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封禅书》的章法结构

2019-12-30 22:12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方士封禅参差

崔 振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 710119)

“章法”即篇章整体的组织结构与谋篇布局,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意蕴[1]。《封禅书》为《史记》八“书”之一,洋洋洒洒近三千言。虽然其题名为“封禅”,但是文中记载了许多帝王与方士所谈论的鬼神等不经之事。时而叙巡守封禅,时而说鬼神祭祀,从而使得《封禅书》所记内容十分驳杂,“如入迷楼者,只知千门万户,复道交通,终不能举其要领所在”[2]。又因其辞旨隐晦,文风疏宕奇谲,用笔吞吐含蓄,“然唯以封禅为主历,看去乃见中间血脉及布置安插之妙,有关键,有结构。《汉书》改为《郊祀志》,便散漫少味”[3]。《封禅书》的内容虽然繁乱,但是细究起来自有章法贯穿其中。历代学者关于《封禅书》的研究多集中在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封禅书》文本的考订,虽然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的《史记》评点作品,这些评点作品也多涉及对《封禅书》文章章法结构的分析,但是此期的《史记》评点研究多是分散的文本评点,未能对《封禅书》整体的章法结构作一完整的探讨。因此,本文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章章法学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史记·封禅书》一文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学因素与审美特性。

一、起结相连,首尾联贯

《封禅书》的脉络首尾联贯,主要体现在起结章法的应用上。起结章法是明清小说和文章评点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评点方法,这种章法对明清叙事文学中文章脉络结构的分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起结指开始与结束,“起结章法是一个结构概念,属于古汉语中的篇法和现代语言学中的语篇连接,一起一结衔接上下篇章的段落层次”[4]。

《封禅书》一篇文字约略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从“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至“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这一段文字总论自古以来帝王受命而封禅,因历史久远,封禅制度缺失,不能详细记述,为《封禅书》之纲领。第二部分,从“《尚书》曰: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至“祝官有祕祝,即有灾祥,辄祝祠,移过于下”,这部分文字历叙自虞舜、夏商周三代、秦代从秦襄公以至秦二世以来,国家封禅祭祀情况,此中文字以秦代记载较为详细。秦代中,又以秦始皇封禅、祭祀、求仙等事为主。第三部分,从“汉兴,高祖之微时”至“自此之后,方士言神祠者弥重,然其效可睹矣”,这部分文字历叙汉代高祖、文帝、武帝等朝的封禅、祀典、求仙等活动,其中,以汉武帝时期的封禅、求仙、祭祀记载最为详细。第四部分,为“太史公曰”一段赞语,这部分总结自虞舜、三代以至汉代武帝时的郊社祭祀、求仙、封禅等事,照应第一部分内容[5]。下面将对之进行详细论述。

《封禅书》的开始和结尾,即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构成一个总起总结。《封禅书》第一段:

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传曰:“三年不为礼,礼必废;三年不为乐,乐必坏。”每世之隆,則封禅答焉,及衰而息。厥旷远者千有余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阙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5]。

《封禅书》以此段文字开篇,点明了“封禅”的主题,此后的文字记载都围绕“封禅”而展开论述。明人凌稚隆评曰:“篇端起语二节,一正一反,此篇之纲领也。”[3]凌稚隆所说的“一正一反”,分别指帝王因受命而封禅和帝王无符瑞之应而封禅,前者照应后文管仲对齐桓公所论十二君“皆受命然后得封禅”,后者与后文所论秦始皇“岂所谓无其德而用事者邪”相照应,此段所说“睹符瑞”照应其后所说的黄龙、宝鼎、神人等事。

《封禅书》第四部分说:

太史公曰: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意,于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具见其表里。后有君子,得以览焉。若至俎豆珪币之详,献酬之礼,則有司存[5]。

明人凌稚隆《史记纂》引杨慎评语曰:“赞语又总括一篇之意。”[3]何以说司马迁这段赞语为总括《封禅书》一篇之意呢?清人牛运震对此有过论述:

赞语“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括尽郊社、坛祠、封禅等事;“入寿宫侍祠神语”,括尽神君、灶鬼等事;“究观方士祠官之意”,括尽少君、少翁、栾大、公孙卿、宽舒、薄忌、勇之诸人论说行事;“于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括尽虞舜以后,汉武以前,巡守、祷祠、渎神、求仙等事,俎豆珪币之详,献酬之礼,又隐括诸祀典、牲犊、车马、驾被、鎣埋、服色、赞拜等事。一篇大文字,洋洋三千言,只用数语收摄之,何等笔力[6]。

牛运震于此分条详细论述了《封禅书》赞语对全篇内容的总结作用,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司马迁叙事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在近八十字的论述中,把内容驳杂的封禅故事叙述得层次分明,令人赞叹,难怪牛运震用“何等笔力”来赞叹司马迁的妙笔了。

通过对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文字章法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在《封禅书》的内容叙述上有着前后照应的章法结构。凌稚隆《史记评林》所引杨慎评语对《封禅书》的首尾起结章法作了一番总结:

篇端起语二节,一正说,一反说,此篇之纲要也……史笔之妙,此篇虽主封禅,其间兼言事神等事,故又以“始未尝不肃祇,后稍怠慢”二语关缴之,而历代事神之盛衰,皆包括其中,则其语不散。篇中赞语,又兼封禅神鬼等事而总括之,文法关键之妙也[7]。

凌稚隆此论既说明了《封禅书》的主旨在于封禅,其间穿插了祭祀鬼神、求仙等事,而历代事神之盛衰又以“始未尝不肃祇,后稍怠慢”二句为其关键;又看出了篇首为全文之纲领,篇末赞语“太史公曰”一段文字为文中所叙历代封禅神鬼等事之总括,从而使《封禅书》的章法结构得以首尾照应,脉络联贯。

此外,《封禅书》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各有起结章法。第二部分以《尚书》所载虞舜巡守之事开始,“正为封禅作引见”[6]。从“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至“祝官有祕祝,即有灾祥,辄祝祠,移过于下”,为第二部分所叙夏、商、周、秦封禅祀典之总结,凌稚隆《史记纂》于“昔三代”后批语曰“总叙,收拾”[3]。第三部分于高祖、文帝之后,详细叙述了武帝的封禅求仙活动。武帝部分以“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开始,这一句“乃后半篇之领冒而通篇之关纽”[6]。从“今天子所兴祠”至“方士言神祠者弥众,然其效可睹矣”这段文字总结汉武帝求仙、祭祀之事。司马迁特于篇终另作一段文字总结汉武帝祭祀和求仙两件大事而不及封禅,照应了篇首“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这句话,从而使汉武帝的封禅、求仙等事构成一个起结章法。

总之,《封禅书》全文遵循由简到详的叙事脉络,运用起结章法,以封禅为主线,中间穿插鬼神祭祀和求仙两大事,从而使《封禅书》的文章脉络大致明晰。起结章法结构使《封禅书》各个部分构成一个相互连接、首尾联贯的整体,各部分文字散而不乱,自有意脉贯穿其中。

二、虚实结合,真幻相生

《封禅书》在篇章整体结构上以起结章法结构全篇,在内容上则采用虚实结合与跌宕参差的章法结构突显文章的审美特质。清人蒋骥在《续书法论》中说:“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8]蒋骥书论指出了书法艺术中虚实手法的应用以及虚实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样,在文章中亦有虚实结合的章法结构,或运实为虚,或以虚为实,在虚实结合中,营造亦真亦幻的审美效果。《封禅书》中记载了许多鬼神、符瑞等荒诞不经之事,这些事件本身便具有奇幻色彩。司马迁在对这些神鬼、符瑞的叙述中,或直书其事,或以虚幻之笔点缀,使《封禅书》文风给人一种飘渺迷离之感。《封禅书》中的这种虚实结合章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封禅书》符瑞之应的描述。司马迁在《封禅书》开篇便说:“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可见,自古以来,帝王因受命而封禅告成于天地,而受命之说应自符瑞之兆,因此,《封禅书》中特多关于符瑞记载的描写。司马迁对这些符瑞之兆采取或实或虚的叙述,使《封禅书》的文风显得飘渺迷离。秦文公获若石,于陈仓设置陈宝祠,“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来也常以夜,光辉若流行,从东南来,集于祠城,则若雄鸡,其声殷云”。这段文字实写秦文公获若石设置陈宝之祠,而对陈宝神来时的盛况,多用不确定的虚词点缀其间,给人一种似真似幻的感觉。正如明人邓文洁所说,“一象一声,恍鸟如见”[3]。汉武帝“郊雍,获一角兽,若麟然”,牛运震评曰:“不肯质言,恍忽入妙。”[6]汉武帝获宝鼎,“迎鼎至甘泉,从行,上荐之。至中山,曣日昷,有黄云盖焉。有麃过,上自射之,因以祭云”。司马迁于此叙述了汉武帝迎鼎至甘泉的经过,重点描写路上所遇到的奇异之事,多以虚词传疑,愈增其幻。此外,秦文公梦见黄蛇自天下属地而设立鄜畤,秦穆公病卧五日,醒后自言梦见上帝,汉武帝甘泉生灵芝九茎以及上述所论符瑞之事,明代茅坤在《史记抄》中均以“幻”字评之。

其二,《封禅书》中帝王和方士求仙之举以及海上三神山的描述。《封禅书》对历代帝王有关求仙、礼祀神君的描写多用虚实结合的章法论述。武帝求长陵神君宛若,“厚礼置祠之内中。闻其言,不见其人云”。牛运震评曰:“故作缭绕之笔,慌忽入妙。”[6]汉武帝置寿宫神君,“非可得见,闻其言,言与人音等。时去时来,来则风肃然。居室帷中。時昼言,然常以夜”。 寿宫神君叙述比长陵神君叙述更为详细,来去飘忽不定,来时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寿宫神君“闻其言,言与人音等”与长陵神君 “闻其言,不见其人云”二者语法结构相似,因此,寿宫神君也是司马迁故作缭绕之笔,从而营造一种恍惚入妙的效果。

方士言神仙亦多飘渺迷离之事。如李少君所说“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少翁以方盖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见焉”, 栾大言其师“黄金可成,而河決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也”,以及此后,公孙卿言黄帝封禅、铸鼎登仙以及大人之迹等事,都是方士夸大其言,以迎合武帝的求仙心理。求仙之事本属虚妄,大人之迹更是无稽之谈,司马迁在《封禅书》中对之进行论述,为秦皇汉武的封禅之举增添了一丝神秘性与虚幻性。

司马迁对海上三神山的描写亦别有情致。“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司马迁对此段文字的论述可谓曲折往复,先说齐威王、宣王、燕昭王派人入海求三神山,接着引传说以证三神山在勃海中,并且离人间不远,但是因有风而不易到达。下面引传说以证曾经有人到过三神山,并见到了许多仙人和不死之药;接着用“未至”“及到”“临之”三个具有递进关系语词进一步描述人们渐渐逼近三神山所见到情况,貌似三神山真实存在一般,并照应“盖尝有至者”。但是司马迁对三神山的叙述却以“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结尾,证明前面所述三神山“去人不远”“盖尝有至者”都是虚妄之言。由此可证,《封禅书》中所记载的方士求仙之事都如三神山一般“终莫能至”。司马迁对三神山的描述用笔不多,却委婉含蓄,极有韵味。正如牛运震所说,“三神山一段,无一字实境,无一句直笔,绵邈澹荡,而方士之陋,世主之愚,隐然自见于言外,真化工手笔”,并认为“盖尝有至者”至“终莫能至云”,“极意描画,文境甚幻,栩栩有仙气……未至、及到、临之,节奏绝佳”[6]。明人邓文洁也说:“叙三山若有若无,文圆活有势,甚可玩。不明指破而诞妄自见。”[3]因此,《封禅书》对三神山的描述正如郑文洁所说“不明指破而诞妄自见”。

其三,《封禅书》中传疑副词的运用。凌稚隆《史记评林》按语曰:“《封禅书》连用‘盖’字‘若’字‘云’‘焉’‘矣’字,皆极有意。”[7]正如凌稚隆所说,《封禅书》中许多句段运用了传疑副词,这些传疑副词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增强了叙事的荒诞性与虚幻性。如:“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此三神山者……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终莫能至云”,长陵神君“闻其言,不见其人云”,“而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矣”,“郊雍,获一角兽,若麟然”,“少翁以方盖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见焉”。这些传疑副词多出现在叙述求仙、祭祀鬼神、各种符瑞的句子中,在这些副词的点缀下,这些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便值得玩味。钱钟书《管锥编·封禅书》以“云”字为例总结这些副词的作用说:

马迁此篇用“云”字最多,如“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其牲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一云”,“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或曰郊上帝诸神祠所聚云”……复出叠见,语气皆含姑妄言而姑妄听之意,使通篇有惚恍迷茫之致……“云”之为言,信其事之有而疑其说之非尔。常谈所谓“语出有因,查无实据”也。[9]

“云”字如此,他字亦然。《封禅书》中其他传疑副词如“盖”“焉”“若”等的重复出现使《封禅书》一文具有“惚恍迷茫之致”,“信其事之有而疑其说之非”。正是在这种似实非实,真幻相生的描述中,舒缓了语气,增添了韵致。

三、跌宕参差,层次分明

跌宕参差,为文章章法结构之一。跌宕参差的章法结构增强了文章段落的层次感,使文章句子段落参差变化,层次分明。跌宕参差的章法结构主要体现在排比手法的运用上。这种排比手法多是用在相似的叙事情境中,表现为大致相似的句法结构与叙述模式,起着整齐句式的作用。如下面两部分文字:

是时上求神君,舍之上林中蹏氏观。神君者,长陵女子,以子死,见神于先后宛若[5]。

是时李少君亦以祠灶、穀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少君者,故深泽侯舍人,主方……尝从武安侯饮,坐中有九十余老人,少君乃言与其大父游射处……一坐尽惊。少君见上,上有故铜器,问少君……一宫尽骇,以为少君神,数百岁人也[5]。

上面两段文字分别叙述了长陵神君与方士李少君二人的来历,可以看作是二人的小传。这两段文字都采用了相似的句法结构,如开始均以“是时”引出二人,接着用“某某者”介绍其来历,层次分明。清代姚祖恩对之评论说:“史公文绝少排比处,惟此段前云‘是时上求神君’,下接以‘神君者’云云;后云‘是时李少君’,下接以‘少君者’云云,一排比法也。又叙武安侯事毕云‘一坐尽惊’,叙齐桓公器毕云‘一宫尽骇’又一排比法也。然极整齐处却正极疏宕,故奇。”[2]姚祖恩指出了这两段文字之间的句法关系,并且认为二者叙述在整齐之中自有疏宕之致,“整齐处却正极疏宕”指的正是跌宕参差的章法结构所蕴含的审美效果。

此外,在一些非排比的散体句式中也体现着跌宕参差的章法结构,这种散体句式伸缩转换,有曲尽变化之妙。如:

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5]。

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其明年,始皇复游海上,至琅玡过恒山,从上党归[5]。

这三部分文字分别描述了秦始皇三次东到海上的情形,“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至海上”“始皇复游海上”,三个句子格式不同,结构层次却很清晰。清代姚祖恩批语说:“详写始皇求仙之勤,乃以为武帝前车之鉴耳。其三游海上亦是三叠文法,写来转觉苍劲,绝非排比之迹。”[2]这三种文法所具有的“苍劲”之感,既是一种审美风范,又是跌宕参差章法的具体体现。

《封禅书》中有的段落章法结构则包括了上述两种具体形式,或整或散,或排比或参差变化。如下面几段文字:

于是自殽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曰太室。太室,嵩高也。恒山,泰山,会稽,湘山。水曰济,曰淮。春以脯酒为岁祠,因泮冻,秋涸冻,冬塞祷祠。其牲用牛犊各一,牢具珪币各异。

白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华山,薄山。薄山者,衰山也。岳山,岐山,吴岳,鸿冢,渎山。渎山,蜀之汶山。水曰河,祠临晋;沔,祠汉中;湫渊,祠朝那;江水,祠蜀。亦春秋泮涸祷塞,如东方名山川;而牲牛犊牢具珪币各异。而四大冢鸿、岐、吴、岳,皆有尝禾。

陈宝节来祠。其河加有尝醪。此皆在雍州之域,近天子之都,故加车一乘,駵驹四。

霸、产、长水、沣、涝、泾、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阳,尽得比山川祠,而无诸加。

汧、洛二渊,鸣泽、蒲山、岳壻山之属,为小山川,亦皆岁祷塞泮涸祠,礼不必同[5]。

这部分文字章法结构最为跌宕参差,但又层次分明。前两段文字以“自殽以东”“白華以西”领起分叙天下名山大川所在位置,内容详细,句式整齐,为一排比法,二者祭祀礼仪的叙述则有详略整散之别。后两段文字叙述雍州之域的山川祭祀格局,整散结合,句法参差变化。因此,牛运震评论这部分文字的章法结构说:“名山、大川、神祠,叙得错综而分明。‘尝禾’‘尝醪’,字法奇。叙名山川、小山川及诸鬼神杂祀,章法凡数变,句法或单,或排,整散疎密,各尽其妙。”[6]

四、结语

《封禅书》作为《史记》八书之一,所叙内容繁杂,章法结构多变。起结章法结构使《封禅书》脉络首尾联贯。全文以封禅为主线,串起神鬼祭祀、求仙等事,使其繁复驳杂的内容有纲、有目、有结,并能收到纲举目张、起结照应的审美效果。《封禅书》中神仙鬼神的叙述多用不确定的虚词与事件穿插其中,在虚与幻、真与实的相互对比中,《封禅书》中的情感含而不露,具有吞吐含蓄的审美特质。跌宕参差的章法结构不仅使《封禅书》的文风具有疏宕苍劲之美,还增强了文章的叙述层次,在或整齐、或散漫的句法中极尽叙述之能事。

猜你喜欢
方士封禅参差
“封禅”与“登极”:中国传统政治宣誓制度的“天道”视域
赞蒲公英
宰相府的门与方士的驴
宰相府的门与方士的驴
参差多态而功不唐捐
方士缔造的中医史诗
汉武帝封禅
泰山封禅
后世文学对《搜神记》“方士”故事的继承
参差的版图需要一道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