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斌
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绝佳境地就是让个人的潜力发挥到最大化,从而实现团队效益的最大化。要实现这一目的,仅靠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是很难实现的。美国管理学会主席Fred.Luthans教授以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为依据,提出了心理资本理论。心理资本的有效性和高回报性,以及对挖掘和管理个人潜力的最大化,给人类找到了一条新的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1]。高校体育教师面临着严峻的工作压力和生存发展压力,他们既要贯彻落实好国家关于高等体育教育的方针政策,做好教学、科研、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等工作,又要为培养新时代需求的初、中级体育工作者以及身心健康的大学生而努力奋斗,同时他们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理论水平。国内有学者研究认为:我国高校近些年以来过于片面追求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的最大化,对教师心理因素的健康状况有些漠视,忽略了教师心理能力的持续发展,导致于很多教师心理受到损伤,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学校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2]。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关于高校体育教师心理资本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的研究鲜有见到。所以,如何提高高校体育教师个人潜力实现团队效益最大化,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美国前任心理学会主席、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Seligman·Martin E.P(2002)教授认为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都可以纳入心理资本的范畴[3]。经济学家Goldsmith·Veum(1997)认为,心理资本是人们的自尊、工作态度、伦理定位和总的生活观点[2]。把心理资本作为学术概念来研究的是Luthans教授等人,他们针对心理资本的维度、内涵、测量及其诸多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Luthans在2005年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积极心理要素中符合积极组织行为学标准(POB标准),能够通过开发获得竞争性优势的核心心理要素。后来,他们又将心理资本的定义修正为: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符合POB标准的积极心理状态,其中包含信心、乐观、希望和韧性等因素。而且,所包含的因素必须是有理论研究基础的,能开发和有效测量的、具有积极导向的状态类心理因素[5][6]。
由于研究者对心理资本概念的不同理解,对心理资本结构要素和测量工具也有所差异。早期人们采用的是简单整合积极心理要素的一种量表,此表项目较多,没有结构效度的验证,很快就不被人们所使用。此后F.Luthans 等人研制了一个由24个题项所组成的心理资本测量量表。此量表的信、效度好,并且与“核心自我评价”“人格特质”和“个人差异”等的区分效度较好。一度成为世界范围内学者们常用的量表[7]。但是,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F.Luthans等人又指出心理资本不只包括四种心理要素,只要是符合积极组织行为学标准的心理要素都应该被纳入其中[8]。这就成为心理资本多维度产生的理论依据,随后就有许多学者展现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柯江林构建了事务型与人际型心理资本的四阶双因素结构[9];Rego A多了“诚信”的维度;[10]侯二秀提出的任务型、关系型、学习型和创新型心理资本结构[11]等等。总之,以上测量方式都是采用“自评式”量表进行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学者们对心理资本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有着不同观点,其核心问题是对心理资本的内涵有不同的认识。为此,研究将心理资本内涵归纳为四类:一是状态论( state),状态论认为心理资本就是个体对自我、伦理以及人生信念、态度的综合心理状态。如:Goldsmith (1997)和Tettegah(2005)等人持此观点。二是特质论( traitlike),特质论认为心理资本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形成的人格,以内在特质而存在,通过学习和训练可获得的一种心理基础构架。三是类状态论( statelike),Luthans在《心理资本》中首次使用了“类状态”,他们认为心理资本是既具有状态性又具备特质性的心理要素。类状态的心理要素具有稳定性,是可以测量、干预、开发和管理的。四是综合论,美国Seligman教授认为只要是积极行为的心理要素,不管是特质类还是状态类都可纳入心理资本的结构中[12]。
归纳现有的研究成果后可以看到,心理资本对变量的作用机制应该有5种模型,即调节效应模型、缓冲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主效应模型和复合效应模型五类[7]。调节效应模型指心理资本在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如方伟(2008)和隋杨等(2012)的研究。缓冲效应模型认为心理资本是通过中介变量来间接地影响个人、群体与组织层面的结果变量,如Jensen(2003)的研究[13]。中介效应模型指的是心理资本在研究模型中,充当中介角色的研究,如Luthans等人(2008)和唐强(2008)的研究[13]。主效应模型是指心理资本对结果变量具有直接增益作用,其效应独立于其他变量[13],主要代表人物有Larson和Luthans等。复合效应模型认为心理资本在影响结果变量时,同时存在主效应模型和缓冲效应模型,或者两种及其以上模型。心理资本与结果变量的关系是复合关系,是一种曲线关系,如Cole和王雁飞等人的研究[14]。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资本影响着许多结果变量。如,Liu Li的研究表明,心理资本水平越高,组织支持度也越高,心理资本完全中介了组织支持与员工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15]。Luthans认为,心理资本水平较高的员工有较高的工作满意度[16]。McMurray的研究表明,年龄与心理资本水平呈正向关系,高龄员工的心理资本要显著高于低龄员工[17]。Sara等人研究表明,工作压力影响员工的不文明行为,心理资本可以缓冲这种影响,起到调节作用[18]。Avey研究表明心理资本影响工作态度和行为,其中积极情感起中介作用[19]。Peterson等研究认为心理资本与员工的工作绩效、个人销售业绩、财务绩效等数据呈积极正相关[20]。Cole、Wellbeing的研究表明心理资本通过影响主观幸福感继而影响员工在工作探索行为[21]。Gooty等人发现变革型领导在员工工作绩效与组织公民行为两者的关系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22]。Walumbwa等发现群体心理资本与绩效之间受工作氛围的中介作用,心理资本完全中介真诚型领导与群体绩效和群体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23]Avey证明群体心理资本可以影响群体成员的敬业度及正面的服务行为[24]。另外,还有家庭冲突、领导者的工作作风、个人生活经历和社会契约等影响因素。
心理资本干预和管理的研究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心理资本干预,它是指在通过专家创编或精心设计的项目和专业技能等所构设的情境及变量中,让被试改变认知和行为方式,从而达到提高心理资本的目的的过程[14]。Luthans等人(2005)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模型对树立希望、培养乐观精神、提升自我效能感和韧性提出了极具操作性的措施,成为心理资本干预实践的典范,在现实中广泛使用,取得骄人的战果。另外,我国学者张铭等(2012)提出了直接与间接、主动与被动、宏观与微观的拓展模型,即E-PCI-S模型[14],也成为干预实践中的一个亮点。第二类是组织综合干预与管理,它是将心理资本融入和渗透到组织的管理体系之中,是指通过改善组织系统环境、为员工提供组织支持,是一种长期的连续的干预。EAP是源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企业及社团实行的一种戒酒计划,它是在心理资本理论出现之前就有的组织[14]。经过多年的演进,EAP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务理念从解决问题到健康维护再到幸福构建,服务内容转变为为员工及家人的幸福生活提供帮助。特别是心理资本干预的高度融合和介入,使EAP得到飞跃性的发展,成为世界各地广泛应用的心理综合干预组织。另外,我国学者邵建平(2010)提出了基于心理资本构建和开发X型团队的四个阶段并总结为导弹模型,蒋建武等(2007)人认为应将心理资本引入到创新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激励和促进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和自我发展,并最终提高组织绩效[14]。这些成果对心理资本的干预与管理开拓出新的局面。
十几年来,在学者们的努力下心理资本理论和实践研究有了长足发展。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符合POB标准的心理因素将成为心理资本的内容。心理资本内涵、维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新增维度和要素的合理性,必须进行理论论述和验证。“自评式”问卷成为心理资本测量主体,这种局面将被“他评式”量表的出现所打破。其次,研究更多的证明了心理资本对结果变量的积极影响,如工作态度、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幸福感等都呈正相关;与离职意向、缺勤、不文明行为等呈负相关等。对前因变量的研究也有少数文章涉及。目前心理资本的4种内涵类型和5类作用机制模型得到学者们认同。但是,心理资本究竟以何种方式对结果变量及前因变量产生影响,还需要进行跨学科、跨理论、跨文化以及本土化的研究。在整体有关变量的研究中,研究结果变量的多,前因变量的研究比较少;研究个体和小组织的多,研究群体和团队的少;局部单一的研究多,深入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少;第四,心理资本是一种类状态的积极心理能力,是相对稳定、可开发管理的。Luthans干预模型的出现,使心理资本的干预和管理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大量的干预研究为解决现实问题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而这种积极作用的势头将会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并对心理资本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第五,心理资本干预和管理融入到EAP是一种非常完美有效的模式。它一方面帮助大家解决了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还促进了心理资本的发展和组织的发展,EAP必将渗透到社会的更多层面和更多领域。第六,已有研究忽视了心理资本理论同其它学科、理论的联系,特别是和社会学、生态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联系。第七,心理资本的测量几乎都采用“自评式”方式的局面将会被突破。
心理资本成长的10多年里,成果斐然。其中,关于高校体育教师心理资本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还鲜有见到。高校体育教师是国家高等体育教育政策的执行者,是培养初、中级体育工作者以及身心健康的大学生的根本保证。高校体育教师具有工作内容丰富、人际关系复杂、工作压力大和生活压力大特点。研究在文献评述的基础之上,对高校体育教师心理资本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思考,具体如下。
4.1 心理资本内涵更加丰富、结构更加专业、测量更加全面。目前,虽然有不少研究在增加心理资本结构维度方面有所进步,结构更加贴近调查对象。但是,从复杂的社会群体及现代化专业分工的特征的现实的需求来看,不够细化,不够专业,还有很大发展的空间。从调查对象来看,群体层次和组织层次心理资本的结构和测量还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分工专业化、细分化的现实需求;另一个视角来看,心理资本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环境和不同人群其心理资本的内涵、结构应该会出现差异。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和人际关系等的复杂性,必然导致他们心理资本内涵和结构可能也是更多元的、测量量表也会更加丰富一些。有针对地建立高校体育教师心理资本的内涵和结构,开发贴近其行业特点的测量量表,必然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这对于今后高校体育教师心理资本及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2 在心理资本对结果变量影响的众多成果中,对结果变量影响的研究大多数都比较单一或是局部性的,缺乏对其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论证,能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和行为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的研究就更少了。其次,现有的研究更多的是用统计学的方法说明了心理资本会对哪些结果变量有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有多高,但是对这种影响产生的机理的研究不够。第三,涉及到心理资本与前因变量关系并结合其他理论、其他学科的研究也很少。第四,心理资本的干预必然会成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重点也是心理资本发展的一方热土。以上这些缺失和不足必然会引起学者的高度关注。
4.3 对不同群体从社会、组织、家庭等方面去挖掘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间的复杂关系,也会成为学者们关注的要点。如当前正处于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计算机和自媒体的使用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它对高校体育教师心理资本的影响如何呢?高校体育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内容丰富。同时,又面临着职业不被完全认同、福利待遇和发展机遇不能等同的尴尬窘境,这些因素可能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资本水平。第三,领导和管理机构的政策水平、业务能力、对老师的发展的重视程度等对高校体育教师心理资本的发展水平可能也是有影响的。总之,能够紧贴行业特性、更为专业的心理资本影响因素研究,无疑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4.4 目前,在心理资本的研究中使用的测量量表基本上都是“自评式”量表,而“自评式”量表存在社会称许性偏差和共同方法偏差的问题。“他评式”量表在心理资本的研究中已有个别学者使用,这种测量方式的补充一定会带来新的发现和新的成果,必然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另外,高校体育教师由于工作性质的多样性,形成了高校体育教师群体和组织的多样性。今后研究群体心理资本与群体行为和绩效,组织层次上研究整体的心理资本与组织服务质量,也是新的研究方向之一。
心理资本作为现代社会的最高级资本,在实现个人最大化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样对集体效益最大化也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心理资本在十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是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要去解决,当然也包括高校体育教师心理资本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高校体育教师心理资本的研究是高校体育事业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迫切任务之一。人的发展和进步、幸福和成功离不开发掘个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心理资本的研究将会为促进工作绩效、提升个人潜力、激发团队活力和提高个人成功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