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源 高志刚
(黑龙江科技大学 1.管理学院;2.招生与就业工作处,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古往今来,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里,学风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常谈常新的话题。学风问题不单纯是治学问题,更是一级组织自身建设发展的关键要素。对高校而言,学风不仅是衡量学校学习风气的风向标,更是体现学校治学精神的刻度尺,反映的是社会对学校社会角色的文化价值认同程度,是大学精神传承和大学治学理念的体现,是大学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表达,是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表现。对学生而言,学风是学生学习时端正态度、培养兴趣、明确目标、养成习惯、实现职业理想的关键因素。高校作为“成业之教”的主阵地,担负着唤醒学生的职业意识、为顺利求职择业奠定坚实基础的神圣使命,顺理成章地应该将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作为学生学风建设的价值导向,并通过深入开展以体验式为手段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融教育目标于学生个体的亲身感知与生活体验中,将学校设置的学风建设的各项任务目标与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能力素质要求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深度,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职业生涯意识、掌握职业规划方法、培养职业发展能力、实现职业发展目标。从而使职业发展教育成为学生学风建设的催化剂和动力源,使学风建设焕发出崭新的生命活力。
促进毕业生实现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是党和国家的一贯要求,大学生就业状况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社会声望、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已经上升至定位高校人才培养规格的战略高度。促使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将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大学决策导向的重要依据,并以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涵价值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然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如何全面加强以职业发展能力为价值导向的学风建设,将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整合进学生学风建设的大系统中,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需要的“双向式”需求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重要目标导向进行顶层设计,以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和就业质量为导向,促进学风内涵建设、系统规划建设和综合评价的建立,来带动学风建设的整体发展。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渗透进学风建设的各环节,已然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课题和必然选择。
具体而言,就是要按照大学人才培养战略定位,统筹设计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能力要求,围绕加强学风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核心目的,使学风建设按照“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需要为目标,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提高社会声誉”为目标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面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激励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服务社会需求的成效导向,紧密对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1],通过优化素质教育载体、丰富活动内涵、创新教育方法、强化个体体验认知,改革学风建设的评价机制,为建设优良学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成效不佳等一系列学风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奋斗精神、学习计划执行能力弱,而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就是立足“人职匹配”的角度,通过引领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方式充分认知自我、了解未来就业时职业环境和岗位素质要求的基础上,理清自己将来就业时职业选择,针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出科学认知,采取正确决策,并在学习态度、学习规划、学习行动等方面做出相应转变,将职业发展目标作为规划大学生活、确立学习目标、参与实践锻炼的重要指南。首先,在制定个人学习目标时,能够紧紧围绕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等来规划设计;其次,在确立学风建设内容时,与职业发展规划、培养求职技巧、强化职业体验以及提升职业责任担当等紧密相连;再次,在拓展学风建设渠道方面,将职业发展的价值理念通过有意识地全面加强专业课程学习、非专业能力素质培育等教学活动进行积极渗透,创建符合自身特点和个性的特色学风风格;最后,在建设学风评价机制方面,要将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未来职业发展能力等因素纳入学风建设的评价体系之中。
同时,学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按照系统工程理论体系和结构框架进行整体规划以及内部各子系统的有机组合,促使子系统之间协调和制度之间融通,共同服务于学风建设目标的实现。从学校党委到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处、团委、双创中心等各个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都要重新审视和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如学生社团组织、德育实践教研室、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就业实习实践基地、大学生素质教育载体等,都应该明确自身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促进学风建设质量提升中的角色功能。通过这种角色功能的强化[2],推动学风建设的内涵载体和方法体系进行创新性变革。最终大学生的就业质量、终身职业适应力和胜任力是学风建设质量的评价指标。因此,需要整合多方资源,调动一切力量,引入全新理念,满足发展需要。要广泛吸纳企业成功人士、优秀校友资源等各级社会力量共同致力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要全面加强校政企深度融合,以需求为导向促进大学教育教学内涵改革,促使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要建立学校与家长的长效沟通机制,争取家庭教育资源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支撑。从而进一步强化学风建设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价值的追求,使学风建设在人才质量提升、满足“双向式”需求上成为一个开放多元、保障有力的动力系统。
要按照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创新改革现行的学风建设等管理制度,科学审视、认真查摆现行制度的优越性与局限性,重新梳理完善与新时代教育教学目标和大学生成长成才休戚相关的配套管理制度,形成着眼长远发展、坚持成效导向、符合法规约束、关注普遍要求、满足个体需求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研发创建反映大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学生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提供权威丰富的服务信息以满足学生的求学需要、就业创业需求、素质拓展训练需求等;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在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实践操作、抗压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能力培养。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按照自身的职业志向和兴趣特长获取相应职业资格和能力证书,增强自身职业发展能力。不断完善现行的学分制度,通过为学生创造充裕的教育教学资源,激发和满足学生的求职渴望,推动健全学分制收费管理制度,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创新现行的学籍管理制度,尽可能地允许学生入校后能有更多机会自主选择专业,能够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的课程学习需要,打破传统的单纯以考试作为成绩评定结果的评价机制,更加注重过程管理和成效导向,在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中坚持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健全对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习资源创建、学习过程监测、学习成效评估的双向互动反馈机制。
1.坚持四年不断地开展职业发展教育
在新生一入学,就全覆盖地完成学生职业生涯测评工作报告,建立生涯档案。进一步落实教高厅[2007]7号文件《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采取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开足开全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就业指导三门主干课程,丰富完善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各级各类选修课、学术讲座等,建立个体咨询室,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从而使职业发展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方式手段相对完整,更好地服务于学生。通过开设课程、组织讲座、个体咨询、团队训练、模拟大赛、素质拓展训练等多元活动,并与德育实践有机融合,将职业发展教育有针对性地渗透进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贯穿大学全过程,进一步促使学风建设的定位、规划和评价,整体上带动学风建设的全面发展。
2.个性化地指导学生尽早明确职业定位
通过辅导学生进行个人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性格特点、能力倾向、专业认知进行专业化的解读,使学生全面了解所学专业,了解同一专业可能的多维就业渠道。从而能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准职业发展定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可选择的意向岗位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知。指导学生自我探索意向岗位的工作说明书,全面了解目标职业的基本状况,搭建丰富载体,创造实践条件,帮助学生全方位地真实展示目标职业的基本状况,深刻认知岗位环境及岗位能力要求。将这些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培养计划有侧重地分解到不同的学期、不同的学习环境,有计划地着力培养。从而为实现人职匹配、成功择业打好能力素质基础。
3.研发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职业素养“学习地图”
组织骨干力量,发动就业部门人员及辅导员全体参与,归纳学生求职岗位需求、分类提炼任职者职业技能要求,归纳总结并转化为若干具体学习任务或知识模块,如创新创业能力、有效沟通能力、管理计划能力、文字撰写能力、高效执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场礼仪、诚信法制意识、终身学习能力、抗挫折能力等。通过深入挖掘知识模块之间的关联,形成系统的学习地图,针对学习地图上的每一个知识单元设计若干学习任务与之匹配;或针对大学生活提出一项合理化建议并被学校采纳等。另外,除了一系列线上线下课程学习外,还包括课后实践载体的丰富创建,如从事一份暑假兼职;参加一次志愿服务或社区活动实践并撰写工作报告或实践体会等,以此作为该项能力获取的评价指标。
4.挖掘资源优势,共同致力于职业发展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3]。就业工作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排头兵作用,不断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促进就业的机制。坚持家校育人联谊机制、坚持校企资源共享机制、坚持校友、朋辈辅助机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突出节点控制,建设长效机制;通过齐抓共管,协同育人,形成全员育人合力;通过注重典型引导,示范带动,打造标杆工程;通过打造品牌,彰显学风建设特色。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积极搭建丰富载体,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积极构建全员抓就业、全程抓就业、全方位抓就业的就业工作格局,不断深化就业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完善新时代下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体系,以此带动优良学风养成与传承,普遍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不断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需要的双重需求,促进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