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平
巧妙、新颖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学生置于良好的学习状态,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而如果教师导入不得法,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导入是为学生提供求知探索的空间、展示自我的舞台,唤醒、激励学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活动的组织者、求知的引导者,还是学生的共同探学的朋友,思维发展的引路人,灵魂的塑造者。教师要让学于生,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导入技能,在分析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创设新颖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求知探索的情景,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考。教师选择导入的方法要灵活,分配的时间要合理,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导入效果。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活动的依托,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教材,要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因课型而选择的适宜的导入方法。教师可以寻求知识之间的共性与个性,通过以旧引新,促进学生的理解记忆。如在苏教版五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教学中,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推导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有相似之处,也有相异之处,通过借旧引新,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呈现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想一想、算一算说说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的思考,引出教学的课题。通过复习平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为三角形的面积推导打下基础。师也可以通过类比,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推广,类比到小数乘法之中,让学生总结推理出结论,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导入设计,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去开展教学,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但仍离不开感悟经验的支撑,他们的自控力差,易受外界干扰,如果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导入要有新意,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满足学生求异求新的需求,产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如在苏教版六上《可能性》一课教学中,教者拿出一个一元的硬币,“写有1元字样的为正面,画有国徽的是反面,如果我这样抛下来,你猜一猜硬币落地后会哪面朝上?”有的学生猜正面朝上,也有学生猜反面朝上。教者让大家拿出硬币抛一抛,并说说刚才抛的情况,学生纷纷说出自己抛的结果。教者追问,“一定是正面吗?那要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有的时候是正面,有的时候是反面”。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急于寻求答案,从而产生积极的探究意识。
所有的教学环节都须为教学服务,导入也是如此,它为教学目标的实施指向,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导入要围绕教学目标,不能追求形式的热闹,要贴近教学主题,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教学情境。审视当前的数学课堂,部分教师以游戏导入,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而当转换到教学主题时,学生变得哑然无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究其原因,导入追求华而不实,远离教学主题,与新课内容缺少衔接。导入与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加强关联,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如在苏教版五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一课教学中,教者先让学生依次报数,“哪些同学刚才报出的数是2的倍数的,请站起来。”接着让那些同学报出的是3的倍数的也站起来,再让大家说一说从中发现了什么?大家说有的同学没有站起来,而有的同学站了2次。教者适时追问,“为什么有的同学会站了2次。”此时,站了2次的学生纷纷表述报出的数是6、12、18……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教者总结道,“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我们将它们简称为2与3的公倍数。这样的数还有哪些?在这些数中,哪个数最小?哪个数最大?”教者以报数的方式引导学生判断是否为2的倍数、3的倍数,再引出公倍数的概念。问题只有贴近学生的“最近区”,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回答问题,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环境,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发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思考。教师要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如在苏教版六下《圆柱体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教者提出问题,“请大家看看我手中的物体,它是什么形状的?(圆柱体)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哪些物体是圆柱体?(水杯、易拉罐、透明胶、蜡烛、日光灯管等)”它们粗细一样吗?高低一样吗?为什么我们称它们为圆柱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柱体的认识。”教师只有将数学与生活中的实物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易于接受。每个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一样,教者让他们分别说出自己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圆柱体的物体,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并通过圆柱体的粗细、高低不一样,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知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开启学生思维。导入要聚焦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然地从课前的兴奋步入课上的静听,为学生的探学指引方向。导入要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生搭建适宜的“脚手架”,让学生能突破障碍,使知识变得易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