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强
(福建省福州市福州江滨中学 福建 福州 350017)
艺术的产生往往是取材于生活中平凡或不平凡的事物,即使是我们阅读的世界名著,其中那些情节跌宕,感动或是欣喜的瞬间,也都是来源于普通人最平凡的生活,将其加以提炼而得到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定义为: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而服务的内容,那么在培养学生人文及语文素养过程中,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课外阅读,阅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我们把课外阅读比作“课后加餐”,对课堂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补充,部编版教材将课堂阅读同课后阅读有机结合,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出发点,形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从“老师教读”,“学生自读”到”课后阅读”,部编版教材增设“名著导读”,并且在名著选择上与教材课堂教学文本相契合,力图实现课内文本与课外名著乃至整个课外文本阅读的联通与拓展。
部编版教材于2012年开始编纂,编纂过程积聚了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共同心血,总共花费了五年时间,部编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相比,在选文的编排结构,篇目数量以及选文系统编写的理念等方面作出了改变,部编版教材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自读”的方式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让学生学会自己读,自己体会。此外,部编版教材弥补了以往教材中只考虑选文和单元的结合,而忽视编写理念和课程目标的缺点,更加重视教学观念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相比于人教版语文教材,部编版教材在名著导读部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位置的变化。在以前的教材中,名著导读这部分是放在书的末尾部分,作为教材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部编版教材中通常是将名著导读安排在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后面。这部分内容位置的变化提前是为了让我们对这部分内容更加重视,在以前,这部分内容的位置靠后,在教学过程中就很容易被师生忽略,现如今将位置提前,是希望让师生得以重视,不可将其当作可有可无的部分对待,老师在备课时也应当加以重视,认真对待。
位置的变化,除了提升重视程度之外,更重要的是所放的位置体现编者的思想。比如八年级上册《昆虫记》放在事物说明文单元后,且本单元有《蝉》是《昆虫记》的节选。七年级下册《海底两万里》在第六单元探险话题的后面。这样的安排体现了编者既将课文作为引向课外阅读的窗口,希望立足课内得法,课外实践拓展的思想。
1.2 更加重视“导”。相比于以往的教材,部编版教材在名著导读中增设了“读书方法指导”、“专题探究”、“自主阅读推荐”三个环节。读书方法指导环节针对名著的不同类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介绍一些适合他们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更科学高效的阅读,比如根据内容的价值有选择性的进行“跳读”或是“精读”,同时针对学生阅读名著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方法性的指导,这样使得学生的名著阅读更具有可行性,尤其是遇到困难时还有可解决性。专题探究环节,根据名著的内容,增设一些专题探讨,学生可以以自己的兴趣为主导进行专题的选择,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将这部分以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促进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丰富他们的课后阅读。自主阅读推荐这一环节,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力求实现从名著到整个课外阅读的更广阔的延伸。
从这次教材改革的情况来看,名著阅读从表面上看部编版教材只是在位置和内容上发生了变化,但是不难看出,这些变化都反映出国家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兴趣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了,希望通过这次教材的改革能促进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本次部编版教材“脱胎换骨”式的改革,让初中语文教师们面临巨大的挑战,也对教学做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教师必须提升对名著阅读的重视程度,改变过去名著阅读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思想,要真正意识到名著阅读是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桥梁,是培养学生终身阅读习惯和能力的重要跳板。那么老师们首先要重视名著导读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老师在进行名著导读课堂教学之前都要进行详细全面的备课,所以在上课讲解之前,老师对于名著要进行详细研读,真正理解名著想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体会名著的魅力,只有自己深入了解并有了感悟之后才能准确全面的向学生讲述,让学生体会到阅读世界的美,才能让学生对名著阅读产生足够的兴趣。从古至今,所有的文学名著都闪烁着艺术的光辉,让人在阅读之后既能领悟其蕴含的哲学道理,又能在情感体验上产生共鸣,之所以能称之为名著,也是因为他们能经得起时间岁月的考验,始终光鲜绽放,闪烁光芒。细读在我们语文教材上收录的每一篇名著,你会发现,他们之所以被引入确实都是经过反复琢磨的,值得学生去读,去体会的。
在刚开始进行教育改革时,虽然我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升学率”长期影响,做得也是“表面功夫”,“素质教育”并未真正落到实处。所以老师在进行名著阅读教学时往往就敷衍了事,让学生画画所谓的考点,发发各种“简缩版”文本和各种题目让学生死记硬背。对于课外阅读,更是发大量的阅读练习,展开题海战术,根本就没有展开课外阅读引导,甚至予以禁止。学生也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失去了阅读的习惯和真正阅读的能力。而部编版教材的编写和高考改革告诉了我们:“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必须有更为广阔的阅读教学视野,必须采取更为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展开教学,立足于部编版教材的“名著导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传授学生阅读的方法。老师可以适当的,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弥补教材中信息量有限的缺点,让学生从这些活动中开阔眼界,提升创新意识。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小组竞赛、阅读积分制等一系列来促进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和能力的提升。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学校的教学设备也越来越好,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这些便利的工具开展教学,比如给学生播放一些名著影视作品,借助电影,加深学生对于名著的印象,在他们对影视充满兴趣的前提下,激发他们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想要主动阅读,这样的方式,较于以往传统“灌输式”教育,更新颖,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更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大数据功能,建立阅读网站,借鉴游戏的升级设置,设立阅读等级奖励,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阅读。
受到文化背景以及政治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有些名著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有的甚至会显得枯燥乏味,容易导致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减退。那么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一些人物精彩片段的讲解,让学生在脑子里形成概念,那么他们自然会主动得关注作者,关注文章,这样也促进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在阅读文章之前,对于文章的创作背景是需要提前了解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做好阅读指导。比如说,在导读鲁迅先生《朝花夕拾》这部作品时,老师可以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向学生进行简单的介绍,学生在了解作者所处社会环境,就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另外还有一个例子,即《西游记》这部作品可以说家喻户晓,学生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接触,到了初中,学生就未必那么感兴趣。那么教师在讲解这部作品之前,应当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例如作者的生平和思想、《西游记》的创作背景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唐僧、孙悟空等角色产生和相关故事的流传,了解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冲突与交融。这样不仅满足了初中生探究的兴趣,更促进了学生深入阅读名著素养的形成。
初中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水平都是有限的,他们对于原著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往往是不易理解的,所以教师在指导以及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中切记不可急于求成,对待学生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开始先让学生通过泛读了解一些大概的故事框架,而后在对文章有了一些了解之后再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细读,精读。通常我们将泛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泛读书名,即了解这个作品出自于哪位作者,从而对名著背景有简单的了解。第二部分,即将原文内容进行通读,找出中心句。第三部分,即精度,细读,在对文章整体内容有一定了解之后,有针对性的细读自己喜欢的部分。作为教师可以在学生遇到文言文版本的文章时,为其提供相应的白话文版本,让学生先阅读容易接受的内容,再对原著进行讲解,由浅入深,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名著阅读时,可以采用“提问-追溯-感悟-鉴赏”读书法由浅入深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做好读书笔记。
名著的阅读不是阅读教学的终点,它是课内文本阅读能力的实践和拓展,是延伸至整个课外阅读的重要衔接。我们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素养,希望阅读能浸润在国民的灵魂深处。部编版教材的名著导读给了教师很好的指导,教师应当依据部编版教材思想的指导,以名著阅读为桥梁,推荐近似该名著的课外阅读,乃至引导学生进入更为“远方”的课外阅读。
名著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珍宝,它推动着历史文化朝着更好的方向不断发展。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应当反复研读“部编版”教材改革之后的内容和精神,根据教材内容,在教学上及时作出调整,以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为其以后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