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作文教学策略思考

2020-01-03 10:12吴莹莹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34期
关键词:高中作文语文核心素养高中学生

吴莹莹

【摘要】高中语文新版课程标准提出应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与价值,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均衡而个性化地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中心与基点的作文教学思路,从方法论的角度,结合具体案例来探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以期可以给一线教学教育工作者带来有价值的启发与思考。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高中作文   高中学生

从学术性的角度上看,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交际工具,而以汉语为内容来设计而成的语文学科,自然也应当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对外交流,交际沟通,而且还应当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这恰恰是语文核心素养所强调的。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它主要包括了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仔细研究对比近几年的高考考题可以发现,其设置越来越重视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这也提醒着广大教师们应当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一个风向标,有机贯穿并融合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其中,就包括了写作教学环节。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根本教学立足点上,教师可以创新性地采用以下策略来组织开展高中作文的写作教学。

一、时事评述探究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非常强调要避免学生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不论在什么时候,不论在哪个阶段,学生都应当保持着对社会,对国家,对整个人类社会的适度了解与关注。折射到写作的角度上讲,不论是哪一类体裁的写作,不论是哪一个话题的写作,它都必定不是无本之木,无根之源,它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的逻辑思维与理性认知之上,否则就会成为“不知所以的无病呻吟”、“毫无逻辑的自言自语”或者“没有目的的乱凑字数”,为了杜绝“空中楼阁”般的写作弊病出现,教师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就应当有意识地将理论认知与实践情况之间的距离拉近。为此,教师可以采用时事评述探究策略,即以时事为写作的主题、素材、讨论点,筛选不同的舆论声音来多角度地去理解时事,以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以“陈春秀高考被顶替”这一时事为例,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启发学生至少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评述探究:其一,对高考录取整个制度的思考。这涉及到制度设计与实际执行的科学完整性(为什么会有漏洞?漏洞出现在哪个环节?如何去杜绝这些漏洞等)。其二,对公职权利的思考。这涉及到对政治制度中公职人员权利度的思考。其三,对人性的罪与恶的思考(顶替者在顶替他人人生/顶替操纵者在操纵整件事情时的心理所折射出的人性弱点等)。其四,公平与正义该如何去捍卫(启发学生思考“迟到的正义还能算正义吗?”这个问题)。其五,制度如何去弥补受害者(比如如何给被顶替再次求学的机会等)。通过对同一社会事件的不同角度切入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够更加活跃与广阔,在写作之前这种思路被启发,被打开,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这种关注社会,思考社会的态度也是每一名高中生所应当具备的基本个人素养。

二、优秀文化渗透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与强调了文化之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性。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深得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如果问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什么,答案一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核心素养中同样也强调了应当培养学生理解、认同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作文教学,教师还可以采用优秀文化渗透策略。即在写作教学中巧妙地融合优秀文化,这一点在高考中也越发明显。比如2020年全国卷的作文就是要学生们谈一谈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哪个感触最深,假如学生对国学文化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那么遇到这种类型的写作时必定会毫无把握甚至无从下笔,由此也凸显出国学文化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写作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其一,结合高中阅读板块中所涉及到的文化内容,分析去思考其在写作中的应用价值与运用技巧。比如对经典文化名言名句该如何去引用等。其二,以优秀文化中的某种文化或某位代表人物进行专项写作训练。比如《论语》中的很多观点在当下都非常具有影响力,可以围绕其进行专项写作。其三,就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或适应到时代文化进行思考与写作,比如近几年中央台连续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是如何发挥媒体的作用来推广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等。总的来讲,传统文化渗透策略最大的特色就是将高中写作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结合在一起,互相融合。

三、思维发散重构策略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强调要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同时具备感性之美与理性之光,既能着眼于个人发展,又能关注社会发展。既能捕捉个性特点,又能洞察共性规律。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语言的构建与运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上朝着科学的方向去迈进。基于此,教师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可以采用思维发散重构策略。即采用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比如学生在拿到一个写作题目,进行第一遍写作时,他/她可能采取的是第一人称的写作口吻,那么在进行第二次写作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就同样的内容尝试进行第二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写作。即当学生在写一篇與自己有关的作文后,第二次,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朋友/亲人”等角度来重新思考与写作。比如,发散思维写作。2019年全国高考卷的作文题目是《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劳动的主体,除了是“我”本人以外,还可以有哪些是“由我发起的”?(比如,“我”用零用钱购买了智能家电,让它代替劳动,这可以算作是热爱劳动的表现吗?)劳动的频率是否该成为考虑因素?(比如,“我”虽然每次都是自己打扫房间,但是频率为一个月一次,这可以算作是热爱劳动的表现吗?)劳动的意义是否仅局限在体力消耗本身?(比如,“我”虽然劳动过后汗流浃背,体感疲劳,但是释放了压力,舒缓了情绪,这可以看作是热爱劳动的另一原因吗?)比如,逆向思维写作。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拿到写作题目后,从另一个相反的角度去思考。总的来讲,思维发散重构策略,其最大的写作训练意义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尤其是对学生固有思维进行打破后重塑,让学生的写作能够具备一定的创新创意色彩,这也是学生思维自主性的一种表现。

四、阅读鉴赏迁移策略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元素指的是培养学生的美学能力,包括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思想观点的审美能力,情操美德的审美能力等等,并将这种审美能力折射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让自己的写作或具有美学艺术色彩(比如遣词造句非常讲究匠心独运等),或具有思想启发色彩(比如所表达的观点具有很深刻的社会意义或者很具有哲理性等),或具有鲜明个性色彩(比如写作具备自己鲜明的,易于识别的个人风格等)等。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素养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采用阅读迁移策略,即用阅读来带动写作。比如,在课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阅读文本视为写作的对象与素材(对其进行修改、续写、改写、仿写等)。在课外的阅读拓展中,启发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在一起(比如读后感写作、评述书籍写作、对书评的写作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认识美、接近美、解读美、走进美、拥抱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去执笔写作,或是被美所熏陶与影响,或是被美所启发与带动等,这种从阅读鉴赏到写作借鉴的迁移策略,能够更好地发挥阅读之于写作的带动作用,最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小结

绝大部分高中学生已经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分析事情,评判对错,审美喜好等方面也有自己鲜明的态度和标准,这是学生独立人格的其中一种表现。从语言流动的角度上看,写作是语言的输入,它不仅是学生语言文字、逻辑思维等语文基本功的一种对外体现,而且是学生个人思想、观点、态度、情感的一种表达与抒发。教师在组织開展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时,除了将写作的技能技巧等传授给学生之外,还需要去引导与启发如何发挥文字的力量,就好像暗夜里照亮漆黑之路的烛光,好像沙漠中干旱土地的芽草般,能够释放出自己的力量,闪烁出自己的光芒。站在这个层面上看,它与新课程改革中所强调的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非常高的一致性与吻合度。基于此,教师在组织设计写作教学时,可以紧紧地贴合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四个构成元素,从多个角度切入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去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强化语言能力,培养审美情操,积累文化底蕴,在尊重与理解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代有担当,有作为,勇拼搏,勇奋斗的新青年。

【参考文献】

[1] 刘雪璠.“语文味”课堂:指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06-25

[2] 孔晓明. 从语文核心素养理论分析高中语文写作教学[J] 内蒙古教育,2020-01-25

[3] 吴丽君,郝佳方,李生鹏,陈冰.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探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7-29

猜你喜欢
高中作文语文核心素养高中学生
高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培养探究
巧用课本剧演评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建设性对策研究
高中语文作文分层合作运营教学的实践探索
写作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