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批助读有路径,自读得法提素养

2020-01-05 16:41李猛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12期
关键词:自读课文

李猛

[摘要] 旁批是统编教材自读课文重要的助读材料,是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可靠支架。借助旁批,学生可以有效地开展自读实践:对话,感知自读文本;聚焦,把握自读重点;延伸,走向自读远方;创写,提升自读技能。

[关键词] 自读课文;旁批;土地的誓言;自读实践

做批注是傳统的读书方法。统编语文教材自读课文中的旁批既是教材的创新设计,也是对传统语文学习方法的继承。旁批随文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自读课文主要的助读资源,彰显着编者的设计意图,凝聚着“这一篇”的核心价值,有重要的育人功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王本华曾指出:“旁批的设置是为了给学生的自主阅读适时地提供一些拐棍或引发一些思考。”遗憾的是,这一重要的自读“拐棍”虽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却未能充分发挥支撑与导引作用。现以七年级下第二单元自读课文《土地的誓言》为例,谈一谈如何借助旁批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自读活动。

一、对话,感知自读文本

自读课文的教学定位是供学生自主开展阅读的文本。随文设置的旁批,多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提问式,二是点评式。这两种形式的旁批或提出问题启发思考,或分享感悟唤起共鸣,让学生在初读文本时有所着力,可以避免蜻蜓点水式的浅阅读。学生在进行自读课文的阅读时,对旁批加以关注与思考,就是与旁批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教材编者对话。这一步看起来寻常,但却是极为关键的。因为这一步是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对文本的特征及内涵获得最初的也是最直接的认知,是深入阅读的基础。

对话可分四步走。第一步,与文本对话,就是直接面对文本。第二步,与旁批对话,回答旁批的问题,按照旁批的提示关注相关内容,并积极思考。《土地的誓言》一文中有如下四条旁批:“这里铺陈了许多富于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有怎样的效果?”“为何多次写‘这种声音?为什么说‘这种声音来自‘亘古的地层?”“如何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这句话?”“‘我的誓言是什么?大声读一读,或许会有更深的感受。”

不难发现,四条旁批的设计意图不同,关注的角度各异,但均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目的性更强,四条批注思考下来,对文本自然有了整体的感知。第三步,与组内同学对话,交流自己对旁批所提出的问题的思考。第四步,师生对话,就是教师组织学生在全班展示思考成果,并适当地追问与小结,力求使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认知。

有学生在回答第①条旁批提出的问题时说“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富于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加以罗列,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的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师追问一句:“什么样的强烈感情?”学生一时语塞。这时,有同学补充说“挚痛的热爱”,“深深的思念”,“深沉的眷恋”。有了这样的对话,学生对文本就有了整体的感知,对文章的重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聚焦,把握自读重点

自读课文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特殊性,既依附于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而且要依附于教读课文的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同时又有其独特的文本价值。教材编者通过旁批,或直接表明,或暗中提示“这一篇”的文本特质与学习价值。学生完成与旁批的对话之后,只是初步把握了“读什么”,至于“为什么读”和“怎么读”,就需要进一步聚焦旁批了。既然旁批彰显着编者的匠心,存放着“登堂入室”的钥匙,那我们在对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研究旁批、分析旁批,就是把握了自读的题中之意。

于是,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的四处旁批分别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批注的,其批注的意图是什么?”学生对这个问题并不意外,因为本单元的《黄河颂》中就已经对旁批进行了示范,并且在课后的积累拓展部分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当学生带着这样的任务,再读文本时,势必会把几条批注反反复复地咀嚼几遍。这样,文本的几个关键点就逐渐浮出“水”面了。

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我们发现第①条旁批关注的是作品内容的特别处,借助这些富有地域色彩的景物,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土“挚痛的热爱”。第②条旁批主要聚焦文本的写法。教师趁机提示,散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恰是情感的凝结处,值得细细品读。第③条批注关注的是文本内容的疑难处,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④条批注前半部分是在“点题”,关注主题;后一部分给予阅读方法指引。随后,师生在这一活动的基础上就本文的自读重点做了一个小结——品味东北风物、学习铺陈写法、领悟故乡呼唤、把握作者情感、理解难句含义、大声朗读“誓言”。

通过聚焦旁批,学生就领会了编者“适时地提供一些拐棍或引发一些思考”的用意,较为全面地了解阅读的重点,知晓自读的方向。

三、延伸,走向自读远方

自古以来,旁批都讲究精要。自读课文的旁批设计也秉承了这一理念。《土地的誓言》虽然只有四条旁批,但是很好地指引了方向。如果仅仅满足于完成对旁批的聚焦与思考,充其量只是利用了它们的支撑作用,而没有真正发挥旁批的导引价值。所以,我们还要基于现有的旁批进行延伸,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比方说,在品味东北风物时,可以品读第一段旁批提示的“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那些文字,并延伸到第2段中“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多么丰饶……”因为这些描写共同绘制出东北的风物长卷,所以需要放在一起品味,甚至加以比较。这样,学生就感受到作者故乡物产的丰饶、色彩的绚丽、气息的神秘、土壤的芳香及生命的蓬勃,从而读出作者“挚痛的热爱”与“泛滥的热情”。这样,才能把握“田园”到“家园”的场景转换,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理解旁批②所说的“为什么多次写‘这种声音”时,还要引导学生问一句:“文中还多次写了什么?”有了这样的延伸,就理解了反复与铺陈的手法,就深入地把握了“挚痛”的内涵,就理解了这篇作品独特的言语表达。有了这样的实践,学生就有继续延展的兴趣和能力。有一个小组基于第③条批注对于疑难句子的理解,整理了文中的另外五个难句,如“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肌肤,都有着土粒”,如“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这些句子不仅在内涵理解上值得品味,在言语表达上也富有特色,值得在组内、班上研讨与交流。他们又将第④条批注的“大声读一读”的阅读方法延伸至这些句子,于是汹涌而深沉的情感河流在教室里涌动。十四岁的少年们清澈的眼睛里闪耀着爱国的光芒,青涩的声音里涌荡着悲愤的感情。

基于文本特质与学习目标的延伸,丰富了旁批的助读价值,也开发了更多的助读资源,让阅读充满探索的意味,将自读引向美好的远方。

四、创写,提升自读技能

阅读时,把自己的理解、感悟、疑惑、评价等用简洁的语言相应地标注在文章的选段空白处,就是做批注,就是自读的好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创写旁批的方式展现自读成果,实现由“习法”到“练法”的转变,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读技能。

所谓“创写”并非随性地书写,而是基于思辨的抒写。思辨的触角,可以探触到包括内容理解、章法结构、遣词造句、写作手法在内的方方面面。但是,范围太广就容易流于形式,在文本的浅表滑行。所以,要实现创写的训练价值,就需要先聚合再发散。

聚合什么?聚合对现有的旁批助读价值的认知。在学习《土地的誓言》时,就可以从旁批中“来”到旁批中“去”。课堂的后半段,当开始聚合四条旁批,会发现旁批的视角稍显狭小,过于关注内容理解与写作手法,对于章法结构、情感表达、语言風格等关键内容有所忽略。而且,本文的突出的写法除了旁批中暗示的“反复”与“铺陈”外,“呼告”也是极具特色的。遗憾的是,旁批中并未涉及。另外,本文的旁批多以提问的方式呈现,从表达形式上来看也显得单调。

当然,旁批只是编者的示范与引领,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能吹毛求疵。但是,学生经过这样的审视,思维空间一下子就拓宽了,思维的发散也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落脚点。学生在进行旁批的创写时,就有了更多表达角度与呈现方式。很多学生针对“呼告”这一写法,进行旁批,呈现出精彩的表达——“作者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对故乡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感情激昂,喷涌而出,一改第三人称的‘她,直接向故乡告白:‘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种呼告,感情浓烈,震撼人心!”学生对作品强烈的抒情性作了点评:“‘挚痛的热爱‘泛滥着一种热情‘我必须回去‘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这些短语和句子,简短有力,张力十足,如子弹一般喷射而出,无法遏制,充分展现出作品强烈的抒情性,让人心潮涌荡。”还有同学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赏析第一段铺陈东北风景的句子,也很有表现力。

对话、聚焦、延伸、创写,每个活动都围绕旁批这一助读资源展开,相对独立,各有侧重,又构成一个整体,共同助力学生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扶”到“放”地开展自读实践。这样的操作,可谓“在旁批学习中学会旁批”,从而真正提升自读能力。

李 猛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

猜你喜欢
自读课文
核心素养下的自读课文教学策略
批判性思维视野下的自读课文教学
部编初语教材自读课文有效利用助学系统教学初探
自读课文的阅读指导探究
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初探
切莫冷落小学语文“自读课文”
以三步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浅谈小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自读课文,如何收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