪被充分调动,达到消极情绪的三倍时,能够更好地发挥个体的潜能。当两者的比值达到11比1时,人们容易陷入盲目自大的错误情绪之中。因此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情绪状态,在利用积极情绪的同时,不要忽略消极情绪的作用,构建平衡的情绪状态,促进两者和谐发展,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积极心理学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则重视通过对学生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培养,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些都是对传统思政教育中不足的有益补充。

1.培养良好的自尊。自尊是一种基于自我评价产生的情感体验。高自尊的学生更加敢于尝试,而低自尊的学生则更恐惧失败。因此,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高自尊的学生更多地会呈现出积极乐观,善于抓住机会展现和提升自我,而低自尊的学生则更多地通过弥补自身不足来防止出现问题,也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对于低自尊的学生,教育者要帮助学生通过悦纳自我,改掉自我贬低的习惯,培养较高的自尊感。

2.增强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个体在完成目标过程中的行动力、执行力和心理过程的功能发挥。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能够主动调取更多的认知资源、坚信自己能够成功、主动改造环境使任务得以完成。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无法完成,放弃任务。[6]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能够有效促进高校思政教育顺利开展。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思政教育实效性提升对策

(一)塑造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1.建立积极的认知方式。人的发展是一个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对自我有清晰的认识,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但自卑的学生会建立错误的自我认知,只会看到缺点与不足,贬低自我。自负的学生则只会看到自己的优点,出了问题往往只看到别人的错误。教育者要引导学生看到事情的两面性,认识到每个人的气质、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都是不同的,要坦然接受这一切,学会悦纳自己,建立积极的认知方式。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新一代大学生在成长中得到了越来越好的保护。这也导致当代大学生抗挫能力和应对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的能力较弱。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学生明白挫折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培养坚定意志和勇敢品质的磨刀石。在思政教育和实践的过程中,更是要制造适当的困难和挫折,并给予鼓励和安慰,让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正确看待挫折。

3.培养乐观向上的性格。塞里格曼通过研究发现在面对消极事件的时候,乐观者往往将问题归因于自身可控的因素,勇敢面对挑战。而悲观者往往将问题归因于自身不可控因素,产生消极情绪,形成习得性无助。[7]积极心理学中认为乐观并非无视现实只会开心的极端概念,而是一种克服消极心理因素,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乐观并非先天赋予,而是可以通过控制和分析情绪变化后天习得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在日常的思政教育中教会学生控制情绪的方法,建立正确归因的方式,培养学生在挫折中汲取营养的能力,养成乐观向上的性格。还要及时鼓励学生在处理消极事件中的乐观表现,强化教育效果。

(二)增强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幸福感

1.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积极心理学强调师生平等的教育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问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关心和爱护,增强对教育者的归属感、自信心和幸福感。思政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并肯定学生的优秀品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幸福感。首先,要因材施教。要接受学生的差异性,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其次,要注重赞赏的时效性。学生取得的成绩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情绪,教育者要及时加以肯定。例如学生在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做了好人好事,你过了几个月才知道,并且大加赞赏,这不仅不能增加学生的幸福感,提升师生关系,还会让学生觉得你对他不够重视,产生逆反心理。最后,鼓励要有的放矢和坚守原则,在对学生进行鼓励的时候一定要针对具体的事情和行为给予鼓励,不要为了鼓励而鼓励,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2.增强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有效促进优秀品质的发展,要在教育教学中增强情绪体验。一方面,要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过难与过易的学习目标都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想让学生更好地在思政学习过程中获得沉浸式体验,获得成就感和积极的情绪,就要合理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设置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去思考、体验。另一方面,要运用模拟情境的教学手段,将积极情绪体验法融入到大学思政教育中去。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通过模拟情境和想象情境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思政教学内容之中。例如,在教授学生应对方式的课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十八只狐狸》的情景模拟剧的形式,教授者通过引导,让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发现应对问题的十八种方式。再通过课后排练和课堂表演的形式,让这十八种应对方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体验到不同的情绪。最后,通过辩论和交流让学生总结出哪些方式是积极可行的,哪些方式是不可取的,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方式应对。与单纯的说教不同,在模拟教学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能够更好地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与认同感,有效地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

3.提升受教育者的自尊感。研究发现增强学生的自尊感有利于提升幸福感。自尊受到实际成就和抱负两个维度的影响,可以通过降低受教育者的期望水平或者增加成就感来建立学生良好的自尊。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教会学生应对不切实际的期望和完成事情之后关注积极反馈的技能,引导学生悦纳自我,正确看待自身的优、缺点,并不断完善自我。特别是当受教育者理想与现实产生冲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先从建立具体可行的小目标开始,通过努力不断增强学生信心,建立良好的自尊感。

4.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思政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感和实效性。首先,思政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在教育过程中制造一些小的困难和挫折,然后指导学生应对挫折的方法,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战胜挫折。通过不断面对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其次,当学生认为自己某项熟练掌握的技能是一种天赋时,作为教育者要加以肯定和鼓励,这有助于培养其自我效能感。最后,帮助学生由远及近合理设立目标,通过设立人生信条,将小目标整合成一个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

(三)营造良好思政教育环境

思政教育环境不仅仅指物理上的教育环境,还包括诸如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舆论氛围等人文环境。积极心理学认为外部教育环境也是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良好的优美的自然环境、浓厚的人文环境和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都能够有效的促进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品德的发展,有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8]这些外部教育环境的建设都是促进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催化剂。

1.优化自然环境。校园是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开展环境育人的重要基础。干净整洁的校园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精心设计的建筑和雕塑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科学完整的校园规划布局是学校办学特色和治学理念的体现,这些都是思政教育开展的重要保证。

2.增强人文环境建设。优化自然环境的同时还要增强人文环境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满足大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同时更要有意识的将思政教育贯穿其中。思政教育者要把握住受教育者所追捧潮流的脉搏,将思政教育工作内容自然地融入到受教育者的关注热点之中[9]。例如在短视频流行的当下,通过主流短视频平台发布《洗手舞》、防疫主题的系列短剧等作品,以轻松活泼的形式宣传防疫知识,教授学生在疫情面前当代大学生该如何去做,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政教育,增强学生在思政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情绪体验,塑造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人格,建立良好认知体系。

3.营造舆论氛围。信息时代为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由于新媒体传播的特性,让思政教育工作者无法完全掌控学生每天接受的信息,大量的消极言论、错误观点和谣言融入到学生的网络生活之中,对学生价值观的建立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但新媒体也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多了解学生的机会。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积极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敢于揭露和批判错误言论,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不断加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受教育者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工会博览(2023年1期)2023-02-11 11:57:46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心理与健康(2021年1期)2021-07-22 07:46:43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读与写(2020年19期)2020-11-25 10:16:24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读与写(2020年14期)2020-11-25 08:16:00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读与写(2019年28期)2019-11-27 08:39:14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时代(2019年12期)2019-01-11 16:51:07
积极情绪相关研究综述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