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网络文化的冲击,古诗文教学渐渐陷入困境,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优化教学设计,引入“互联网+教育”等手段,趣教古诗文,让学生学会欣赏,当好文化传承的使者。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激趣;形式;角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学习古诗文对学生提高文学素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深远。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学习的强大推动力。在信息时代,应转换课堂形式,优化教学设计,渗入“互联网+教育”等手段,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理解文化精髓。领悟思想内涵是众多中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探索,归纳出几种“趣”教古诗文的方法,在实践中运用效果较好。
一、导课激趣
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教师应当设法使所有儿童的学习任务“尽可能的令人愉快”,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游戏导课
一个空瓶,一瓶清水,《卖油翁》从两个神秘的道具拉开课堂教学的帷幕。老师宣布“酌水”游戏的规则后,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堂语文课变得趣味盎然。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学生从游戏中感受到“酌水”的不易,再走入课文,从卖油翁成功“酌油”的背后,看到了“熟能生巧”的深刻含义,从而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这篇课文的内容真谛。有了亲身体验,学生与作者有了灵魂的碰撞。这种“体验式”的“趣”导,为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动画导课
夸美纽斯指出: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教学要有趣味,激发学生兴趣,保持可视效果,运用直观教具,重复重点。现在“互联网+教育”技术手段在中学课堂基本得到普及。人工智能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譬如《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课文,目的是教会七年级学生传承中华民族“诚信”的美德。为了更好地体现主题,我用《狼来了》这个动画片作为导课。旧片新看,让原本沉闷的课堂立刻活跃了起来。在笑声中,学生找回了童趣,在回味思考中,得出“人无信不立”的做人信条,自然而然与课文接轨。
同样,这样的导课,还可以用在我们的一些经典散文的教学之中,如《三峡》《答谢中书书》等课文,山水画廊的视觉盛宴,通过视频穿越时空,一幅幅源于文字又高于文字的画面,烘托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向往,诱发他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自豪与赞美,可谓“文言教学,情境先行”。
(三)故事导课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白帝城托孤”“划粥割齑”,有这些典故作为导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丰富了课堂的内涵,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与“力”借助语文课堂更有效地传递给了学生。
二、问题激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
(一)问题让“知识树”拔地而起
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我紧扣一个“讽”字来设计问题:“邹忌委婉劝告齐王并获得成功,一个数字功不可没,是什么呢?”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品读文字,便有了邹忌“三问”“三答”“三思”“三比”,齐王“三令”“三赏”,齐国朝廷内外“三变”现繁华。“三叠法”,从数字走入文字,邹忌的聪慧不言而喻,“讽”的意义功不可没。
在《雁门太守行》中,我抛出问题“李贺是诗人,更是一位画家,为什么?”于是对色彩的探寻,就成了本文的突破口:黑压压的敌军;金光闪闪的铠甲;暮色中被鲜血浸染近乎紫色的泥土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惨烈和作者李贺的“鬼才”之资。一首七言律诗,在学生的脑海中渐渐成为一幅画、一首歌、一个故事,一份对历史的凭吊,一曲誓死保家卫国、置生死于不顾的忠义之士的赞歌。
(二)用“问题”实现学生角色的转变
新教学理念倡导要坚持问题导向。延伸阅读可以启发学生对古诗文作深层次的探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呢?我的做法是,将问题抛给学生。学习《曹刿论战》一课,学生对“肉食者”兴趣浓厚,于是我顺水推舟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两天后,学生的答案汇聚到课堂上,有笔记摘抄,有网上下载,还有的拿来书籍、杂志佐证。针对资料,我组织学生辩论、交流,学生知道了春秋时期因阶级不同,待遇也不同;有的同学甚至还用了“孟尝君与冯谖”的故事加以证明。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从知识的承受者,变成了小小研究员。从一篇课文获得了知识的拓展、方法的累积、能力的提升。
于是后来也就有了《马说》中的“名马荟萃”,古代著名诗人词人的“名人小檔案”。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变成了“小名家”“小作家”……课本就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生求知的大门,也为学生的未来指引着方向。
趣用“形式”,“角色”尝试。变换学习方式,提供展示机会,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
文图转换。图文并茂的教学设计,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美的文字,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譬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课时,陶渊明为世人勾勒出一幅芳草鲜美、桑竹美池、人际和美的世外桃源画卷。然而对这种美,学生通过品读和想象只能做表面的、浅层次的理解,我采取让学生给课文绘制插图的方式,鼓励大家大胆作画。于是一幅幅桃源美景被学生用稚拙的线条绘了出来。
“朗读者”与“小编剧”。朗读吟诵是学习古诗文的基本功。三尺讲台,师生同诵经典,美的意境会成为一种美的熏陶。在学习《黄鹤楼》一课时,我由这首诗联想到形式相似的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便要求学生面对文本,而我则和乐诵读“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在琅琅书声中,似有黄鹤云集,凤凰翱翔,形式上的相似,意蕴上的相同,情感上的相通,孩子在诵读中震撼并沉醉,一首《黄鹤楼》,还未学其诗,就已入其境,还未通文字,就已解其情。学生因此而爱上了诵读古诗。于是古诗文的课堂,成了孩子吟诵经典的展台,或大气磅礴,或和風细雨,孩子从一两个,到三五个,到更多个,越来越多的孩子希望通过诵读挑战自己,表达对古诗文的热爱。在诵读中升华情感,陶冶情操,激发兴趣。
文字有灵魂,运笔要有神。多少学子有过当作家的梦,圆梦要从小开始,在学习过程中打基础。我曾设计了让学生改写《十五从军征》的作业,让他们联系文本和历史背景,根据个人的理解和独有的生活经验,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设计情节,刻画人物,描写环境,渲染氛围,感受一个八十岁老兵的心境,由情入手,细致刻画,锻炼记叙文写作的能力。学生从开始的有趣,进而合理想象,精巧改编,细致描写,作品让人眼前一亮。也让我有所感悟,原来让孩子头疼的作文,也有一个最妙的突破口,就是兴趣。后来,我们又进行了《登幽州台歌》《木兰诗》等诗歌的改写,或侧重人物描写,或侧重事件记叙,或进行环境渲染,引导学生从某个点出发,学会写作。孩子从怕到爱,从中感受到“小编剧”的喜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经济发展的今天,青年学生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一个“趣”字,从课堂出发,对学生激发的是兴趣,点燃的是热情,引起的是情感的共鸣;对教师体现的是智慧,丰富的是情怀,改变的是理念。古诗文趣教,值得在教学实践中作深层次探索。
参考文献
[1]施牡丹.活动,让文言课堂更生动[J].初中语文教与学,2015(4).
[2]周莉.让语文课堂成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主阵地[J]. 课外语文,2015(22).
作者简介:孙淑红,女,1976年生,河北乐亭人,中共党员,本科,教师,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
附 注
课题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传承新策略,项目级别:自治区级,项目来源:宁夏第五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项目编号:JXKT-ZW-0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