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宝林
摘要:在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因为大多数学校不重视这门课,导致教学资源配置和使用与现实生活完全脱节,部分教师无法彻底运用课堂教学资源,导致教学流于形式,违背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因此,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资源,设计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充分使用教学资源,落实对学生的德育。
关键词:部编版 道德与法治 教学资源
如何对初中生普及道德与法治知识,是我国教育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于是便有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匹配的课堂教学资源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学资源是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而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利用程度则关系到《道德与法制》教育的教学情况。笔者对2016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践行平等》进行了课题研究分析,阐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资源、教师使用情况等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反思课堂教学资源使用普遍存在的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通常由教研组进行筹备设计,目的是使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正因为这样,导致教师的教學设计出现盲区,产生了问题,没有实现《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资源的高效化,学生也不能真正意识到《道德与法制》的教育意义所在,即没有实现《道德与法制》教育真正的效益。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资源地利用普遍流于表面形式。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借助“践行平等”课程中的“平等”“特权”等知识,做出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教师会以自身遇到的问题举例,如在“座位平等”问题中,教师会创设一个情境:假设好友的孩子就读于自己任教的班级,朋友要求“我”将他们的孩子分配到学习优异的学生旁,或安排一个比较好的座位。针对这一情境,教师可以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探讨:“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应该如何分配座位?”
这两种假设都切合本课的主题,但如同前文所述,很多教师看问题仅限于表象,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只是让学生意识到“若想践行平等,便要反对特权”,但对于“什么样的现象属于特权,怎么做才算平等?”“在生活中,什么样的表现是平等和特权?”“当今社会我们为什么要反对特权?”“人们为什么想拥有特权?”等问题,学生并设有更深一步思考。
二、对于课堂教学资源产生的共性问题的解决思路
《道德与法治》课创设的原因,是期望学生在道德观念形成的阶段能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具有高尚道德观念的社会栋梁。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和理性思考,升华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切实践行道德素养行为。
针对上述问题“践行平等”,教师可以创设“一境多问、多思”,在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假设问题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地反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意义在哪?”等一系列问题,带领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表面的道德现象。这样一来,学生对“践行平等”这一道德思想观念有了更加深刻和具体的认识,对学生将来道德观念的树立有着积极作用。
三、结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借助学校教学资源时,应该深入了解我国《新版课程标准》,全面掌握其教学目标和理念。同时,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情境,高效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切实达到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穗珍.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资源使用初探——以八年级下册“践行平等”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4).
[2]王有鹏.研读部编教材 转变教学观念——以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为例[J].辽宁教育,2018,(3).
[3]林晓琴.部编本《道德与法治》“活动栏目”教学功能的发挥探究——以七年级《学习伴成长》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
(作者单位:江苏省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