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费加罗的婚礼》的戏剧冲突

2019-12-30 22:12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苏珊娜费加罗伯爵

李 丽 芳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费加罗的婚礼》是18世纪后期法国著名喜剧家博马舍的代表作,因其批判贵族政治、反对封建思想而遭到禁演,经过博马舍的几番努力,终于于1784年跟观众见面。这部喜剧设置了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和纷繁复杂的矛盾关系,扣人心弦,令观众看过后意犹未尽。本文将深入探讨一下这部喜剧的戏剧冲突。

一、戏剧的主要冲突

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塑造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现象,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不同阶层的人对这部喜剧持不同态度,源自于这部喜剧呈现出来的主题,即批判封建特权,宣扬启蒙思想。故而封建思想和启蒙思想之间产生了剧烈的冲突,这就构成了喜剧的主要冲突。

在这部喜剧中,封建思想与启蒙思想冲突的焦点体现在初夜权的废除与否、门第等级观念的遵守与否等等方面。阿勒玛维华伯爵就是封建思想、特权阶级的代表和维护者,他恪守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妄图趁女仆苏珊娜和仆人费加罗结婚之际,收回他曾经主动放弃的贵族特权——初夜权。为此,他绞尽脑汁,费尽心机,要在费加罗结婚前夕得到苏珊娜。而启蒙思想则体现在以费加罗为代表的第三等级群体的思想和行为中,他们追求自由平等观念,为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和伯爵进行了不懈的抗争。虽然身为仆人,但费加罗在面对权贵即伯爵百般阻挠自己的婚事时毫不畏惧,利用自己的机智挫败了伯爵设计的一个又一个阴谋,不仅保住了未婚妻的清白,而且惩罚了心怀不轨的伯爵,令其出尽洋相。

为避免当局的查禁,剧作家将背景设置在西班牙,实际影射的就是法国。喜剧首演时正值法国大革命前夕,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的矛盾早已十分尖锐,剧作家将两大阶级之间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写进了喜剧中,不仅揭露和讽刺了封建贵族的伪善荒淫,也赞扬了第三等级的智慧与胆识。无怪乎路易十六下令严禁此剧,认为它会“毁掉巴士底监狱”。

二、戏剧冲突的表现

戏剧冲突在戏剧中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物自身内心的冲突,和人同环境的冲突等三种形式。这三种冲突有时独自展开,有时又相互交错,共同创造出作品的戏剧性。

(一)人与人的冲突

戏剧最常见的冲突是人与人的冲突,也被称为外部冲突,即表现人与人之间意志和性格的冲突,人与人之间各种矛盾的相互碰撞导致戏剧性的产生[1]。这部喜剧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几乎每两个人物之间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可以简单分为两组。第一组是两大阶级之间的冲突,主要是费加罗、苏珊娜和伯爵之间的冲突,是围绕初夜权的废除与否来展开的。伯爵觊觎苏珊娜的美貌,想得到苏珊娜,故而千方百计想恢复他早已答应废弃的贵族特权;而费加罗要维护自己的权利,苏珊娜要保住自己的清白,故而两人与伯爵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其实他们之间的斗争就是一场维护封建利益和反对封建特权之间的斗争,也是第三等级和封建贵族之间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第二组是阶级内部的冲突,既有特权阶级内部的矛盾,也有第三等级内部的矛盾。特权阶级内部的矛盾就是围绕伯爵与伯爵夫人展开,因伯爵喜新厌旧而出现裂痕。第三等级内部的矛盾是在费加罗、苏珊娜和马尔斯琳、巴齐勒和霸尔多洛之间展开。费加罗和苏珊娜是未婚夫妻,相互爱慕,可是马尔斯琳又惦记着费加罗,巴齐勒又幻想着和马尔斯琳喜结连理,所以他们之间就产生了纷繁复杂的矛盾纠葛。而霸尔多洛是马尔斯琳的旧情人,在其生下一子后将之抛弃,而他自己看好的婚事又被费加罗搅黄了,故而他对马尔斯琳避之不及,对费加罗恨之入骨。而费加罗和苏珊娜因这错综复杂的矛盾,两人之间也产生了嫌隙,所幸这是一场美丽的误会,真相大白后两人感情更甚从前。可见,这一组人物之间的矛盾基本都是围绕爱与恨的情感纠葛来展开。第一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直接表现了戏剧的主要冲突,为揭示作品的主题服务,而第二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虽然不直接呈现戏剧主要冲突,但它也推进了剧情发展,为喜剧氛围的营造和主题的深化贡献了力量。

(二)人物的内心冲突

人物的内心冲突也被称为内部冲突。悲剧非常擅长对人物内心冲突的描写,往往通过对人物内心矛盾与冲突的刻画来展现人物复杂繁乱的情感,使得人物生动立体,具有极强的感染力[2]。在这部喜剧中,伯爵对苏珊娜有爱慕之情,但又痛恨苏珊娜的狡猾;伯爵夫人对丈夫的感情一如当初,但又痛恨丈夫的移情别恋;苏珊娜爱慕费加罗,但又痛恨费加罗的不信任;马尔斯琳既想同费加罗结成一家,但又痛恨费加罗对苏珊娜的情有独钟。这些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让整部戏剧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增加戏剧性的同时也激化了戏剧的主要冲突,使之更集中更尖锐地爆发出来。

(三)人与环境的冲突

这种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剧作家在描写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时,会采取把社会环境“人化”的方式,即把社会环境戏剧化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或者采取把社会环境“物化”的方式,即把社会环境戏剧化为具有象征性的道具,或者采取把社会背景描写成对人物发生重大影响的背景的方式。

在《费加罗的婚礼》中,剧作家着重描写了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主要采用将社会环境“人化”的方式。主人公费加罗面对的社会环境是封建特权思想横行的时代,而伯爵恰恰是社会环境的人化,因而费加罗与所处时代的冲突就被转化成了费加罗与伯爵的冲突,这是这部喜剧的主要冲突表现之一。

三、戏剧冲突的结构安排

《费加罗的婚礼》是一部五幕喜剧,整部戏剧主题明确突出,人物性格鲜明生动,这得益于剧作家对整部剧的宏观把控和谋篇布局。喜剧从事件的紧要关头开幕,将正在进行的事件和过去几年甚至几十年发生的事件巧妙地融合起来,将此剧和三部曲的第一部《塞维勒的理发师》无缝地衔接起来,以前部剧本的戏来推动此部剧本的戏合理紧凑地向前发展,而所有的矛盾冲突,都浓缩在早晨至晚上的一天之内,因此这部喜剧又名为“狂欢的一日”。所有的矛盾冲突都归结到封建特权思想和启蒙思想之间的冲突这条主线上,冲突集中尖锐,情节紧凑紧张,人物错综复杂,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严谨周密的结构。

剧作家在喜剧创作中还灵活运用了“发现”与“突转”两种结构技巧。这两个概念最早是由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来的。亚里斯多德认为, “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它可以是主人公对自己身份的新的发现,或者是对与其他人物关系的新的发现,也可以是对一些重要事实的新的发现。“突转”指剧情向相反方向的突然变化,即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一般情况下,“发现”和“突转”总是共同出现,共同作用,由“发现”而造成剧情的“突转”。第三幕中,费加罗在法庭上被判和马尔斯琳结婚,伯爵似乎获得了胜利,这与剧作家的创作意图背道而驰,剧情走入了死胡同。在这危机时刻,剧作家灵活运用了“发现”这一结构技巧,让费加罗“发现”自己的身世,他原来是马尔斯琳和霸尔多洛的儿子。这个新发现的身份彻底让费加罗摆脱了困境,不仅不用迎娶马尔斯琳,而且他和苏珊娜的婚事还获得了母亲的大力支持,这就使得剧情“突转”,朝着与伯爵意愿相反的方向转变,柳暗花明,推动剧情走向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此外,《费加罗的婚礼》还运用了巧合,整部喜剧充满了偶然事件。第二幕中,伯爵赶到伯爵夫人房间的时间不早不晚,令其对伯爵夫人产生了误会。第三幕中,费加罗与母亲相认的这场戏也充满了巧合。在这部喜剧中,巧合的运用直接促成了戏剧冲突的发生,并推动着情节不断向前发展,使剧情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使戏剧冲突更加紧张激烈。可以说,在特定情境中没有巧合的帮衬,戏剧往往就不能很好地完成矛盾冲突的整个过程。

猜你喜欢
苏珊娜费加罗伯爵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与伯爵角色的个性化处理
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论《基督山伯爵》中的复仇艺术
伯爵山药
试论印度影片《七宗罪孽的救赎》中人性的贪婪
分析《七宗罪孽的救赎》中的人物悲剧
从三次“愤怒之情”看费加罗的人物形象塑造
扔掉伯爵
大宝小神探·飞船脱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