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人格培育的思考与实践

2019-12-04 04:15吴昀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

【摘要】在梳理二十多年幼儿人格培育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本研究试图从本质上把握幼儿人格的发展定义与特点,解答幼儿人格及其发展的相关疑问,从社会的需要、关键期发展、与幼儿教育的适切和幼儿人格培育的特殊性四个角度阐明幼儿人格培育的必要和可能,用课程叙事的眼光,提出幼儿人格培育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人格;幼儿人格培育;幼儿园课程;课程叙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9)10-0040-03

【作者简介】吴昀(1968-),女,江苏无锡人,无锡市侨谊幼儿园园长、正高级教师,无锡市陈鹤琴教育思想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学前教育学会理事。

一、幼儿人格定义的聚焦与阐释

许多教育研究者遇到“人格”二字时往往就敬而远之,狭隘地认为其晦涩或虚无,然而真正的人格是最为生动和纯粹的。其背后要解决的是两个疑惑,其一,人格是什么?在西方最初以“面具”一词来表明人的外在化样态,而后随着对人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代以“人格”二字,其内涵丰富,研究者从不同的价值取向中给予人格解释。从心理学视角,黄希庭(2002)将人格定义为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于道德伦理文化语境,研究者将人格视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结合,罗国杰(1989)从人的本质层面指出,人格就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也是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立足于教育,试图打破人格究其预测性和普适性的局面,更为顾及发展性和个性化,郑雪(2001)提出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互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无论哪一种研究角度,其定义中对人格整体化、个性化、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性维系着共识,而对于人格的真正的内涵,研究从未停止探索和深化。其二,幼儿有人格吗?回答是肯定的。“儿童的每一个行为都表达了其全部的生活和个性人格”,许多研究发现幼儿人格的组成一部分不同于成人,其发展独立且优先于成人施与的教育。同时,许多幼儿期的人格因素引导着人的生命旋律,正如,孩子用好奇建立了关于世界的逻辑,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保罗·哈里斯提出,“提问是区分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的一道进化分界线”,甚至早于语言,通过提问来获取信息。人格正是幼儿展开生命的力量来源,也是人一生追寻的方向,幼儿人格的发展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各方面,同时其本身也受到自身思想、情感和情绪的支配(杨丽珠,2008)。

《儿童精神哲学》一书作者刘晓东认为:“儿童是一个精神胚胎。”“儿童有着独特的精神世界。”[1]人格作为精神成长的核心部分,是动态发展和变化的。综合各学科对于人格的定义,结合我园二十多年探究幼儿人格发展的课程经验,我们将幼儿人格诠释为幼儿在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独特模式,受到环境和教育影响处于不断发展中并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心理结构。

二、幼儿人格培养的必要与可能

(一)幼儿人格培育是社会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教育大会上指出,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格再次被提上了教育榜首。当今各国教育都把伦理道德也摆在教育首位,即不断加强以人文教育和道德教育为基础的人格教育。尤瓦尔·赫拉利在著作《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中提出:人必须全面地认识自己才能赢得未来,教育必须让人学会批判性思考、沟通、合作、创意,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2]。人格培育已经成为整个时代的全民议题,幼儿教育承担着重要使命。

(二)幼兒阶段是人格培育的关键期

幼儿时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重要阶段,诸多关键经验于期间发展拓延。马卡连柯在自己教育论著中描绘到“儿童将成为这样的一个人,主要决定于你们在他5岁以前造成什么样的种子”,而人格的种子早已深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著名的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主张儿童从最早婴儿期就处于持续不断追求发展的努力中,而这是一种无意识行为。研究表明,人生开始阶段形成的个性、品质、性格和成长经历等都影响其一生,不同于成人的人格,幼儿时期的人格培育蕴藏着更多的可能性。

(三)幼儿教育与人格培育的适切性

儿童的生命成长是身体与心灵和谐发展的过程,既要关怀幼儿自然生命,又要关怀其精神生命。幼儿人格培育最重要的使命便是孕育、唤醒和激发孩子最真实的灵魂,其必须寄托于符合幼儿年龄阶段、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的活动。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自由自主的游戏中,孩子们合作交往、学习发现、展开生命的旅程;同时,幼儿教育阶段生活化的课程有利于挖掘内隐化的人格特质,在潜移默化中伸展幼儿生命力。

(四)幼儿人格培育的特殊性

在幼儿人格培育上,我们拒绝成人化的面面俱到和机械化的落于重点,而将关怀作为核心关键词,用一种诗意的情感教学促进幼儿积极人格的建构,舒展幼儿纯真的天性,唤醒幼儿内心的善意,引发幼儿对生活的关注,尊重幼儿的原生态,探索幼儿个性化的成长方式,尝试构建幼儿完整的生命世界。

三、幼儿人格培育的探索

我们用坚定的价值导向、科学的课程信念,努力站在最利于幼儿生命完整成长的立场上,不断调整优化课程的方方面面,把握幼儿人格发展动态,以期更贴近幼儿人格发展的脉搏。

(一)幼儿人格培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或偏差

1. 忽视幼儿人格培育的成长意义

部分幼儿园和家长更多地关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练习,漠视了幼儿生命的完整成长,从而导致人格发展在幼儿园课程中被忽略和边缘化。

2. 缺少切实可行的操作路径

现有的幼儿人格培育方式模糊,更多的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缺乏课程支持的积极回应,缺乏课程的具体实践路径,使得其在教育过程中无法得到真正落实。

3. 阻滞幼儿生命的自然生长

近年来,课程研究多以问题定向,片面追求抽象概括的科学话语,远离生活世界,导致课程研究逐渐静态僵化,课程建构方式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失去了促进幼儿成长的力量,无法支持幼儿人格的积极主动发展。

(二)幼儿人格培育问题的解决思路——课程叙事眼光

1. 明确人格培育的意义

人格发展是幼儿生命成长的关键所在,我园长期关注幼儿人格培育,通过“课程叙事”让生动的课程与鲜活的人格展开对话互动,形成促进幼儿人格发展的园本课程。

(1)人格发展成为课程建设的价值追求和行动导引。人格发展作为幼儿生命完整蕴育的重要标志,引领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不仅关照幼儿生命成长的全面性,更着眼于幼儿的精神成长,引发幼儿对生活的关注,系统表达幼儿的生命逻辑,探索了幼儿个性化的成长方式,构建幼儿完整的生命世界。

(2)课程叙事成为课程建构方式和幼儿成长方式。课程叙事是认识世界的方式,帮助我们思考课程问题,启发隐藏于思辨背后的课程实践,寻求课程的改进策略,实现课程的动态建构,使课程真正回归园本,回归儿童,回归教育,形成一种彰显生命价值的课程实践样态。课程叙事鼓励幼儿讲述、倾听自己的故事,丰富幼儿的现实生活,并从中感知蕴含的正向、积极的人格魅力,汲取人格的滋养,唤醒内在的生长力量,引领幼儿的未来发展。

(3)系统开发和深入实施幼儿人格发展课程。制定《幼儿人格发展课程实施纲要》,对幼儿人格发展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整体规划,统领整个课程建设。聚焦幼儿“好奇、探索、独立、友善、乐观、自信”六个体现幼儿人格特质的课程目标,揭示“真实、向善、唤醒、互动、多元”的课程特点,形成“生命是美丽的”“小鬼当家”“爱心旋律”等课程主题内容,探索主题活动、儿童工作室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亲子活动等多元化的课程实施路径,开展叙事性的课程评价,搭建开放自主的课程资源平台。

2. 探讨切实可行的操作路径

(1)研制实施纲要,进行课程建设的目标续写。调查儿童人格发展规律,分析儿童人格发展特质,规划并研制了《幼儿人格发展课程实施纲要》。通过教师叙事,展开园本解读,紧扣幼儿特点确立“好奇、探索、独立、友善、乐观、自信”六个具有儿童特质的人格发展课程目标,准确定位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好奇:对生命充满好奇,对新鲜事物有觉知能力和积极求知欲。探索:对周围环境和社会事物感兴趣并愿意探索,并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感兴趣并愿意探索。独立:具备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喜欢通过努力解决困难,不完全依赖他人,通过自己的力量完成。友善:乐于与人交往,懂得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并关心身边的人和事。乐观:面对困难时不气馁不害怕,主动寻求办法尝试解决,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自信:在自主做事和独立做事中体验自信,在主动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中体验自信,在尝试做简单的计划和承担责任中体验自信。

(2)展开主题讲述,厘清课程的脉络结构体系。在生命关怀视野下,一方面,助推教师从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研究者和建构者,另一方面将幼儿纳入叙事者之中,成为叙事的主体,支持教师、幼儿共同讲述课程故事,进一步探索课程理念、总结课程脉络、挖掘课程内容,不断解释、厘清、架构课程体系,构建了《幼儿人格发展课程》欢乐主题篇、自创节日篇、心灵成长篇,出版专著《构筑成长的乐园》加以凝练。

(3)进行课程深描,寻找课程的生动实施方式。根植于真实课程情境,关注过程与意义,强调课程发展历程和学习者的记录,通过蕴含深度理性思考的文本叙事、充满灵动实践智慧的现场叙事、彰显多维生动表达的图画叙事、呈现鲜活课程意识的音像叙事四种叙事记录方式,探寻课程实践路径,多维描绘课程实践的全貌,共同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课程理念与实施方法,编著《走向鲜活的课程实践》予以呈现。

(4)鼓励反思验证,形成课程的整体实践样态。关注课程反思与改进,通过叙事,教师、幼儿、家长互相聆听、倾诉、敞开和接纳,在阐释自我的同时理解他人,彼此为镜,使自己融入他者視野,进而使用对方的目光反观自身,吸纳对方的智慧和经验,探讨其背后蕴含的课程理念,赋予课程经验以意义,促进这种经验的意识化与反省,进一步丰富与完善具有独特体验和彰显生命价值的课程实践样态。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以]尤瓦尔·赫拉利.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关怀幼儿人格发展的‘微评价研究”(批准号:B-a/2016/02/64)的阶段性成果。

通讯作者:吴昀,949332427@qq.com

(责任编辑 张付庆)

猜你喜欢
幼儿园课程
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探讨
两汉文化资源在徐州市区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班级区域游戏创建的新思路
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锅庄纳入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及策略研究
让幼儿园课程妙笔生花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在五大领域中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可能性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