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课目前已经成为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辅助方式之一,这得益于网络及智能科技的迅猛发展。微课能对教学起到更直观的作用,它是迎合新时代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接受方式而应运而生的。那么,如何在初中体育中利用微课教学,来教授初中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健康知识,从而保证初中生身体的健康成长,将是本文主要探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初中体育;健康知识;微课设计
一、 前言
目前,初中生对于体育健康知识的了解仍严重不足,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校并没有重视体育课,大多数学校只是将体育课程设置为让学生自由活动,说通俗一点就是自娱自乐、放松一节课的时间。并没有通过体育课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体育健康知识。但是,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在越来越重视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甚至很多地区已经将体育课程纳入中考考核范畴。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承担起责任,将更多的体育健康知识教授给学生。利用微课教学,将体育健康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者健康误区等知识和常识有效传递学生。
初中体育健康知识如何利用微课进行传播?即教师应该怎样设计或者设计怎样的微课形式才能被初中生所接受?从而实现有效传递体育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这值得每一位体育教师的深思熟虑。
二、 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 微课设计考虑趣味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主要动力是兴趣,因此,体育老师在进行微课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趣味性的设计理念。例如:在关于“体育运动前进行热身运动重要性”的微课设计中,教师可利用反面教材的方法进行演示,可以拍摄几段没有进行热身运动而后产生的不良后果的视频,通过播放视频,学生会觉得很有趣,此时教师要进行介入讲解——同学们,这可不是在开玩笑,虽然视频看着十分有趣,但是伤筋动骨一百天,热身运动是剧烈运动前的必要准备,对于我们的健康来说十分重要,所以,同学们一定要重视。
此外,体育健康知识的微课设计还可以通过PPT的方式进行演示,将幻灯片播放设置为自动播放。每一个知识点的图片进入可以使用不同的进入方式,让学生在观看时不容易产生疲劳,再配以适当的音乐,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与动力。
三、 照顾初中生的思维方式 微课设计考虑直观性
由于初中生年龄段的特殊性,他们的思维方式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阶段,此时,在体育健康知识的微课设计中,体育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思维特点。首先在微课时长设计上,不宜过长,最好在10分钟左右。其次,在内容设计上,要选择那些更容易被初中生接纳且更直观的体育健康知识进行传播和引导。最后,充分考虑微课应该起到的直观教学效果,从而在设计时综合评估初中生阶段应该懂得和必须掌握的体育健康内容。
因此,教师要懂得集中知识点,在每一段微课视频的制作过程中应该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争取做到一个微课就是一个直观的具体知识点的讲解,是补充课堂上的难点、重点、疑点或者是知识引申与填充。如“跑步的作用”微课设计中,只要实现让学生指导跑步的重要性和意义即可,以歌曲《奔跑》为微课的开头,随后跟着话外音的讲解,教师可以做跑步示范,跑步可以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能力,锻炼人的意志,提升人的健康水平。最后,以奥运会各田径奔跑项目的集合视频为微课的结尾,从而增强学生的跑步热情,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四、 注意初中生接受形式 微课设计考虑传播性
体育健康知识不仅关系到全体师生身体健康状况,甚至关系到所有社会人的健康水平要,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健康知识微课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微课视频的传播性。尽量做到所设计的微课有利于被传播、也容易被传播,从而提高微课教学的影响效果。对于中学生来说,最容易接受的微课形式就是视频微课,所以,教师要尽量通过视频微课进行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播。如现在比较流行的短视频拍摄软件,教师可以通过拍摄短视频来传播体育健康知识,同时邀请同学观看,或者通过私信的方式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自行观看学习和掌握。
在微课设计形式上,微信小程序的应用也是比较容易被接受和传播的。现如今,几乎每个学生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教师应该让他们明白,手机的作用可不仅仅是打电话和打游戏,对自己的学习还大有益处。教师可通过微信程序编辑来进行微课设计。如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以订阅号的方式进行体育健康知识的设计和传播,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公众号。并在公众号内设置问题模块,让学生进行自我体育健康知识的检测等等。
五、 结语
通过微课开展体育健康知识的教育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体育健康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从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加强体育锻炼,最终实现国民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金广宇.体育健康知识教学在初中的微课设计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8.08.25.
[2]张成玉.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J].体育学,2017.08.20.
[3]中小学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问题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院,2017.07.28.
作者简介:
黄少元,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學。
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作者简介:
黄金兰,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广西博白县沙陂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