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中小学智慧课堂建设研究

2020-01-14 10:40付晓冰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建构策略智慧教育智慧课堂

付晓冰

摘   要  智慧课堂的提出及建构是当前教育领域改革的突出任务,也是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具体体现。根据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结合信息化背景,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模式、学习目标、学习评价等角度分析了中小学智慧课堂的构建要点,针对这些角度进一步提出了中小学智慧课堂的优化建构路径,即要以学习的“深度、宽度、结构、工具、平等”等为重点难点,探析智慧课堂新型教学模式,以期为教学变革与信息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为后续智慧课堂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帮助学生更高效学习,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  信息化 智慧教育 智慧课堂 建构策略

信息化时代下的人类社会开始步入数字化管理过程,信息打破时空间的限制而广泛传播于各行各业,也促使“互联网+”教育应用而生,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智慧课堂理念随之而来。网络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环境已无法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以课堂数据采集、课中互动网络化、课后个性化辅导为代表的智慧课堂体系正加速为未来课堂变革和创新指引全新发展方向,即探索信息技术平衡学习需求及教育供给、创新教育教学理念、重塑传统课堂生态环境、真正建构对学生成长有益的智慧课堂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1]。

一、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智慧课堂的特征分析

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构建的智慧课堂相比较传统课堂环境,在科学、人文、思维、智能、交互等方面的创新及应用上具有鲜明的优势特色。

1.蕴含智能化技术的科学课堂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眼力、脑力,在生活、学习方式上获得极大的自由选择的权力,更使得学生拥有获取学习资源、开展学习活动的自由。而教育最基本的规律应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智慧课堂的产生正是尊重教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的体现,在强调信息技术对学生重要性的同时,极大释放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匹配适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学生感兴趣、可切身体验的虚拟现实场景,帮助学生实现教学过程的愉悦学习及体验,极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学习体验,提升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利用信息技术建构自身知识体系,并应用知识开展科学、高效的学习活动[2]。

2.深挖文化价值的人文课堂

在传统的课堂文化表达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知识的传输和应用均有明显的局限性,学生感悟知识、传承文化均有一定的被动性。而在智慧课堂中,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合,使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被动,在教学方式、内容呈现上,有了更多、更高级的体现方式,使得师生间交流更加开放、共融,充分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另一方面,学生之间通过智慧课堂的多样化表现形式,可实现更为自主、自由的信息互享和体验,丰富学生间知识体系组建,也能增进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更乐意互助互享,提升共享文化水平。智慧课堂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强调,可体现教育的人文本质,引导文化价值的深层次挖掘,使师生在更和谐的共享文化中互拥双方价值,促使信息技术成为挖掘文化涵养的工具,帮助师生提升文化涵养。

3.尊重学生个性的思维课堂

智能技术应用环境下,课堂根据學生自身的特征及实际需求,融合技术实施个性化教学,以丰富的资源和数据支持为基础,以教师协助为手段,以多样化教学模式协同创新为抓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实现学生个性及自我需求的最佳发展[3]。依赖智慧课堂所构建的教学环境,首先,可促使学生利用大数据分析自身学习状态及优缺点,并根据数据分析实现对自我的系统认识和把握,总结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自身更好地进行针对性训练。其次,智慧课堂体系还可根据大数据分析记录,自动存储及优化学习内容,向不同学生群体推送适合自身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及学习方法,为其提供最优质、最适合的支撑服务。最后,智慧课堂中应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结合多样化教学类型,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眼界高度,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创新意识,实现智慧发展的加速度。

4.发挥教师潜力的育人课堂

智慧课堂一般依赖动态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深度分析,对学生学习过程、习惯及学习成果进行大数据分析和研究,依赖数据的精准性和广泛性,从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进行教学决策,使传统教学决策依赖于教师经验的模式得以转变。教师在智慧课堂中,将面对更为科学的数据,更为具体的教学流程框架,也促使教师需时刻根据数据及科学决策改变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式,调整教学安排,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有利于激发教师教学潜能,积极适应新型课堂环境。此外,智慧课堂的构建也促使教师转变课堂角色。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及教学策略的选择,引导学生自主建立知识框架,使自身从主导地位向引导方向转变,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育人课堂,提醒教师快速完成身份转化。

5.活跃群体关系的交互课堂

智慧课堂作为一种新型课堂,利用信息技术融合教学内容,通过网络教学呈现出多元化教学方式,使传统课堂相对封闭的固定场所教学传输点被打破,丰富了学生群体的授课体验,使不同班级的学生可通过网络实现同一知识点的在线学习,打破时空间限制,形成临时的学习氛围,更使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不再局限于线下,而是拓宽到线上交流、互动,并发现具有共同学习兴趣的学生群体,使群体关系得到广泛地扩大,致使学生不受空间地域限制,选择自己适合的群体进入其中学习、交流、互动,让学生群体变得活跃。同时,传统课堂中固有的师生关系也被打破,只要对学生有积极影响的群体或个人皆可发挥教师作用,使师生强势关系得到有效缓解,形成更大范围的群体互动联系,充分展现智慧课堂在人际交互中的优越性,使课堂教学处于相对开放的氛围,构建了更大规模的交互场所[4]。

二、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智慧课堂的建构策略

教育信息化前提下,中小学智慧课堂建构需更有针对性、区别性、优势性,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学生学及教师教提供智慧化教学环境。

1.学习环境由机械化向整体性生态化转变

创建优质教学环境,是促进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前提条件。课堂教学环境的升级改造是建构智慧课堂最前沿准备。建构智慧课堂,首先需对环境进行智慧化改造,对多媒体课堂进行升级创新,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整体性综合化生态学习环境。首先,教师需改变传统的简单利用技术呈现知识、输送知识的机械化操作,避免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复制。进行升级改造的智慧课堂需教师利用大数据、学习分析、智能系统、数据平台等核心技术,综合提升其操作能力,将时空间受限的课堂空间转变为一个灵活、多变、多元、互动、共享的智能学习空间。其次,教师对学习空间的改造升级,还需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环境,根据学生习惯推荐内容,深入分析学生切实知识需求,结合学习目标、内容等创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自觉自愿处于智慧课堂的教学环境中,积极学习掌握知识。

2.学习目标由单维目标向三位一体目标迈进

智慧课堂的构建除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外,另外一个重要使命即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从简单知识吸收转变为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思维能力的开发及情感认知的表达等多维目标的全面提升。因此,智慧课堂构建过程中,教师应明确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理念,升级传统教学目标,重新制定具有智慧化、特色化、全面化的立体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充分认识三位一体教学目标对未来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以知识为基础,再深入研究分析课程标准、学科特点、学科定位等其他方面,通过综合知识挖掘内在的情感、思维、精华,并以此制定、设计精细化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开发思维、丰富情感、提升能力。其次,教师在进行三位一体目标的构建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智能化系统优势,依据学生数据特征、学习规律确立短期学习目标,使目标更加务实,促使学生在自信、兴趣等情感推动中完成学习目标,实现智慧升华。

3.学习内容由知识灌输向问题导入方向转变

智慧课堂构建的另一大主要关注方面还应囊括学生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是构建智慧课堂的庞大知识源泉,缺乏内容支撑的智慧课堂,是无法完善和建构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是以教师为中心呈现的,教师如何传输教学内容,学生即被动接受相应的内容,课堂知识的灌输表现为教师教学内容的主观知识展現。在这种传统课堂机制下,学生对知识内容的主动获取能力丧失,无法对知识进行选择、汲取。智慧课堂的升级建构,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内容选取,使学习内容由灌输式向问题导入方向转变[5]。以问题导入形式构建学习内容,即引导学生根据已发生的问题有意识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激发自身主动探索问题出现的缘由,在问题探究过程中亲历知识的获取、思维的发挥、能力的提升,由被动灌输向主动参与学习转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力,真正挖掘知识的内在价值。

4.学习模式由独立、分散学习向立体多终端互动转变

学习模式作为学生接受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更高效、更便捷地吸收知识、完成学习任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建构的经验模式为主,信息技术仅作为知识复制的工具而存在,课堂学习模式集中于有限、独立的相对封闭的实体空间中,依赖教师口述、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在有限的时间里无法得到满足,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占据上风。而建构智慧课堂的过程中,对学习模式提出了变革性挑战,它改变了过去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以建立立体化、多终端的互动教学方式为手段。立体化、多终端的互动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应用各种网络终端或智能化教育系统,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教学模式,使得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化学习、社交化学习等学习模式应运而生,构建了多元化、创新性的学习模式,丰富了教学形式,可更好地促进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模式,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高质量实现学习目标。

5.学习评价由注重结果性向强调过程性转化

科学、高效的教学评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实现更全面发展。以往对教学质量的评测更多表现为以知识、结果为本的评价方式,片面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分数高低为主要评价依据,以阶段性成果的展示为主要标志,忽视了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价值表现。片面的结果评价容易造成学生对自我的否定,失去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更无法清醒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智慧课堂的建构和创新,对学习评价提出了新要求、新期望。由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既是未来教育评价改革的历史遵循,也是构建智慧课堂必将践行的方向。智慧课堂建构过程中,将为课堂学习评价提供多样化、动态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全过程中客观认识自身、反思自身。智慧课堂强调过程性的学习评价,将依据常态化管理所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数据追踪和分析,构建全过程的动态课堂评价,并结合定性、定量等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评价扩展到生生之间、家长及学生之间甚至团体之间,构建科学化、动态化评价体系。

三、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智慧课堂的建构路径

中小学智慧课堂建构路径,应主动以“学生”为中心,继承和发展传统课堂优势,充分促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宽度、深度、结构、工具、平等”等学习维度上,实现质的突破及量的创新,引领学生智慧发展、核心素养提升。

1.以线上线下智慧环境为依托扩展学习“宽度”

中小学智慧课堂的构建路径,从学习环境入手,应强调对虚实融合课堂学习空间的应用,即依托线上线下虚实空间,构建智慧化生态环境[6]。智慧化生态环境不再集中于物理空间或者虚拟空间,而是加强对虚实空间的融合开发,支持学生泛在学习的多元要素空间的集合,极大地扩展了学习空间的宽度,进一步形成资源丰富、多系统交互、多工具协作、多类型学习活动、多元化评价的泛在化学习空间,促使学生在广博学习空间中能够智能化、主动化、全面化开展学习,拓展学习“宽度”。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教师应用智能化技术建构情境化教学环境,协助学生进入虚拟现实场境中,通过场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感悟环境,引发情感共鸣,从而助力思维的提升,完成知识内化;另一方面,学生应用线上线下空间交融,更全面分析自身个性,使系统自发推送适合自身的教学内容及模式,完成个体差异化知识建构,实现其个性化成长,助推其成为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建构策略智慧教育智慧课堂
小学体育高效课堂建构策略研究
拒绝“花哨”,重拾“得体”
探究数学奥秘,创生智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