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61页例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问题”引领下,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准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利用正比例的意義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3.在教学中,渗透迁移、一一对应、数学模型等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发兴趣,培养动脑、动手、动口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
学习难点:能准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方法:采用“以问导学”教学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复习迁移
1.正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并说说数量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
(2)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水费和用水吨数。( )
(3)每小时耕地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
追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设计意图:【以问导趣,以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旧知,为学生做好学习新知的铺垫,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渗透了复习迁移这一数学思想方法。】
二、导入新课
1.教师:生活中像这样成正比例的量可真不少,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揭示课题: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觉得这节课我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3.学生提问题,教师归纳板书问题。
(预设问题1: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预设问题2:解决这类问题要注意什么?预设问题3: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教师:让我们围绕这些大问题一起进入我们今天的新课学习。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板书,引发学生思考,以问导思,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内容、目标和任务,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与能力。】
三、引领探究
(一)学生自主学习
1.课件出示例5.
学生先自学课本例题并独立完成导学题。
导学题:
(1)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
(2)题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哪个量是一定的?成什么比例关系?
(3)请你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比例并解答。
(4)你还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5)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二)合作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学习收获,做好展示的准备。
(三)展示汇报
学生小组上台展示汇报。汇报的同学每讲完一个问题可以请台下的同学补充质疑,再请老师补充和点拨。
台下同学认真倾听汇报,做好补充质疑的准备。
(五)小结方法
回顾与反思: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
a.梳理两个相关联的量
b.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c.设未知数为X,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比例
d.解比例
e.检查并验证
引导学生思考导学题,教师巡视指导
在学生展示汇报环节,教师可以追问:
1.比例式左右两边表示什么?比例式为什么能相等?
2.还有其他列式的方法吗?
3.这些数据是否可以随便交换位置?
4.用“算术法”解决问题和用“正比例法”解决问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四、巩固练习
一、基础题:
1.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学生独立列式并汇报这道题与解决李奶奶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2.一列货车前往灾区运送救灾物资,2小时行驶了30km。从出发地点到灾区有90km,按照这样的速度,全程需要多少小时?(只列比例式不计算)
3.食堂买了3桶油用了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钱?(只列比例式不计算)
二、提升题:
4.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地1.25公顷,照这样计算,
五、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说收获,感受,疑惑,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提示学生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用在后面学习的《用反比例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例5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 元。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
总设计意图:
在教学方法方式设计上,“以问导学” 教学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激励教育”方式三者相结合,重在“问”、“导”、“学”、“渗”这几个字。
1.问
这是教学的基础。教师通过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提出并确定问题:(1)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2)解决这类问题要注意什么?(3)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这就使教和学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2.导
这是教学的关键。教师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和探究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既能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又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和引导的作用。
3.学
这是教学的核心。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分为三步进行学习活动:(1)看书自学;(2)思考解决提出的问题;(3)汇报展示解决问题的结果并欣赏点评。通过自学探究解决问题, 汇报展示和点评,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迁移、一一对应、模型、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