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以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19-12-30 22:12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口语技巧

杨 春 华

(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

一、引言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提高教师素质是根本。国务院、教育部及有关部门连续颁布一系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研制并发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提升教师队伍的基本素养和专业水平。拥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从事教师工作必备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开设教师口语课程,让他们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幼儿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口语表达技能,为将来从事的幼儿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二、课程开设现状及分析

《教师口语》课程从1994年秋季在全国各级师范院校全面开设以来,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经历了初创期(1977—1990)、发展期(1990-1998)之后,进入了低谷期(1998-2006),尤其是师范教育改制后,很多学校直接停开这门课程。2010年前后,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促进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专业化、提升幼儿教师队伍的基本素养和专业水平也非常迫切,很多学校又复开了这门课程。在这种情况下,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口语》课程在停开十几年之后的2013年秋季学期,又重新开设了。但如何开好这门课程,却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课程定位模糊。在课程开设初期,《教师口语》的课程定位就是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所以,《教师口语》的内容基本就是普通话的训练。后来,逐渐涉及到教师口语的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比如口语表达相关的基本技能、朗读技巧和儿童故事讲述技巧等。但教师口语的职业口语训练部分则很少涉及。正因《教师口语》课程内容的不完善,该门课程的开设遭到很多人的质疑。有的人认为这门课程可由语文课程代替,语文的听、说、读基本能满足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需要。也有人认为专业课可以兼顾《教师口语》课程的功能。而从学生角度来看,《教师口语》课程的作用和意义不是很具有专业性,也认为该门课程不是很重要。

正是因为《教师口语》课程没有对课程性质进行明确定位,所以开设以来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

二是课程内容设置专业性不强。把教学内容集中在普通话训练和一般口语表达训练上,而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特点进行职业教师口语训练的内容涉及较少。分析其原因,正如研究者指出的那样:“由于教师口语课是比较小众的课程,只有在师范类院校中才开设,所以缺乏教研和交流,各校的教学基本上各自为战,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统一性和科学性,更谈不上对口语教学的深入探究和创新。口语教师很少有机会向教法老师那样,到幼儿园去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或参与幼儿园的前沿教改活动,所以普遍对幼儿教育专业的职业特色理解肤浅,导致在口语教学中只能泛泛地进行一般口语表达训练,对幼教专业职业化特点的口语训练力不从心。”[1]教师口语是一门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它的特性要求开设这门课程务必切合培养对象的特点。要培养一名合格的幼师生,其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仅包括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要习得教师口语的一般口语交际技巧,更要针对将来从事的职业——幼儿教育进行职业口语的训练。但目前的现状却是,职业口语训练内容非常薄弱。

《教师口语》设置的内容专业性不强的另一原因则是对社会需求的把握不到位。有研究者指出:“目前在对教师进行如何与家长沟通的职前指导和在职培训方面,相关的准备是不够甚至是缺失的。由于在学校里没有接受过沟通学方面的教育和训练,教师们在开始工作的时候,会因缺乏经验而不知所措。尤其是遇到棘手的突发情况时,就显得更为突出。因为缺乏策略,有些年轻教师在面对一些比较挑剔的家长时因害怕而不敢主动说话,有时候甚至不敢和他们说话。”[2]而笔者在与幼儿园园长的访谈中,也了解到很多新入职的幼儿园老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方面存在问题比较严重。

三是教学方法更新缓慢。因《教师口语》课程开设时间不长、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比较薄弱、教师队伍专业性不强,教学方法更新较为缓慢。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讲得多练得少的现象比较严重。随着教学观念的大环境转变,很多口语教师力图打破教师 “一言堂”和“满堂灌”的现象,以“讲”为辅、 “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但教学效果依然不显著。如何提高教师口语教学效果,不仅要求教师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更需要研究学生特点。

四是评价方式单一。传统的教师口语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体现在:一是参与评价的主体较为单一。所谓评价主体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或其他人群很难参与其中。传统的做法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具有绝对主导性,教师的打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但只有教师主导的评价,有时难免会有不公正、不客观的情况,而学生没有申诉的机会,则评价就很难达到教学评价的终极目标。二是缺少过程性评价。主要体现在评价学生时基本是阶段性的评价,比如期中、期末的测试。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的表现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学生的平时学习的状况得不到检测,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三是评讲的介质比较传统。传统评价的介质主要利用课堂时间评价或课后作业打分形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随着多媒体的发展,是不是可以寻找更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方式来弥补传统评价介质的不足呢?

三、《教师口语》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若想让一门课程最大化地体现它的功用和价值,则要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培养对象特点,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来定位课程、完善课程、设计课程和实施课程。

(一)找准课程定位

《教师口语》课程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既不能等同于普通话课程、也不能被语文课程和专业课程所替代。如何凸显这门课程最大的功能和作用,就要对这门课程进行定位。

按照新制定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口语》是一门专业选修课的必选课程。要体现其专业性,首先要厘清教师口语课程与语文课、学前教育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语文课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素养的能力;幼儿教师口语则偏重于口语表达技巧的训练,它是语文能力中“说”的能力的强化。专业课与教师口语课是什么关系呢?比如教育学、心理学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解决学生在将来工作中“对谁说”的问题;专业课比如活动设计课程包括健康、科学、语言等活动设计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设计课程、组织活动等,解决“说什么”的问题。因此,幼儿教师口语则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对谁说”和“说什么”的基础上“怎么说”的问题。

教师口语的课程就是培养幼师生在各种教育教学场合中的说话技巧的职业技能课程。其作用就是培养幼师生在各种教育教学场合中能有较好的说话技巧。

(二)完善课程内容

鉴于课程的定位,幼儿教师口语的课程内容则要围绕如何培养幼师生在各种教育教学场合中有较好的说话技巧而展开。除了保留原有的普通话训练内容和一般教师口语训练内容之外,还要做到两个“加强”。

一是加强与将来职业相关的一般口语技能技巧的训练。幼儿教师一般口语交际训练除了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相关的基础技能技巧比如吐字归音、用气发声、态势语的训练外,还要对学生进行与将来职业相关的技能技巧的训练。比如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会使用儿歌、散文或童话等内容,这与朗读有关联。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朗读的相关技巧比如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

二是加强职业口语训练。之前《教师口语》课程设置中,职业口语训练的内容比较薄弱。结合《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从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我们把教师职业口语训练内容作为核心教学内容,旨在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各个教育教学领域的口语表达技巧,为幼儿园输送“上手快”“后劲足”的幼教人才。而在职业口语训练中,教学难点则放在“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技巧训练”上。这样设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从幼儿园反馈的信息来看,目前刚入职的年轻幼儿园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方面存在问题比较突出。二是从教师资格证的面试情况上来看,以往年的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为例,在考生的必答环节中,“在突发状况下如何与家长沟通交流”的考题抽中频率较高,这也说明幼儿教师掌握与家长沟通交流技巧的重要性。

(三)合理设计课程,进行精准教学

设计合理的课程,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随着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教师口语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转变,即由之前的偏重理论教学转变成了“以理论学习为辅、实践训练为主”教学理念。2013年重开该门课时,总计36课时,每周一节,开设一学年。如今,按照新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口语》课时数增加到72课时,这与 1993 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规定“师范专科不得少于 72 学时”[3]的标准较为一致。为了凸显幼儿教师口语的实践性,也为了更大限度利用这些课时,我们把之前偏重理论学习转换为偏重实践训练,并按照技能课的要求把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的学时比例调整为1:2。这样的安排,在保证核心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加大了实践练习的课时数。除此之外,更加注重对学生课外实践见习的安排和指导,将课内外实践练习紧密结合。这样既有效拓展学生实践训练的时间和空间,也能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练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促进学生自主式学习的教学理念。

其次,利用学生的优势,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进行精准教学。一是针对学生课余时间充裕、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等特点,充分运用新的自媒体技术——微信公众号,向学生推送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减少课堂理论讲授的时间。二是鉴于学生实践能力强和教师口语课时有限的特点,加强课外训练与实践,把课内的教学延伸到课外,拓宽训练渠道,拓展学习空间。比如在训练学生的朗诵和讲故事技巧时,积极开展校内外社会实践,如校内的诗歌朗诵比赛和儿童剧团的表演以及校外的故事姐姐活动等。同时,充分把校内的教学与学生的校外见实习活动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去幼儿园的实见习活动,加深对已学知识的认识,从而达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三是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统的教授讲解,也通过情景设计、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对教师职业口语技能的训练。同时,根据幼儿教师口语课程特点和学生学习特征,结合相应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将幼儿教师口语课程与微信公众号有机结合起来,摸索新的教学模式即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资源的诸多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微信公众号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可以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四)重新设计评价方式

基于课程建设的思路,摈弃传统的评价方式,重新设计评价方式。一是实行评价主体多元化。受传统评价思想的影响,学生是被评价的对象,不能作为评价的主体,而是应该被排除在外的。但评价主体多元化中,除了教师的评价外,还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方式,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的及时推送让关注自媒体的人群进行留言点评。其中学生的自评,除了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外,还可以在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评价中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说明和回应,这样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学生互评,可以在评讲对方的同时吸取优点克服缺点,在相互评价中得到自身能力的提升。自媒体的留言点评则可以让学生和老师听到更多来自外界的声音。二是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过程性考核包括平时课堂或课外小练习、模块内容的学习考核组成,其中平时考核注重考察学生课上的参与度、见习实习提交的案例分析以及课下提交的视频音频作业;模块考核包括小组朗诵、讲故事还课、情景设计、角色扮演、案例评析等。终结性考核为综合性考核,主要考察学生一学期所学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更能全面涵盖学生整学期的实践训练,评价结果较为合理公正。三是增加新的评价介质。利用微信公众号的交互性和即时性,利用网友的点评和留言,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评价更直接、更鲜明,评价形式也更新颖。尤其是在优秀作业展示中,网友对作业进行点赞和评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对课程进行合理地规划设计,并进行有效地实施,这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实际的教学经验出发,认真探索教师口语课程建设,也希望通过探索能更好地促进教师口语课程的开设,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实现培养幼师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升幼师生的职业素养的教育使命。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口语技巧
口语步步高 说一说“洗”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酒中的口语诗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口语对对碰
练习口语的一些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