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联盟建设研究

2020-01-07 17:25张明秋高翠娥张吉生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建设

张明秋,高翠娥,王 宇,陶 鑫,王 慧,张吉生

(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应用型大学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大学概念相对”[1]。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的核心内涵是培养能为区域、地方、行业和产业服务,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指出,“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2]。“坚持依托行业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思路,以提升办学定位、发展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为基点,以提升行业企业、社会、学生、政府对办学的满意度为目标”[3]。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核心使命是培养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4],实现途径主要是依靠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政合作,打造“校企政”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正在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由瞄准具体企业、行业转变到整个行业和社会,注重人才的社会性和地方性培养;由关注本科专业建设转变到学科建设方面,鼓励教师走出课堂,深入企业、行业和社会,在提升内涵建设的同时,逐步形成产教深度融合,真正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是由高职院校经“升本”后,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站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角度,学科建设的高度决定是否能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校政企”融合型专业建设的深度决定了是否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应用型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目前存在科学研究能力较为薄弱,服务地方能力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处于由专科向本科的转型发展期,加之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不高、实训条件缺乏等客观原因,使得如何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变成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教学联盟建设作为校校合作的平台和基础,可以实现校校之间在教学资源共享、师资队伍交流与建设、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联合攻关、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优势互补、合力服务,尤其是对于地方“新升本”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了更具实际意义的作用。

一、地方应用型院校教学现状

由于身处地理位置及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限制,加之高职教育模式和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衔接不顺畅,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在人才培养、学生就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院校整体实力较低,行业和社会的认可度低。

1.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存在“整体借用,略加修改”的情况,也存在人才培养方向只为某一个或几个企业服务的现象,与企业、行业的整体融合度较低。教学方式受转型前高职教育模式的惯性影响,以及教师队伍受学术性大学教育模式的影响,致使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注重理论水平培养的面面俱到,而忽视了理论课程的深度以及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加之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和内容的遗漏、交叉现象严重,造成了专业知识面的狭隘化;实践教学只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缺乏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造成实践能力低端化。以上原因极易造成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准、目标模糊,致使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办学特色不显著。

2.教学师资不足

“具有一支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过硬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在实际中,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短板”[5]。以黑龙江工业学院为例,2013年由专科院校升格而来,校内教师主体延续高职时期的教师队伍,教师学源和专业多样且层次不一,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严重缺乏;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历能力,能承担起实验实训任务的教师也较少。企业兼职教师由于流动性大,与校内教师组成的“双师”教学团队无法得到有成效的组织和发展,在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其成效不够显著。

3.学生人才素质较低

黑龙江工业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地处偏远地区,招收的学生整体素质基础和综合能力偏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学困生”无法按时顺利毕业。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例,虽然学生的就业率平均在80%左右,但研究生入学率仅在5%左右,专业对口率一直处于就业率的30%左右,说明学生所学的知识结构不完善、不系统,上升空间较小;实践能力不突出,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无法从事专业技术岗位。

4.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因素就是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建设实现校内外实训基地。虽然地方本科院校在“升本”建设中花费了较多的财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也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实现了一定的实践资源共享,但成果不显著。另外,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条件比一些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还要弱,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教学联盟及发展模式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其“底子薄、基础差”现状,致使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高水平本科院校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夹缝之中。在求生存、求发展、求突破的道路上,积极开展“校企、校校、校政”合作,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才是地方应用型院校提升内涵建设的破冰之举。教学联盟作为校校合作的平台和基础,可以实现省内外同类、同层次高校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是解决现有教学困境的有效手段之一。

1.应用型高校教学联盟

“应用型高校教学联盟,是指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为顺应内涵发展新要求,主动与省内外兄弟学校、科研院所建立双边或多边合作关系,实现校内外优质教育软硬件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同时倒逼本科院校自身的组织管理变革和办学模式创新”[6]。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高校开始组建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各类高校联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九校联盟”“立格联盟”“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校联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联盟、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八校联盟等等。促成这些联盟的目的各有不同,涉及学术研究交流、制定课程标准、校企开发课程、服务地方经济项目、学生联合培养等诸多方面。近年来,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组建的教学联盟数量多、规模大,究其根本原因,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设院校,在面对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路径的创新、办学活力的增强、办学层次的提升等共性问题时,需要破解难题、转变观念、减少风险。经过国内外各类高校联盟多年的发展和建设,所取得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高校教学联盟建设是转型发展的重要推手,也是激发办学活力之源,更是摆脱生存危机之要”[6]。

2.教学联盟发展模式

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联盟建设与发展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是“求同+开放”的理念。“求同”即面临社会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和教育市场激烈竞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特色发展建设过程中,更应是积极主动共同解决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在体制与机制方面予以创新,在变革中求同存异。“开放”即对内开放,可以认清院校自身在省域内高校间优劣势,找准定位,错位发展;可以优化高等教育的资源投入和配置,提高教育资金利用率,降低办学成本;可以为地方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争取更多的国家和地方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可以增加教师技能学习和科研交流的机会,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可以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促进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7]。

地方应用型院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发展目标的不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等方面存在不同需求和差异。为了打破发展困境,推动学校特色学科建设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地方能力,教学联盟建设势在必行。就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情况来看,教学联盟的模式主要有项目引导式、项目研发式、融合共建式等三种;就其发展历程来看,一般是基于自身需求出发,从一种无序状态开始建设,逐步发展到有序状态,最后达到规模化系统化。项目引导式属于初级发展的模式,即从自身发展的需求或困境入手,在兄弟院校或科研院所间寻求支持和帮助,这个时期,地方应用型院校作为联盟建设的发起者,是解决问题的“刚需”,“需大于供”,而作为联盟的其他成员,对于自身而言属于“供大于需”,基本作为“帮助者”的身份,为联盟成员在技术、资金、资源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项目研发式属于过渡发展的模式,即经过一定的发展过程,取得一定成果基础上,面对同一类问题或同一领域存在的共性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平等合作,联盟成员之间各取所需,合作共赢。融合共建式属于深度发展的模式,主要解决院校培育、兴建或共建研发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等基地的孵化、建设及发展问题,将联盟院校间的科研技术力量进行整合、建设、融合,以科研技术团队等形式与区域或地方行业、企业深度融合,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为地方或区域行业、企业培养“落地人才”。

以黑龙江工业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开展了项目引导式的校校合作,2015年和2018年分别与黑龙江技师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开展学生校校联合培养。经过几年的运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资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逐步形成了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联盟的雏形。

三、教学联盟在内涵建设中的作用

1.优化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根据自身的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实际情况,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夯实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的深度和难度,体现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增加交叉学科课程,培养多学科知识结构,体现多元人才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结合地域特色和经济发展需求,制定特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突出地方特色。为此,学院依托联盟合作成员,聘请来自本科高校、科研院所、技师学校的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等,组建“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从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实训环节、实验室建设、技能培训等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本着“强基础、能应用”的原则,从生产实际出发,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三方面有机结合,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多元培养。

2.打造双师队伍

为打造一支适合应用型本科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在机制上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更需要为教师打造提升业务素质的平台和机会。在联盟内部,可以有计划、分批次派教师到高校、企业等进行研修和交流,让教师有机会接触专业科技领域的前沿知识和行业企业的前沿技术,更好地参与实践锻炼,从而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要求专任教师每年必须参加挂职锻炼1次;派遣专任教师赴企业和高校进行定期的学术交流和技术提升。同时,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各高校教师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以弥补“双师型”教师不足的缺陷,更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提高培养质量

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多元培养,借鉴联盟成员院校的先进经验和办法,开展为“学困生”解决学业困难的学业预警爱心援助体系。选拔优秀的学生作为“学生助教”,与学困生进行一对一结对,构建帮扶模式;开展学业预警成绩筛查工作,对“学困生”总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确定分类预警学生名单、预警等级,创新“任课教师+学生助教+辅导员班主任”的三级联动的运行方式,开展学业援助工作,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困难。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开展联合办学,为考研学生搭建校校间游学平台,双方规定学习内容、学分置换办法;通过近三年的试运行,使专业学生的考研通过率由5%上升至10%左右,2020年通过研究生初试为24人,其中考取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11人,占比45.83%。

4.强化实践环节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合力服务”的指导思想,积极整合联盟内部成员间的实践教学资源,通过跨校实验实训,学生跨校实验、教师实验指导,最终实现优质实验实训资源共享。黑龙江技师学院拥有较为先进的数控机床和专业一体化教室,以及较为成熟的实训技能培训手段和实践环节的师资队伍。自2015年起,与其合作开展“实训与实习”协作训练项目,在实训操作和训练环节,保证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先进性和新颖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接近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使学生得到的知识和技能更加符合企业需求。

四、结论

从几年的实践过程看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校校、校企、校政”的合作平台组建教学联盟,增进了校校间学术交流,提高了应用型人才水平,弥补了实践条件不足,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因此,“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高校教学联盟,可以助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猜你喜欢
应用型院校建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