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探究性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2019-12-26 01:54张静徐苗
课外语文·上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探究性学习高中语文

张静 徐苗

【摘要】在阐述探究性学习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案例,从利用教材不同版本引导探究、紧扣文中精彩词语激发探究、结合课文内容多层解读合作探究三个方面就引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做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把“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并在建议中提出:“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可见,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有效的教学方式。为此,笔者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努力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在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中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合作探究、研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研究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进行学习。科学研究在理科类学习中更普遍,其典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过程。在文科类学习中则更多地采用发现问题——调查研究(或查阅资料)——分析论证(或思辨评判)——总结交流的程序。探究性学习在语文学科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其是在学生求知欲与好奇心的驱动下、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其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学生有效、高效、长效的学习动力来自内因,即内心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内驱力,而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正是这种内驱力形成的基础。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行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由于自我意识的渗入,促使学生学会确定有意义的学习目标、思考合适的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激发持续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比如在学习《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专题时,让学生合作探究该专题中的人物形象,通过比较分析、辩论鉴别,形成对人物客观的评价,发展审美鉴赏能力。

(二)深度把握知识与技能

所谓深度把握是指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理解文本的主旨以及作者的心灵历程。传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印象不深的。而探究性学习因其学习进程是以问题解决来驱动的,学生必须在与教师、文本、作者、编者的深层次对话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一过程是教师讲解难以实现的。比如苏教版教材必修五的第一个专题是《科学之光》,在学习《<物种起源>绪论》这课时,笔者设计了“探究达尔文作为科学家具有哪些精神品格?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加以说明”。由此引导学生跨学科、深层次、综合性理解该单元课文的主题。

(三)体验学习过程与方法

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实践,致使学生沉浸于题海之中,很难体验到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不少学生只能“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探究性学习是对问题的探索、研究,所以必须要去解决问题、查资料、请教专家,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等等。这本身就是综合性学习的过程,需要学生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科学之光》专题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性实践活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要使科学造福于人类,而不成为祸害。《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也提到了‘基因安全問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科学是双刃剑这一观点?请举出具体学科的例子和同学进行讨论。”

(四)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新课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要求学生从平面的人向立体的人发展。立体人是指新课标中提到的“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三维立体人的发展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感悟和磨炼。比如在学习《<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一文时,为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文中作者要表达的“痛”,笔者组织学生去查找相关的黄花岗烈士的生平事迹,有学生查到林觉民在起义前写的《与妻书》一文,并在课堂上诵读,感人至深,学生真正关注了人生的真情,经受了一次人文情怀的洗礼。

三、引导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初步尝试

(一)利用教材不同版本引导探究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其语言和思想堪称经典,所选的文言文不少是流传千年的作品。而在这种流传中,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版本。不同的教材所选的版本也会有差异。于是,有了一个很好的探究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那就是比较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

比如在学习《滕王阁序》时,笔者受到上海市长宁区语文教研员魏新磊老师公开课的启发,以苏教版和人教版对该文的不同分段(前者分五段,后者分七段)来引导学生探究。首先提问:“文言文的分段为何产生不同版本?你认为哪个分段合适?有无新的分法?”该问题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逐渐明白:古人写诗写文讲究“起承转合”,苏教版的段落划分符合古人的写作习惯。这篇文章的分水岭,“转”是在“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在此文中的情感是“乐极生悲”。

带着学生比较各版本文言文之间的差异,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对汉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开阔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认知。这对孩子形成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和尝试。

(二)紧扣文中关键词语激发探究

文言文是中国语言文学的精粹,它的表达很精练很传神。我们在品读文言文时,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比如《兰亭集序》一文中“信可乐也”句中的“乐”字。结合上下文语境和写作背景,可让学生探究这个“乐”字所具有的内涵。从第一小节直接筛选信息来看,作者为同道相逢而乐,为环境优雅而乐,为气候宜人而乐。其实在这个“乐”的背后,更有作者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他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感恩大自然的美好,深深地沉浸在美好的大自然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学生经过讨论探究,比简单解释为“快乐”要丰富深刻得多。

(三)结合课文内容多角度解读合作探究

新课标强调注重个性化的阅读。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课文内容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而面对学生不同的意见,老师不能限制孩子的思想,应该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意见,要学会结合课文内容来多角度合作探究。

比如教授《品质》一课时,学生就主人公格斯拉的人生选择问题展开探究。有人认为,格斯拉坚守自己的职业信仰,始终坚持做手工鞋,讲究做鞋的品质,这样一种高贵的职业品质值得人敬佩。也有同学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格斯拉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机器就会代替手工。不能适应的最终结果必然导致他的悲剧命运。面对这样的争论,笔者没有评判,而是鼓励学生写下了《格斯拉命运之我见》的读书报告。结果学生的读书报告精彩纷呈,他们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探究性学习给学生创设一个亲近生活、贴近社会、启迪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情境,给教师提供一个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促进自己专业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在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过程中,师生必将共同成长,一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何强生.语文探究性学习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张静,1982年生,女,汉族,江苏无锡人,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属学校语文教学能手,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从事语文学科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探究性学习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常态化的策略研究
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策略的培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