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 琳,李 炀
(1.合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 203601;2.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安徽 合肥 230013)
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后,陆续在大中小学课程中进行推广应用。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转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被动学的局面,达到了学生情感、知识和行为三重升华的目标,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为生动、深刻和高效。进一步探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对教师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教育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此,本文选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中核心内容“爱国主义”为例,探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基础”课中的应用,以求达到提升大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师教学相长的目标。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整合了讲授法和讨论法两大教学模式,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分别交给教师和学生,既通过教师讲授保证知识体系传递的完整和效率,又通过学生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1.对分课堂基本模式
对分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强调了师生的互动和交流。对分课堂从形式上看,把课堂一半的时间交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交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从本质上看,对分课堂在讲授与讨论之间,加了一个学生的自我内化过程,让学生对教师的讲授内容吸收之后,有备而来地参与讨论。对分课堂的基本模式是“对分课堂上把教学刻画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和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也可简称为PAD课堂 ”[1],这三个阶段还可以细分为讲授、独立学习、作业、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5个环节,各个环节决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按照严格的结构和要求,把它们有机融合起来。5个环节发生在两次课或两堂课以上的,称为“隔堂对分”,发生在一次课或一堂课上的,称为“当堂对分”,考虑到目前高校“基础”课都是两节或三节连堂,本文倾向于使用后者。
2.对分课堂基本操作
对分课堂的基本操作方法可以按照时间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是将班级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一般5~6人为宜,班级人数较多的可以放宽。课中讲授中,教师的讲授原则是精讲和留白。精讲是指告诉学生章节的框架、重点、难点、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学习内容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如果说精讲是给学生画出一棵树的枝干,那么留白就是让学生自己添枝加叶,给学生想象的余地,留出他们主动探索的空间,可以以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后自我学习,留白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素质和能力,让他们自己发现求知中的精彩。课后主要“安排学生读书、复习、独立思考、完成作业,其中的作业是连接讲授与讨论的核心环节,是对分成功的关键”[1],其中“亮考帮”是作业中的一个创新部分。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列出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的部分称为“亮闪闪”;用自己弄懂了但是可能是别人疑惑的地方,以问题的形式向别人提问,称为“考考你”;向别人请教自己不懂的问题,称为“帮帮我”。
总而言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将知识的自主内化,提升学习的深度和有效性。对分课堂的PAD的三个阶段和5个环节就是学生自主将知识内化的过程,教师通过讲授环节对学生进行知识上的灌输,学生通过内化和吸收环节自主的将知识加深内化程度,再通过讨论环节以思辨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是“基础”课爱国主义教学的现实需要
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需要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肩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担,应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中学习会上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2]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深深的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是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既永恒不变,又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主题。因此,千方百计地上好“基础”课中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使命的题中之义。
另一方面,爱国主义课堂教学的现状倒逼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取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教学,增强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然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3]的现状是发挥爱国主义教学效果的障碍。为了跨越这个障碍,“基础”课的爱国主义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创新教育的方式和载体,引导学生把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入行,吸引大学生回归课堂中心,努力做到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大学生之心,外化于大学生之行。
2.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顺应高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持续教育。如何避免大学生因所学内容的重复而产生的“审美疲劳”,是“基础”课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是既定的,那么解决“审美疲劳”的问题只有从教育方法入手。大学以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多以道德情感体验为主,“如中小学德育实践中多采用情境教育方式。这种在营造情境的刺激下产生单纯情绪情感的方式,能直接有效地让学生在特定情境感染中生发出浓烈的爱国情感,甚至产生国家完美的情感体验”[4]。 情感体验的方法因缺乏抽象理论的支撑,具有短暂性特征,已经不再适用身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青年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加上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他们虽然依然认同爱国情感,但相比较内容空泛的爱国主义的概念,他们更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制度障碍、体系缺陷、运行效率等问题,希望教师正面回应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及未来的出路。这种情况虽然并不必然导致大学生的反叛性行为,但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挑战。因此,“基础”课爱国主义教育运用对分课堂就显得十分必要。一方面,对分课堂通过“留白”,不重复大学生之前所学的内容,避免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对分课堂通过“亮考帮”“课堂讨论”“小组交流”“课后作业”等方法,重新确定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通过学生个人自学、同学交互学习和教师释疑帮助,学生从爱国之情,上升到爱国之思,最后通过实践升华到爱国之行,让学生自觉担当起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时代之责。
基于对分课堂的基本理念,围绕爱国主义基本内涵,利用对分课堂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对分易”APP,根据“爱国是什么—爱什么—怎么爱”的教学思路,在“基础”课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讲授过程
教师在课堂的讲授应突出重难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章节的内容结构与知识点信息传递给学生,以此作为学生内化吸收的基础。“基础”课第三章第二节“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在两个学时内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精讲一个学时,重点阐述四个方面的重难点:“四爱”的逻辑关系、坚持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及爱中国共产党的统一、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结合以上教学重难点,在对分易平台上布置作业,帮助学生内化吸收。
2.内化吸收过程
内化吸收过程是把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教师通过布置作业、上传学习资料和阅读书目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这一过程不仅是大学生温习巩固新知识的过程,更是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转化,运用创新思维,激发新思想的过程。
内化吸收过程可以通过前文所述的“亮考帮”形式帮助完成部分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不要求学生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开放的学习和思考。对于学习能力和自律性较高的学生,教师不需要设置固定的题目和环节,保证学生在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对于学习能力和自律性还有待提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画出学习内容的思维导图”等任务帮助学生完成“亮考帮”。
3.课堂讨论过程
笔者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采取的是“当堂对分”的方法,讨论环节和讲授环节是连接在一起的,保证了知识学习的连贯性。在上课前,笔者通过对分易平台调查了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并做好舆情的收集和准备。
讨论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组内成员依次陈述自己所学的“亮闪闪”,自行提问“考考你”,集体解决“帮帮我”,部分共性的“帮帮我”问题讨论无果,可以留到第二部分全班讨论。第二部分是全班讨论,此部分的讨论是教师围绕主题选定的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特点问题和现象,例如,爱国主义章节中可以设定“2019年香港暴力事件”“饭圈女孩”“帝吧出征”等问题引导大学生思考为什么爱国以及如何爱国。
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主要的任务是聆听,聆听各组的问题,并进行恰当的引导,确保课堂讨论是围绕主题的有效的讨论。
1.对分课堂教育模式在“基础”课爱国主义教育中应用的优势
(1)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律性下降,出现课堂上玩手机、看小说、睡觉等现象。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由“教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的转变,增加了内化吸收和课堂讨论阶段,把课堂的一半时间交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讲授不穷尽内容,给大学生留下了广阔探索空间,通过布置任务和作业明确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再通过讨论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学生知识和思想道德素养提升的有机结合,还能培养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同学之间交互学习的习惯。
(2)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教师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素养和技能,自身的成长也蕴含其中。首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梳理重难点和内容框架的精讲,把思政课教师从繁重的教学量中解脱出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从学术和理论的角度思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和症结。其次,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还是一个新兴事物,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锻炼教科研能力的过程,再用分析和总结经验指导教学实践,也促进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最后,从形式上来说,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是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化和价值多元的时代,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不仅要能解答大学生提出的理论和实际的问题,还要应对课堂的突发情况。
(3)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思政课本身就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政策性,并且所含内容还会和学生之前所学有很多重复。以往经验显示,若教师讲授过多,可能会导致课堂上学生学习气氛不活跃,学习兴趣不高,容易形成“一潭死水”的课堂;若教师讲授过短,可能会让学生在讨论中抓不住学习重点,出现“一盘散沙”的局面。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讲授法和讨论法的特点,不仅使课堂教学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还让学生讨论的主题不偏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活跃了课堂氛围,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2.对分课堂教育模式在“基础”课爱国主义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第一,教师要不断提高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能力,包括优化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和引导课堂讨论环节,有效开展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切实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第二,细化考核方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堂参与度,需要建立“平时成绩(出勤率和课堂讨论)+实践成绩+期末成绩”为主导的考核方式。第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不能仅在一线教师中运用,相关职能部门也要转变管理和服务理念,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提供便利和支持。
总而言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突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适合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法律观为主的“基础”课的教学。当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与“基础”课的融合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只有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