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彦坪,王治西
(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甘肃 定西 743000)
微课是“互联网+”的特殊产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引起了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1]。微课(Micro Learning Resource)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2]。它生动活泼、短小精悍、便于传输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微课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供低成本、高效益的支持,但微课和学科教学资源整合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微课,只有将微课设计和教学设计有机结合,围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这个主线,通过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应用微课进行课前预习,花几分钟时间,就能做到课前心中有数,听课有的放矢,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多自主时间。教师通过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如问题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例题解答等,引导学生强化新知识的理解和升华。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以“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的转变[2]。
实验课是医用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深化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培养化学应用能力的重要作用。笔者制作了实验教学微课,实验前上传班级群,微课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践操作技巧、注意事项及标准的实验操作视频等。同时设计了创新性思考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微课进行预习,然后带着需深化解决的问题进入实验课堂。由于实验前的预习使学生对实验心中有数,能很快地掌握本节课的操作技能,同时对实验中不完善的地方,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等方式提出积极可行的解决方案。如:在药用氯化钠的提纯实验中,第一步除去可溶性杂质时,实验指导是加入1 mol/LBaCl21.5 ml~2 ml,结果除掉的同时,引进了更多的杂质Ba2+,使第二步的提纯变得更困难了。在本次微课中设计的问题是:(1)本实验中,如何控制BaCl2的用量,不至于引入太多的杂质Ba2+?(2)如何提高药用氯化钠的提纯率?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意见。通过实验小组内部、组与组之间的讨论,得出了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测试,很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成功的实验,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微课”之“微”,也为导入新课提供了便利,情景导入、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生活聚焦等素材都可以经教师精心取舍设计为微课,生动活泼的视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笔者在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中,用微课导入课题,收到良好的效果。
制作一段奥运会上运动员百米竞赛的视频,并对视频进行特殊处理:(1)标识出全路程(如 100 m)及第一名(10.01 s)和最后一名的时间(13.02 s),计算各自的速率;(2)标识出运动时间(如8 s)及第一名(88.03 m)和最后一名(70.11 m)的路程,计算各自的速率。比较两种计算速率的方法有何不同?再挖掘宏观物质的运动和微观粒子间的反应有何异同?利用微课的暂停功能,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给予评价和运用类比的方法深化,总结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重点)、计算公式、单位等。利用微课可以设计微练习的功能,给出两道逐步递深的例题,以选择形式给出正确答案,通过讨论让学生先给出思路解析,教师再评价,第1个例题解决了速率公式如何用的问题,第2个例题解决了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的浓度表示,反应速率的数值不同的问题(难点)。然后再回放一次微课,简短5分钟的视频,让学生记忆犹新。生动直观的视频,很容易从宏观运动速率联想到微观反应速率,再比较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至此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已经是水到渠成。
微课传递信息能力的顺序是“文不如表,表不如图,图不如影”[3]。微课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秒懂”,微课价值就在于应用。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生动、夺人眼球的教学设计,使几分钟的微视频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充分利用微课的直观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将学生的思维快速引入教学活动中。
化学教学中深奥的理论会使学生难以消化,笔者借助化学软件,制作形象生动的动画和微课。如碰撞理论中的有效碰撞,在微观世界,学生不容易想象有效和无效碰撞的概念,笔者通过自制动画,模拟分子碰撞的角度和速度,让学生直观感受有效碰撞,理解怎样的分子碰在一起才能反应,然后提出延展性的问题:分子碰撞的角度和速率各解决了化学反应可能实现的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有效碰撞发生的条件、活化分子和活化能。再如有机化学中繁杂的分子结构和反应机理,要讲解清楚比较困难,笔者设计制作出有机结构的立体动画和微视频,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微课资源的表现形式是碎片化、可视化、主题化[4],课堂上教师可随时推送教学设计中需要的微课资源,带学生进入问题探究、自主思考,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依据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微课中可设计一些延展性的问题,如典型案例、临床应用、考点链接、实验创新设计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规律,归纳总结知识点,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临床和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笔者在讲解酸碱平衡时,引入了一段酸碱中毒的微视频,让学生了解酸碱中毒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措施,使学生知道化学知识在后续专业课中的具体应用。
总之,微课正是因为“微”,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能够运用到各个教学环节正是其具有“精”的特点[5]。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带给我们很多的便利,教师可将微课上传至网络成为共享的教学资源,学生则可以利用这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将网络同课堂相连,让网络成为学习的平台,让课堂成为交流讨论的场所,必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由于微课的应用还没有普及,教师的微课制作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制作并应用微课,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提高微课的制作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