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
摘 要:学生的有效“先学”能使其对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获得初步的把握并因此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教师应设计出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预习提纲并使学生在有效预习中领会知识的核心与知识间的关联。
关键词:先学;后教;预习;问题
从字面上对“先学后教”进行理解也不难发现其“学生先学、教师后教”的意义,这与“先教后学、课后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截然相反的。作为课堂起点的学生先学是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特色与亮点,此处的先学即为学生的自学。那么,学生自学的对象与方法又是什么呢?这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重点与难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薄弱,因此,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的落实离不开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与目标的学生自学当然不是盲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首先明确时间、内容、方法和要求并使学生能够获得明确的自学目标与方向,笔者以为,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的具体内容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及时与家长沟通说明教学方法改变的原因。有的家长在孩子升上三年级后会对教师产生一定的看法,会对教师没有全批全改作业、学生改作业、试卷没有全部讲评等行为表示不解甚至不满,事实上,这是对学生年龄特征、年级教学的差异性等环节不够了解的缘故,学生年龄增长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也因此改变,因此,教师首先应与家长沟通说明以帮助家长对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进行了解,并因此对学生的自学做出积极的应答、支持与监督。
2. 有效指导课前预习。笔者在教二年级学生时也曾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对于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因为学生年龄小、有的数学内容不适合预习等因素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并没有多加重视,但如果对三年级学生的课前预习还这样忽略不管,良好习惯不能养成,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思维发展必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首先,教师可以将课前预习的内容当作一项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新知识学习的前一天进行充分的预习。
笔者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之初一般只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大家如何预习的?(2)学到了哪些知识?(3)有问题需要老师帮忙吗?
以上问题(1)的设计是基于很多学生尚不会预习的基础上设计的,笔者在第一单元“测量”的新授课教学中都会带学生一起看书、读例题,引导学生从上往下阅读教材并在文字阅读时进行一定的思考,遇到问题与练习时进行一定的思考和实践练习,在遇到困难之处时做出记号并提醒自己在课堂听讲中特别注意教师在此处的讲解,在必要之时主动向教师请教以化解心中的疑惑。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学生因为能力与实际水平的不够而在预习中表现得比较粗枝大叶,很多学生在粗读一遍例题之后就满足了,但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笔者进行问题(1)的设计主要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在每一次的自主预习时能够重温预习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熟记预习方法的基础上逐渐熟练掌握并运用科学的预习方法。
笔者所设计的这三个问题相当笼统而简单,但这却是笔者引导学生“先学”的关键性步骤。
在一定时间的反复训练与反馈之后,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如何预习这一问题的讲述还是不得要领,很多学生仍旧停留于反复看、读的认知理解上。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笔者将问题(1)进行了改变并将预习方法落实成了具体的要求,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根据教师的要求与步骤进行并发到博客中,使学生能够掌握预习方法的同时也令家长对学生的自主预习、教师对学生自主预习的要求有一定的了解。以下是笔者发到博客上的具体内容:请大家在预习时讲究方法并根据以下步骤进行:看——从上往下看教材上的新知识;读——大声朗读教材中的文字描述;画——画出自己认为较为重要的内容;打——在不能理解之处打上标记,这是教师讲解时特别需要聆听与理解之处;做——做一做自己会做的练习;想——想一想教师的预习提纲并反思自己的预习是否到位。
笔者研究的第二步就是引导学生明确预习的具体操作步骤和要求,虽说这并不是多么了不起的行为,但笔者觉得这关键的一步却帮助学生很好地理清了预习的步骤和要求。
笔者研究的第三步得益于某次备课的感悟,笔者在教学重难点、教学关键的梳理中突然想:教师在教学之前都会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环节进行把握与考量,那么学生可以吗?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重难点是否可行呢?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寻关键点并获得突破现实吗?学生在预习环节中能够对这些关键点进行准确的把握吗?学生的自主预习是否可以再探触一些深层次的内容呢?笔者根据这些想法将原先设置的三个问题扩充成了以下八个问题:
预习提纲
1. 你学会了什么?
2. 你觉得哪个知识比较重要?哪个知识比较难理解?
3. 要用到以前的哪些知识?
4. 跟以前的知识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5. 你会做哪些练习了?
6. 给新知识取个题目。
7. 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8. 根据新知识提几个问题考考同学。
修改过的问题2中所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引导学生领会知识核心所设计的,学生找出问题答案的过程也就意味着对知识重难点的把握,也体现了预习的成效。问题3与问题4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探寻,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点拨中明白知识点的延伸和联系点。问题5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运用自己预习所得进行尝试性练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判断自己预习的成果。
思考:学生在脱离预习提纲的情况下自主预习往往会失去方向。笔者也曾听过很多节组内公开课,每位开课老师都会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提纲的设计并引导学生思考,但显然,这些提纲对于该节课堂是适合的。因此,学生在没有提纲的引领下是否能够预习也就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了,因此,预习提纲的设计应具有普遍性与通用性并能为学生的自主预习起到导向性作业。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设计出适合每种课型、新课的预习提纲呢?笔者以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设计预習提纲的本质,那些设计出很多问题并着眼于问题解决的预习提纲应该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设计的八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践证明,这八个问题的预习提纲设计是具有实践意义与成效的。
不过,这样的自主预习也在“后教”这一环节中产生了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比如,学生有效预习的基础上又该教什么呢?如何把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上又应该做出怎样的处理呢?笔者在“后教”这一环节上尚未形成成熟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对于“先学”与“后教”之间的衔接也没有很好的体会,这都是后续教学实践中需要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