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学前留守儿童问题及家园共育对策

2020-01-15 10:12张康红
家长 2020年12期
关键词:家园共育留守儿童学前教育

张康红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家园共育

我国农村的青年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当地的便是老人和儿童。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的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对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健康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再加上农村老一辈人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以及不合时代的教育方式,不能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性修养等问题,导致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教育寸步难行。

一、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目前,国家并没有对学前儿童的入园年龄发出相关的条例限制,孩子什么时候进入到幼儿园学习,接受规范的教育引导,完全取决于家长的意愿。有的孩子还未满一岁就进入了幼儿园,有的孩子则从未进入幼儿园学习,7岁直接升入小学一年级。在幼儿时期缺少父母的陪伴以及隔代思想观念的教育等因素,导致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和普通孩子相比有着明显的性格与习惯上的差异,例如:没有耐心、性格暴躁、以自我为中心。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跟随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对孙子百依百顺,从小要什么就给什么,好吃好喝的全部给孙子,忽略了对儿童的限制和管制,使儿童逐渐形成了“小霸王”式的性格,管不住、说不得、骂不得、更打不得,稍微有点不顺心的事情便大哭大闹,甚至乱摔东西。幼儿性格走向偏差,难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与同龄小朋友相处困难,其恶劣的习惯让幼儿教师难以管教;与上一个例子相反,另一种留守儿童出现的情况则是不爱说话,不与人交流沟通。在老一辈人的思想观念中孩子只要穿好、吃好、用好、身体好就可以了,他们忽略了对孩子内心的关注。因为从小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爱护,他们极其缺乏安全感,不喜欢与他人交流沟通,不喜欢参加各项活动,他们拥有自己的防御系统,将自己保护起来与外界隔离。

通过科学的研究调研发现,幼儿时期是儿童各方面培养发育的最佳阶段,也是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所有的行为习惯会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后天性格,幼儿时期的孩子心灵也是最为脆弱和敏感的,需要父母长久的陪伴和鼓励,也需要父母科学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在偏远的农村,老一辈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理解程度不够,幼儿时期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思想的意识不够深刻。

二、针对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出现问题的解决措施

要想彻底解决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合适的关爱,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的帮助、爷爷奶奶的积极配合和理解必不可少。只有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出力,共同关注孩子,尽力弥补他们儿童时代的缺失,正确教育孩子,将鼓励和批评融入日常管教儿童中,才能实现家园共同教育的目标。

首先,父母要向幼儿教师提供孩子的个人详细信息和基本家庭情况,例如:孩子的性格、爱好、特长、与哪一位亲人长期生活在一起等,让幼儿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孩子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好地吸引他们对幼儿园的关注力,激发对幼儿园的兴趣,渐渐喜欢接触幼儿中的教师和小朋友。父母要经常打电话回家,询问孩子的日常生活,多与孩子聊天,赢得孩子的信赖,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是对自己的关爱和爱护丝毫不少。其次,幼儿教师要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平时的游戏课中,增强幼儿的纪律观念和规范意识。当孩子喜欢上幼儿园,在幼儿园里结交到自己的好朋友时,他们就会对同伴产生依恋的情绪,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往往是最容易彼此理解的,他们将不再感到孤独和害怕。当祖辈监护人产生疑惑或者有困难时,幼儿教师需要细心地解释和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老人也是“大龄儿童”,他们在很多方面也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我们在提高幼儿教育水平的同时也是将新的思想观念传输给祖辈监护人。

好的学前教育不光只是幼儿工作教育者的单线奋斗,而是父母、孩子、家庭、幼儿园四面统一战线的努力拼搏,孩子是祖国的花朵,需要呵护,也需要磨炼:孩子是祖国的期望,需要拥有完善的品行与扎实的能力;孩子是祖国的未来,需要正确的引领与教育。家庭教育是幼儿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父母不能被距离阻挡,即使相隔千万里,也要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实現家园共育,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家园共育留守儿童学前教育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之方法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