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芳,雷贻霆,王永亮,张 锦
大学时期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个性修养逐渐定型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各种心理冲突或矛盾聚焦的特殊时期[1-2]。诸多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3-4]。有研究显示,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5-6],尤其是对抑郁、焦虑和人际敏感症状具有显著调节作用[7]。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医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结构特点。而目前有关体育锻炼和医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未能很好证明体育锻炼与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因此,探索体育锻炼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对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某医学院抽取一、二、三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650名,共发放问卷650份,收回问卷650分,经整理后,获得有效问卷627份,有效回收率96.46%。其中男生222人,女生405人,一年级学生236人,二年级学生245人,三年级学生146人。临床专业学生248人,护理专业学生95人,药学专业学生92人,影像专业学生146人,口腔专业学生46人。
采用梁德清等人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对医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体育运动量=强度×时间×频率,每个方面各分为5个等级;强度与频率从1~5 等级分别记1~5分,时间从1~5等级分别计0~4分,故运动量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 分。运动量评定标准:≤19分为小运动量;20~42分为中等运动量;≥43分为大运动量。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系数为0.76,重测信度为0.82。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SCL-90量表包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因子。总分及每个因子的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 0.05。
医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量平均得分为27.12±26.36分。根据运动等级评定标准,627名医学生中,小运动量的学生有332人(52.95%),中等运动量的学生有151人(24.08%),大运动量的学生有144人(22.96%)。运动量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的体育运动量大于女生,一年级医学生的体育运动量大于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年级医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得分比较(X±S )
分组人数得分 t/F值P值性别男女22240531.83±27.0424.55±25.653.2830.001年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23624514633.12±29.8425.67±24.1119.91±21.608.3310.000
医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平均为131.94±1.84分,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九个因子的平均值分别为1.39±0.51、1.71±0.70、1.52±0.60、1.45±0.57、1.43±0.56、1.44±0.56、1.41±0.54、1.40±0.54、1.41±0.55。不同性别的医学生在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其余7个因子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发现,女生在上述7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男生。不同专业医学生在九个因子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发现,临床与口腔专业的学生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学生。不同年级的医学生在抑郁、敌对、恐怖因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其余6个因子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发现,二年级>一年级>三年级(见表2)。
表2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医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比较(X±S )
指标人数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性别男2221.30±0.441.54.±0.601.43±0.531.35±0.511.34±0.511.34±0.471.30±0.481.38±0.541.37±0.55女4051.43±0.551.80±0.741.57±0.631.51±0.591.47±0.581.49±0.591.47±0.561.41±0.541.44±0.55T-3.304-4.753-2.778-3.574-3.085-3.568-4.043-0.551-1.427P0.001<0.0010.006<0.0010.002<0.001<0.0010.5860.154专业临床2481.40±0.521.74±0.751.52±0.571.48±0.571.44±0.541.45±0.521.42±0.551.42±0.541.40±0.50口腔461.57±0.741.96±0.741.83±0.831.70±0.811.60±0.801.66±0.801.58±0.711.62±0.741.72±0.83影像1461.16±0.251.39±0.561.25±0.351.21±0.341.20±0.301.18±0.301.19±0.301.18±0.301.18±0.33药学921.47±0.571.81±0.641.71±0.741.57±0.621.55±0.611.58±0.671.51±0.561.52±0.601.56±0.63护理951.53±0.541.89±0.651.63±0.551.53±0.551.54±0.601.54±0.561.53±0.581.47±0.541.50±0.55F11.34512.44114.32210.63010.06113.2119.5479.77713.072 P<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年级一2361.37±0.541.72±0.671.55±0.661.44±0.591.42±0.601.42±0.581.42±0.551.40±0.561.41±0.58二2451.45±0.541.78±0.741.58±0.601.52±0.581.49±0.571.49±0.561.45±0.551.46±0.551.49±0.57三1461.29±0.431.54±0.681.37±0.471.37±0.501.32±0.451.36±0.491.32±0.481.29±0.451.29±0.43F3.6023.5474.4832.3953.1882.0262.4753.6584.557P0.0130.0140.0040.0670.0230.1090.0610.0120.004运动量小3321.42±0.571.73±0.741.56±0.641.52±0.651.46±0.621.49±0.611.46±0.601.43±0.591.45±0.62中1511.32±0.391.70±0.691.47±0.521.39±0.451.37±0.441.37±0.441.36±0.441.33±0.391.37±0.42大1441.37±0.511.65±0.631.50±0.591.38±0.491.39±0.521.38±0.531.34±0.471.40±0.531.37±0.48F2.2260.7001.1524.1121.7502.8833.2151.8891.822P0.1090.4970.3170.0170.1750.0570.0410.1520.163
不同运动量的医学生在抑郁、恐怖因子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表现为,大和中运动量的学生得分低于小运动量的学生(见表2)。
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医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量与抑郁、恐怖因子之间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4、-0.27,P<0.05)。为进一步考察医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体育运动量为自变量,分别以抑郁、恐怖因子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动量能负向预测抑郁和恐怖因子水平(P<0.05)(见表3)。
本研究结果显示,医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普遍偏低,小运动量的学生约占53%,中等运动量的学生占24%,大运动量的学生占23%,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医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有关。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医学生学业负担较重,学习压力较大,因而花费在其他方面的时间也会相对减少。男生的体育运动量大于女生,男生在天性上好动,更容易对体育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8]。一年级医学生的体育运动量大于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一年级学生的课程相对较少,且大多数体育选项课都在一、二年级开设,随着年级的提升,学业课程相对增多,学业压力增大,能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从而导致运动量的年级差异。
不同性别的医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发现,女生在上述7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男生,说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男生差。该研究结果与张云[9]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与男生相比,女生性格相对敏感和情绪化,因此,女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抑郁等因子上的得分可能高于男生。不同专业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发现,临床专业和口腔专业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影像专业。说明,临床专业和口腔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影像专业差。这与左川[10]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临床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专业差。这可能与临床专业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较大有关。不同年级的医学生在抑郁、敌对、恐怖因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其余6个因子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发现,二年级>一年级>三年级。研究结果与章巨焕[11]的研究结果一致。二年级是专业学习最为繁重的一年,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由学业压力带来的一些问题也会随之增加。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运动量的医学生在抑郁、恐怖因子上存在差异,大运动量和中等运动量的学生在上述两个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小运动量的学生,运动量与抑郁、恐怖因子呈负相关,且能预测抑郁和恐怖因子水平。该研究结果与章巨焕[11]的研究结果一致,章巨焕的研究结果显示,中等和大运动量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低于小运动量的学生,体育运动量与焦虑和恐怖因子显著相关,表明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尤其是改善焦虑和恐怖症状。McGale[12]等人通过调查集体项目(如足球、篮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发现,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预防青少年抑郁。体育锻炼可以消除锻炼者的不良情绪,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可见,体育锻炼是增进医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因此,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应与体育教学部门共同合作,重点培养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与能力,从而减少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