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梅,王峥业
(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江苏 徐州 221116)
校园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与时代、社会、学校办学特色密切相关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校园文化蕴含在学校的办学和管理理念、运行机制、规章制度、环境和设施、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方方面面,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1]。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是由主流文化、专业文化、其他非主流文化组成的一个多元文化系统,三种文化类型共同对学生的意识形态、思想道德、职业素养、行为规范、个性发展等起到教育和引导作用。
职业院校的主流文化同我国当代的主流文化一致,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和创造精神,对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人文素养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职业院校是青少年的聚集地,也是青少年群体亚文化的主要传播地,特别是“微媒体”“微时代”的到来又为一些不良的社会信息提供了更加快捷的传播方式和途径。青少年作为这一时代的见证者和“微媒体”的广泛使用者,在受益的同时,由于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不成熟,也成为不良信息的主要受害者,导致一些青少年在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红直播、抖音微视频等虚幻甚至低俗文化的影响下失去自我,荒废学业。以上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在青少年的文化认知过程中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辩证统一关系,主流文化还不能很好地获得青少年的认同[2]。与大学校园相比,在职业院校中,主流文化的认同危机感更为突出,其主要原因是:
1.2.1 学生的文化自觉性相对较差 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制下,职业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初中或高中阶段在学业和综合素质方面表现相对欠佳的青少年,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其绝大部分年龄处于15~18岁之间,他们的心理尚不成熟,对社会上形形色色不良文化的辨析和抵制诱惑的能力还相对较差,对不良文化会对自身造成恶劣影响的认识还不够,特别是传统文化传承断层现象的影响(迅速的社会变革使父母传授给子女的传统变得不合时宜、落后和陈旧,子女不再模仿和传承,致使文化传承链条断裂,形成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使得他们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环境下,很难有选择性地做出取舍,也就不能使主流和非主流文化在自己的文化认知活动中达到辩证统一,形成文化自觉[3]。
1.2.2 缺少主流文化的内涵阐释和深层传播者 在主流文化的认知和传播中,职业院校应当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如何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流文化的理性认识,如何引导学生感悟主流文化的精神内涵上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意识。要达到以上教学目标,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要有相应的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主流文化精神内涵的师资力量,并且在主流文化的传播中起到主导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还不像大学那样有专门的类似马克思主义学院这样的机构来准确解析主流文化的内涵,研究主流文化的有效传播和教学方法,即便是专门的思政教师和德育教师,其水平能达到以上要求的也很少,甚至有些职业院校由于受到早期职业教育重技能培养而忽视人文教育的影响,其部分思政教师和德育教师还是“半路出家”。因此,大部分职业院校在主流文化教育和传播上,只能处于喊口号、挂标语、讲理论的层面,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主流文化精神内涵阐释的深度,导致学生对主流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不够。
专业文化是专业师生共同创造的,具有与专业相对应的行业和职业特色的精神、氛围、环境、传统、价值观、行为习惯和标准等的总和[4-5]。对职业院校来讲,专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专业思维、职业精神、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及早养成一种职业行为自觉,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缩短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适应期。
在目前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探索中,大家普遍认可的建设方式是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文化,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融合。因为,一方面,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一样,在行业和职业特色方面具有相同之处;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文化教育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更快地适应企业工作和生活。因此,基于企业文化思想,对专业文化进行系统设计,是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最好出发点。
2.2.1 专业文化的内容设计 企业文化可以划分为深层、中层、外层三个层次。深层是精神理念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指企业的宗旨、使命、核心价值观、精神、愿景等,表达企业创始人和企业管理者的经营和管理理念、企业全体员工的精神追求,也体现了企业应承担的具有行业或职业特色的神圣使命和社会责任。如扬子江药业集团“求索进取,护佑众生”的企业使命,“高质、惠民、创新、至善”的核心价值观,“做中国最强、世界一流的制药企业”的企业愿景等。中层是行为规范层,包括企业的规章制度、职业道德、岗位职责等。外层是环境形象层,包括企业的物质环境和员工的精神面貌等。将以上逻辑关系及内容引入专业文化建设,构建专业文化的内容体系:(1)首先要做的是确定好其深层内容,即核心文化,这部分内容一定是一个高度凝练、多方位概括,能够催人奋进的内容,至少要体现出主流文化、行业和职业特色以及社会对青少年和该专业人员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其实,一些特殊专业的入学或入行宣言本身就是该专业核心文化的集中体现,可直接使用或作为参考,例如,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为主题的医学类专业的医学生宣言、以“终身纯洁,忠贞职守”为主题的护士专业的南丁格尔誓言等。(2)专业文化的中层内容应为该专业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从业准则等,除了国家、社会、学校层面的共性的法律法规、制度、公共道德等之外,对于某一专业来讲,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与专业相关的职业道德、岗位职责、法规标准等方面。以上内容有些是国家行业部委针对本行业、职业所做的规定,而有些内容则需要从企业获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中,为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而总结出来的内容。对于职业院校来讲,需要做的是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获取以上内容,并将其融入专业教育体系,取得教育效果。(3)专业文化的外层主要表现在该专业的教学、实训场所的环境设计和布置,专业师生的着装和精神面貌,专业社团或协会的活动等方面,既是深层和中层专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又是一种宣传教育形式。
2.2.2 专业文化的教育设计 从学生入学典礼的庄严宣誓开始到毕业典礼上教师的声声嘱托结束,专业文化教育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在校学习生涯,其教育形式主要有标语式、活动式、冠名式、制度式、课程式等。(1)标语式是指将专业文化的内容以宣传标语的形式张贴在校园的各个功能区,印制在本专业学生的学习工具、学习资料上面,也可介入学生的网络学习空间,从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感官刺激,起到辅助教育的作用。(2)活动式是指借助入学教育、专业认知教育、毕业典礼、专业社团活动、与专业相关的节日或者纪念日活动、企业参观、邀请企业人员开展讲座等活动形式进行专业文化认知和实践教育,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迈进。例如,医药类专业普遍开展的入学宣誓活动,护理专业在护士节举行的授帽仪式等,还有的学校从护士的授帽仪式获得灵感,并进行专业文化创新,在中药类专业学生中举行授戥仪式,开展中药传统文化教育。(3)冠名式是指将学校的道路、建筑等用专业的术语进行命名。最常见的是将专业的实训基地等教学场所按照企业的部门设置来命名,并参照企业岗位环境来模拟建设,使学生尽量在一种真实的企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进行学习。(4)制度式是指参照企业对员工的行为规范要求,按照企业的管理方式来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如有的职业院校采用企业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5S现场管理法来要求学生的实验实训及生活内务。(5)课程式是指将专业文化中的职业道德、职业标准、行业法规、岗位职责、职业安全等内容融入相应的专业课程中,作为一种知识或技能,通过正常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并掌握。
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专业文化自信,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文化自觉,能够自觉以合格职业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第三大阵营为除主流文化和专业文化之外的其他非主流文化,这些非主流文化中有的是与国家所倡导的文化不相违背的,具有一定的正能量,能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别是个性培养起到积极作用;还有的是掺杂了不良气息、庸俗的,甚至低级趣味的内容,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非主流文化中一些扭曲的、变异的文化现象,虽然流行时间短,也只能使人的感官或者浅层次的精神获得暂时的满足,但其更新速度快,当一种流行现象衰退后,另外一种必定会随之而来,其影响仍是持续的。
非主流文化,特别是一些不良的市场文化、网络文化往往具有个性张扬的特点,比较符合当代青少年追求时尚、潮流和个性的文化消费趋势,再加上一些商业化运作,其媒体抢占速度和吸引力都强于主流文化。因此,对于职业院校来讲,一是要提高主流文化的影响力,例如充分利用新媒体等青少年擅长和乐于接受的传播媒介,加大主流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在文化氛围的营造上占据优势;改变主流文化的教育方式,由简单刻板的灌输和宣讲变为通过一些仪式教育、主题教育、文艺活动、体育赛事、传统节日纪念等可利用的文化传播形式,旗帜鲜明地传承和传播主流文化[6]。二是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建立文化免疫系统,能够自觉判断和抑制不良文化,正确处理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关系,使二者在自己的文化认知系统中达到和谐共生。三是学校要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特别是完善网络防御系统,从传播途径上对低俗的文化现象进行抵御。
总之,良好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应该是主流文化、专业文化、其他非主流文化三种文化形态的和谐共生和辩证统一,从而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人文和职业素养养成,个性发展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