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燕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就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規定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如此庞大的阅读数量,单靠一篇篇文章的阅读是无法实现的,此时需要发挥整本书阅读的作用。基于此,我在组织中年级课外阅读活动的时候,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年级;课外阅读;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其《略读指导举隅》中指出,在阅读活动参与中,学生需要将其所积累的精读经验,灵活地运用到长篇巨制的阅读中,在摆脱教师的指导后,进行“略读”。叶先生在其此段话中明确地指出了,略读就是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而且整本书阅读的实现,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阅读的主动权,还可以使其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开拓视野,积累丰富的阅读知识,进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那么,我们要如何在中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整本书阅读呢?
一 立足儿童,培养阅读习惯
就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而言,一般情况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室或图书馆中,对现有的书籍进行阅读。而在其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不参与,或者仅仅给予简单的点拨。在这样的过程中,由于教师没有指明阅读目的、阅读要求,大部分学生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应付阅读,根本没有进入阅读活动之中。要想实现有效的整本书阅读,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阅读需求入手,为其呈现大量的极具趣味性的阅读文本,以此点燃其阅读兴趣,并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提升其阅读的针对性,并使其在体验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自主阅读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般情况下,我在组织中年级课外阅读活动的时候,首先会为学生选择极具可读性的书籍和文章,如《格林童话》、《亲爱的汉修先生》、《丛林故事》(英.吉卜林著)、《夏洛的网》、《雪地寻踪》、《安徒生童话》、《时代广场的蟋蟀》等。接着,结合文本内涵,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比如,在阅读《安徒生童话》的时候,学生需要列举印象深刻的小故事,用自己的话进行说明,揭示其中的深刻内涵。或者组建“讲故事小组”,每人讲述一个故事。以此使学生在此要求的指导下,真正地走进整本书阅读,并透过语言文字感知作品内涵,学会思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 读懂作品,选择文本话题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广大的语文教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究,总结了基本的阅读流程,即导读激趣—学生自主阅读—交流感受—拓展练习。其中,交流感受和拓展练习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学生需要对所阅读话题展开积极的沟通,以此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碰撞,深入体会、理解文本,进而逐步地提升阅读能力。由此可以看出,阅读话题的选择是尤为重要的。我们要如何在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开展中为学生选择适宜的话题呢?首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进行整本书阅读,通过文本内容、文本思想、文本表达特点等进行分析,读懂文本,以此预设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选择极具探究性的一个,进而实现阅读话题的确定。以《小学生丰子恺读本》为例,在四年级课外阅读活动开展中,我给了学生一周的阅读时间,引导其在阅读每一篇的过程中,解决不同的问题。如在阅读第二篇的时候,需要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或者自己觉得好玩的语句,并在勾画的过程中,说一说为什么会选择这些语句。如此问题,其实就是在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文字,使其在文字鉴赏中读懂文意。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我则立足每一篇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从而在激烈的交流中解决问题。当学生解决了所有问题之后,在脑海里早已勾勒出了丰子恺形象,有利于其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三 训练思维,引导个体体验
在当前的中年级课外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此项活动的组织者。受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的影响,教师在引导学生的时候,往往会按照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一系列的要求约束学生,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既然整本书阅读的实现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旨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那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打破单篇阅读教学的限制,发挥话题讨论、实践活动等作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获取个性的体验,以此在积极的交流、探索中,锻炼语文思维,提升阅读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立足儿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读懂作品,选择极具探究性的文本话题;训练思维,引导学生进行个体体验,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发展,实现整本书阅读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小雪.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集美大学,2018.
[2]李玉洁.浅谈整本书的阅读策略——以小学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17(29):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