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特色意蕴、表征与路径

2019-12-01 03:50刘林山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11期
关键词:表征意蕴职业教育

[摘要]职业教育应然视为一种与普通教育同等的教育类型,但仍面临类型特色认同危机,特别是对其意蕴外延、表征以及转变路径缺乏深入的研究。匠心育人为魂、服务为核和协调为要属于类型特色意蕴外延,文章通过审视其开放性、适应性、社会性、全民性表征,提出走构建独立、完善的理论和自组织结构体系,深化招生制度改革,转型升级形成品牌,让受教育者得到尊重和切实提高待遇,以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特色之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意蕴;表征;路径

[作者简介]刘林山(1974- ),男,辽宁铁岭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吉林 吉林  132021)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高教科研重点课题“互联网+治理吉林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课题编号:JGJX2017C129)、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2018年一般项目“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观念特点及引导研究”(项目编号:JJKH20180493JY)和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课题“吉林省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路径研究”(课题编号:GH18089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1-0033-06

职业教育历经近百年的发展,从本质属性来看,是一种与普通教育同等的教育类型。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提出职业教育要“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可见,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向类型教育转变。职业教育应然是一种教育类型,实际上却常常被认为是普通教育的层次而非独立的类型教育,因此仍面临类型教育特色认同危机。尤其是对其意蕴外延是什么、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转变路径等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对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研究仍落后于新时代的发展,这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鉴于此,笔者从类型教育视角出发,剖析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意蕴,审视其表征,探索凸显类型特色的路径选择。

一、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型化背景

1.新时代背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論述,包括以“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定位职业教育,以“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明确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彰显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体现了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的历史使命。但是,由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致使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职业教育只有向类型教育转变,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才能更好地服务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政策背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不断演进、调整,对职业教育的内涵、外延及其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向法律化、制度化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两个文件已经注重从整体布局、顶层设计职业教育;近年来,《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一系列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政策相继出台,特别是“职教20条”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属性得到进一步确认,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把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变的决策部署细化为若干实际行动和具体改革措施。

二、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意蕴

类型是指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是对分组归类方法体系的总称”①。特色是指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形式,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教育类型是具有一定相同教育特征的教育种类。本文所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是指一种教育类型特色。目前,关于职业教育几乎没有一种表述接近于严格的定义,国际上公认使用“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概念替代职业教育。1994年以后,国家政策文件中将包含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这一类型的教育称为“职业教育”。从类型教育角度出发,有的学者认为“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或培训服务”②;有的学者认为职业教育是“面向特定行业培养特定职业所需人才的一种教育”③。

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深刻把握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趋势,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定位,赋予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新内涵。具体来说,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匠心育人为魂、服务为核和协调为要属于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意蕴延展。

1.职业教育是以匠心育人为魂的教育类型。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与普通教育关注学科知识积累并以升学为目标不同,现代职业教育关注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行动知识的积累,并以提升涵盖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关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的学者认为“‘技艺授受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并且衍生出‘人人性‘生利性和‘中介性三大属性”④。早在1914年,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就指出“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在意”;1934年,又提出“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与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可见,发展职业教育的初心是利用教育的方法培养人,要培养的不是只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力,而是高素质的劳动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素质是立身之本、技能是立业之本”。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本,才能成为一种教育类型。这种教育类型是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模式育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所谓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前提是培育匠心,而在单纯的学校环境下是培育不出匠心的,必须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传承,在实践过程中培育。匠心育人之魂能够将职业教育类型与普通教育类型加以区别。

2.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核的教育类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定为总目标之一。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要为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第一,职业教育的服务范围要更广。与普通教育只服务少数人相比,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更加广泛。教育部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并且要求将服务对象拓宽到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第二,职业教育的服务站位要更高。职业教育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主动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变革,优化配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资源;要服务乡村振兴,特别是精准扶贫,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关注弱势群体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升,增强落后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坚持“走出去”战略,努力探索国际化办学,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

3.职业教育是以协调为要的教育类型。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在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普职教育协调发展和中高职协调发展。一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时代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就要充分整合需求、凸显特色,实现区域内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的特色化发展。例如,“不断推进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专业相互联动、协同发展,通过‘五业联动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与产业建设同步实施”⑤。二是推进普职教育协调发展。只有合理的教育结构,才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适应。通过对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构分析可以看出,新时期职业教育要与普通教育在价值观念层面上保持一致,应该适当发展一定比例的综合中学,即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一所学校中同时进行,从而构建普职沟通的立交桥,促进普职教育的协调发展。三是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協调发展。

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特征表现

姜大源教授从类型教育的特征角度提出职业教育的三大特征:跨界、整合和重构。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变,意味着其特征表现是变化的,要深刻认识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和普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教育特征。

1.展示自信的开放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体系,要成为类型教育必须展现开放性。一是办学格局的开放性。职业教育办学需要多元主体参与,“职教20条”提出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转变。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证明,“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研究机构‘五方携手是落实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功能的核心机制”⑥。二是办学模式的开放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等“五链对接”需要职业教育的管理运营与服务真正符合市场体系运行规律,多元化的目标、复杂的需求要求职业教育更加开放。三是学习场域的开放性。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已经不能满足学习需求,职业院校学生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情境中,在真实的企业生产车间、虚拟的网络空间都可以进行多元化、自主性学习。四是育人过程的开放性。匠心育人不再局限于学校环境,应打破地域界限的束缚,通过跨区域合作、学分互认等实现培养过程的开放。在政府统筹管理推进下,职业院校、各类培训机构、企业、行业协会共同签订合作协议,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东西合作、南北合作,将个人发展目标、企业发展目标和学校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专业建设,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深入实施学分互认制度,便于有资格的学生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自由转换。五是师资结构的开放性。职业教育的师资结构不同于普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需要大量不同行业技能背景的兼职教师。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断拓宽教师的来源渠道,保证师资结构的开放性。

2.服务发展的社会性。职业教育的社会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和发展职业教育需要依靠社会力量两方面。一方面,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均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涌现出一大批新职业、新技能,而新职业、新技能的出现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新增劳动力、退役军人、下岗和离岗人员再就业或转岗、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就业需求,也是目前不可回避且必须解决的社会大问题。这都迫切要求作为技能人才供给方的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快自身发展,而这也是我国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尽管具有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但发展职业教育更需要社会力量的多元参与。“职教20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是形成政府统筹、企业举办、行业协会发挥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格局,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公私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因此,要切实发挥市场对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作用,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真正把职业教育办好办活。

3.以提升能力为重的适应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其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必须适应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的变化,适应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一方面,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职业教育必须“走出去”,但是其目前的模式、标准、专业建设等还不能适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文化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引进来”职业教育的本土化也同样面临适应性的问题,职业教育目前的适应性能力培养环境还不完善,培养体系还不健全,培养途径少,形式也比较单一。下一步,职业教育要加快适应性调整。一是关注新职业,加快专业更新。健全专业设置随产业动态调整机制,缩短专业目录调整周期,重点面向战略新兴产业、新职业等领域培养高素质人才。二是打破专业壁垒,实现跨专业融合。职业教育服务对象的种类、背景、民族、地区都不同,必须打破原有专业孤立、僵化的壁垒,提高专业之间的融合度。职业院校应设置更多的跨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提升受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岗位变化。

4.以面向人人为本的全民性。职业教育是为公民个性化生存与发展服务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面向人人的全民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全民性主要体现在其具有鲜明的民生属性。《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教职成〔2014〕6号)强调:“抓好职业教育工作,既是教育改革的战略性问题,又是重大的经济和民生问题,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也曾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课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终极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尽管在其内部存在不同族群、文化背景、生长地域以及个人状况等多方面的差异,但以面向人人为本的全民性特征使其有利于社会弱势群体改变地位,也成为当前背景下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从而进一步推进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

四、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强化路径

1.构建独立、完善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和自组织结构体系。从大教育观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普通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组织体系。强化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型,也应该打造独立、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自组织结构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已经初步完成特质鲜明的顶层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和有效的自组织结构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存在一般理论、特殊理论、个别理论三个互相关联的逻辑关系,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社会性表征为旨归建立职业教育的一般理论,以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办学模式建立产教融合理论、校企合作理论和工学结合理论等特殊理论;以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现代学徒制理论、项目教学法理论等个别理论。有效的职业教育自组织结构体系包括办学主体、办学层次和产业协同等要素,职业教育应由单一的学校主体办学向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多元主体参与办学转变,形成开放的民办教育市场格局,探索多样化的办学模式,构建完善的办学层次体系等。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学校很少,尚未构建中小学职业体验教育体系;中职教育发展相对较好,体系较为完整;而高职教育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教育体系,需要探索与中职教育体系衔接、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沟通的一贯到底的独立体系。因此,从办学层次来看,一是要突破专科限制,向上延伸至高职本科,教育部已经批准设立15所“本科职业大学”正是构建职教本科体系的推进措施;二是要高职本科之后继续向上延伸至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层次,避免职业教育成为断头教育;三是要实现初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等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的层层沟通,合理设置职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层次、质量体系与输入输出通道,加强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2.深化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改革。职业教育致力于向类型教育转变,就应该为受教育者提供多种入学渠道和学习方式。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来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的变迁,尽管高职单独招生、对口招生、中高职衔接“3+3”、中本衔接“3+4”等招生政策不断创新,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录取方式更加多样化,招生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化、更加注重个体需求,但总体上还是基于学校的职业教育。对于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等不同背景的人员,要为其提供适合的职业教育,现有的招生制度、学制还不能满足需求。同时,职业教育的招生批次仍排在普通教育以后,高质量的生源很难进入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因此,职业教育要突出类型教育特色,一是要在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紧缺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适度控制规模,优化专业设置;二是要注重初、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制度的完善,确保招生方式更加多元化,管理与宣传更加有效;三是要适应高职百万扩招的要求,进一步改革招生考试办法,建立健全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专业招生制度。

3.转型升级打造职业教育品牌。当前职业教育仍面临吸引力不强的困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品牌效应。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制度,但一方面国家制定的政策往往以“办法”“规定”或“意见”等形式发布,缺少法律的约束性;另一方面地方各级政府往往根据国家意图制定相应的落实措施,经过层层传达后政策在执行时已然有所不同。因此,一是要加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要在相应条文中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体现大职业教育观念,体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新内涵,同时进一步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主体部门的责任分工,体现各主体责权利的统一;二是要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扩招百万”的决定意味着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将持续扩大、生源数量将持续增长,也就意味着职业教育必須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措施包括构建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结构、建立年度质量报告制度等;三是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X证书制度是契合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评价制度,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重要标志,职业院校既要构建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满足试点方案所提出的各项要求,也要与外部培训评价组织紧密合作,明晰各方职责,协调各方利益,共同拟定培训考核计划,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4.让接受职业教育者得到尊重,切实提高其地位与待遇。当前,多个城市间出现“白热化”的“抢人大战”,但针对的往往是高层次人才和“高精尖”的技能人才,普通技术工人的落户门槛仍然很高。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但政策要真正落地还有一段距离。事实上,现在想学技术的适龄青年越来越少,中职、高职毕业生真正进入工厂从事技术工作的比例更低。因此,职业教育要向社会认可的类型教育转变,必须切实让接受职业教育者得到尊重,努力提升其地位与待遇。一是加强政府引导,地方政府的“抢人大战”不应仅仅达到“高层次人才收割机”的效果,更要发挥“技能型人才播种机”的作用,各地要构建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实施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真正将技能人才的培养、保护、激励等纳入日常议事日程,为技能人才的成长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二是优化社会环境,要广泛宣传国家的职业教育政策与职业教育成功典范,让全社会对职业教育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着力改变“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致敬技能、景仰创造”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对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在重大技术项目攻关方面赋予重任,使其真切地获得受尊重感;三是重视学校培养,要重新重视劳动教育,从中小学阶段甚至更早阶段就开始关注劳动精神培养、职业意识启蒙,广大职业类院校更要充分加强工匠精神培育,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使其毕业后能够在就业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能够获得与普通教育毕业生同等的权利、同等的待遇,从而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注释]

①陈正江.基于跨界特征的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建构[J].职教论坛,2019(3):139.

②和震.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66.

③尹伟民,李德方,周向峰.适合的职业教育:基于类型教育的内涵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3):25.

④刘晓.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J].教育与职业,2010(7):12.

⑤⑥吕景泉.职业教育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62,62.

猜你喜欢
表征意蕴职业教育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定篇”及其课堂教学有效性表征
单亲家庭儿童自卑心理的表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铁锰双组分氧化物催化剂低温催化还原性能表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