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师远贤
[摘 要]在课堂上,提问是师生最频繁的互动方式,有效提问是学习性评价的重要方法。优质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锻炼学生思维,有效提升课堂效率。为此,应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区分课堂提问的种类,将已有问题打造成优质问题,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方法创造优质问题。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提问;学习性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学习性评价,是指教师与学生寻求与解释学习材料,以确定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和他们需要追求的学习目标,以及如何达到学生所追求的学习目标的过程[1]。学习性评价最核心的理念是通过师生融洽互动促进学生的发展。在高质量的师生互动中,提问所占比例较大。早在1912年,心理学家史蒂文斯就在研究中发现,教师发问的时间可高达总教学时间的80%[2]。开展学习性评价时,教师提问主要有以下目的:一是根据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程度,从而调整教学方法;二是促进学生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教师通过提问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后续的教学才能真正针对学生的需要展开[3]。教师在教学中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些提问的技巧和习惯,但提问的品质与提问的方法因人而异。因此有必要从学习性评价的视角对优质提问进行探讨。
二、提问的意义
提问的目的是帮助提问者从被提问者那里索取信息[4]。通过提问获得教师想要知道的信息固然重要,但提问的意义却不止于此。
提问要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反思的精髓在于自我提问。自我提问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发现能力,而发现将带来喜悦。李普曼指出:如果教师善于指导学生,使其养成自问反思的习惯,那么学生将来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能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见解[5]。因此,学生经过思考,才能对自己的发现产生深刻理解;基于行动,才能使发现变为由衷想做的事。而最能促成学生自发思考、发现并行动的就是优质提问。
提问要促进知识的内化。优质提问更容易被记住,尤其是“没有答案的提问”。教师提问最直接的目的是调控教学过程并诊断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所以,提问首先要能引起学生注意学习目标,主动加工信息,通过进行比较和分析,促进学生在不同概念和原理之间作出区别和关联[6],从而加深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系统化。其次,提问还要能帮助学生理解更细致的规则,使学生能够根据这些规则与原理对新的学习情境作出预测,促进知识的迁移。最后,提问要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学效果,并做出及时的调整与反馈。而能够促进知识内化的提问,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意识到已内化的问题、向学生抛出未内化的问题、使学生将更有价值的新问题实现内化等方法打造优质提问。
三、提问的类型
为了促进学生思考,教师的提问应具备层次性与逻辑性。根据学生是否乐于回答、是否愿意思考、是否有发现、是否有进步或行动等,可将提问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轻松提问
轻松提问指营造轻松氛围的提问,如教师与学生初次见面或交谈时可通过轻松的问题拉近彼此关系。有效的轻松提问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一是为优质提问打下基础。决定是否为轻松提问的是回答者,而非提问者,只有让回答者感到“容易回答、乐于回答、惯于回答”的才是轻松提问,它们是优质提问的必要积累。
二是收集学生信息。只有了解学生,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优质问题。抛出轻松问题,可以确认学生学习的情况,并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促进学生对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做出总结,包括成功的学习经验等,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2.劣质提问
劣质提问是指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不能促进学生发现、行动、进步的提问,通常有以下特点。
一是在提问中提早下结论,将教师的判断强加在学生身上。如“你觉得你成绩这么差的原因是什么”,在提问中已经提前将学生划分到“差”的一类。
二是否定式提问。如“作业还没做完吗”,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如果问题换成“作业做完了吗”,效果会更好。
劣质提问会令学生产生否定、消极的情绪。当教师对学生怀着消极的想法,就容易抛给学生消极的问题;如果教师采用开放、积极、开朗的心态抛出提问,学生也会受到鼓舞。
3.沉重提问
沉重提问是学生不愿意回答,却有利于发现问题的提问。正因为教师问到了学生“不愿意思考”“没有意识到”“常常回避的问题”,才有可能引发学生的注意或行动。但一味地抛出沉重提问,也会导致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因此,教师应以引发学生能够思考这些问题为目的,把握好提问的尺度。
一是以共享信息为目的。由于沉重问题往往比较尖锐,如果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就会变成劣质提问。共享的前提是师生之间的信任。教师可以用轻松提问作为沉重提问的铺垫,让学生认识到教师提出沉重问题是为了帮助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反过来,学生向教师抛出的沉重提问也会促进教师的反思与发现。
二是“他责”与“自责”的视角转变。沉重提问可促进学生从被别人审视转向对自己主动审视。学习性评价提倡师生共享,消除教学“黑箱”(学生对学习目标等消息未知的状态),这种共享也是教师审视自己的绝佳机会。例如,教师认为“我想提高学生的某种能力,但学生不努力”,这时教师可以向自己提出沉重问题“我是否具有这种能力”,这将使教师意识到:如果将教学中所有不利结果都归因于学生不积极主动,没有进一步的思考,师生双方都难以提升能力。将问题简单归咎于学生不积极主动,就是教师的“他责”;而通过沉重提问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就是“自责”。沉重提问有利于师生的自我反思,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他责”转向“自责”,从而拓宽视角,找到更有效的问题解决途径。
4.优质提问
优质提问是能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引发学生有意识的发现和行动的提问。面向未来而非过去的提问,开放式而非封闭式的提问更有可能成为优质提问。
一是针对学习目标的提问。每个人都希望成为“理想的自己”,然而,当学习在学生的成长中变成了“不得不做”的事,让学生反思“我真正想学什么”“怎样才是有效的学习”“理想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困扰的提问就可能成为优质提问。教师需要经常思考并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或需求。针对学习目标的提问与“学生真正渴望得到的东西”的提问类似,而“在学习结束时你最想获得什么”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思考“结束”,通过限定时间使问题有更强的冲击力,但也能因此而使优质提问变成沉重提问。
二是针对学习意义的提问。即引导学生对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思考。针对意义的提问比囿于“学习什么”的提问更深刻,更有利于促成发现和深度思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目标,进而采取更积极的行动。
三是开放式提问。开放式提问是指学生回答方式不受限制,回答时措辞自由的提问。通常,如果询问有关“时间、地点、人员”等问题,能使学生觉察被自己忽视的因素,从而使学习目标更具体化;如果是询问有关“对象、原因、方法”的问题,会使学生深入思考学习的目的以及采取某种行动可能带来的结果,对结果给自己带来的喜悦产生清晰的意向。而与开放式提问相反的是封闭式提问,即要求回答已限定的提问,例如“是或不是”“不是A就是B”等。这种提问可以得到明确的答案,常用来确认已经发生的事实或对方意见。但对于学生来说,封闭式提问更像是命令或指示,回答受到限制,教师无法从中得知学生的想法、理由或动机,反复使用封闭式提问还会使学生产生“老师怀疑我”的想法,从而给师生关系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开放式提问比封闭式提问更容易成为优质提问。
四、把已有问题变成优质提问的方法
一个提问是否能成为优质提问要视学生情况而定,但将已有问题转变为优质提问的方法仍存在一些共通之处。
1.以积极倾听为基础
所谓积极倾听,是指教师关心学生的对话,真挚地倾听其话语的态度和行动。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指出,在课堂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7]。此外,教师还要注意谈话时的表情与姿势。比如,愁眉苦脸会给学生传递负面信息;背对学生交流,会给学生造成敷衍的感觉。
2.顺势而行地提问
如果将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一下子都提出来,会分散学生的注意,难以聚焦主题,也容易导致师生交流的错位。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准备好提问列表,但在上课时要更注意课堂的气氛与生成性问题,而不能只按照列表提问。教师要一边倾听学生回答,一边思考下一个提问的时机,陆续抛出问题,确保课堂教学的流畅。
3.用问题代替建议
在学习新知识的初期,教师会向学生提供有助于达成学习目标的行动方案,其中包括“最好这样做”的建议,这些建议虽然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却不是学生自己深思熟虑后得出的,因此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仍是被动的,长此以往,还会对教师的建议形成依赖。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只会听从教师命令或建議的学生,而是要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学生。同时,学习目标本身也不应是教师“给予”的,而是由学生“导出”的。与“被教师建议”相比,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发现的问题和方法,可以产生更持久的动力。因此,教师应减少主动建议,而代之以提问,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路径或方法。
五、创造优质问题的方法
以上探讨了将已有问题变成优质提问的方法。那么,如何从零开始创造优质提问呢?
1.以学生已内化的问题为切入点
人们会在心里反复询问对自己重要的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了这些问题,使其成为无意识的优势问题。要想让学生主动发现,就要提出对学生而言的新问题或从未自问过的问题,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新领域。实际上,人们无法思考“自己一无所知的事”和“从未关心过的事”,所谓自己的发现,通常是以往所积累的知识或想法的延伸,往往会接近其本人内化的问题。因此优质提问的一个绝佳切入点,就是靠近学生心里已内化的问题却又像盲点一样被忽略之处。
2.关注学生的“3V”
教师可以通过“3V”帮助学生找到已内化但又未能有意识地自问的问题,即以目标(Vision)、价值(Value)、常用语(Vocabulary)作为切入点。
目标是指个体自己真正想去尝试的事。如果目标确定了,学生自然就会开始思考:为了实现目标,自己现在该做什么?下一步怎么办?这样就会产生以实现目标为目的的提问。
价值是指个体在判断事物时所持的价值观。价值是在认清已内化的问题、创造优质提问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概念。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然而价值观本身也像已内化的提问一样,常常难以被察觉或被意识到。因此,针对价值进行提问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词语是指个体在日常对话或回答中常用的词语。学生的常用词语能鲜明地反映出他们个性特征,包括理想或价值观,也会在语言中有所表现。教师在提问时,首先要提高对自身语言的敏感性,发现对自己来讲“重要的事”,同时关注学生的常用词语,发现对学生来讲“重要的事”。
3.疑问词与关键词的组合
在收集到足够多关键词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疑问词与关键词组合”的基本方法进行提问。疑问词可以用“5W1H”来概括,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样(How)。使用这些疑问词,是为了避免封闭式提问,并能够由一个提问的回答衍生出其他角度的提问,通过逐渐深入的提问引发学生逐渐深入的思考。例如,使用“为什么”询问学生做某件事的理由,或使用“怎样”询问其方法或做法。通过疑问词与关键词组合来提问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将“不常用”疑问词与“3V”关键词组合提问。常用疑问词与“3V”关键词的组合通常是已经内化的提问,但换成“不常用”疑问词,就能创造出促进发现的优质提问。例如,某教师平时很少使用“怎样”的疑问词,就可以尝试将“怎样”与“3V”关键词进行组合,比如“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作业/目标”,换成“怎样才能完成作业/目标”。
二是使用两个以上的“3V”关键词,创造新的组合。即使是常用的关键词,通过不同关键词的组合也可以避免提出已被内化的问题,因此这样的组合能够促进新的发现。使用这种方法时,疑问词既可以是常用的,也可以是不常用的。
在尝试或运用优质提问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并将自己的知识与智慧融入到提问的实践中,融入到学生的成长中,走出提问误区,使师生都能真正体味到提问的意义和乐趣。
参考文献
[1][2][3]丁邦平.学习性评价:方法、涵义及原理[J].比较教育研究,2006(2):1-6.
[4]于国栋,吴亚欣.知识论视角下的“提问”[J].外国教学理论实践,2019(1):39-47
[5]郑敏希.提问的张力:对儿童哲学提问的解释学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9(8):80-86
[6]鲁志鲲.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高等农业教育,2005(8):69-72.
[7]张光陆.对话教学之研究——解释学视域[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