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代全运会发展向度的思考

2019-11-25 11:40冯本余张建华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全运会体育项目竞技

冯本余,申 琦,张建华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简称全运会)是我国国内最高规格的竞技体育赛事,同时也是发现中国竞技体育后备力量、备战奥运会的一个重要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至此全运会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出发点上。十三运举办的时期,正处于继续推进体育领域的深化改革、检验体育领域对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程度、迎接十九大召开的重要时期,其竞赛规程更是对全运会发展向度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

1 着眼奥运会项目,寻找竞技体育项目中的“发力点”

竞技体育,发源于古希腊城邦文明,是由带有对抗性色彩的身体活动发展演变而来。奥运会作为竞技体育具有代表性的载体之一,其竞赛项目设置的合理性、设项变革的时代性、与时俱进的前沿性都无不彰显出其作为全球重大赛事的霸主地位。竞技体育的意义是多维度的,上升到国家层面来讲,获得奖牌和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是证明国家整体竞技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社会层面中,优秀运动员可以激励着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培养机制层面上来讲,拥有一个成功的竞技体育案例,会引发从选材到训练、竞赛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也可以作为运动员团队培养机制以及运作模式的经验,便于他人借鉴;从运动员自身出发,优异的竞赛成绩既可以对自己能力进行肯定,又可以彰显个人风格。总而言之,全运会魅力实质上就是奥运会的“更高、更快、更强”理念。

通过分析研究历届全运会以及相关联的奥运会竞赛规程发现,到目前为止,我国全运会竞技体育设项除武术外,其他项目有相当比例是与奥运会设项一致。说明全运会设项以奥运会项目为基本导向,并且与奥运会项目紧密结合,既与国际文化接轨又没有失去对中国传统体育的继承,体现出全运会发展理念的先进性和文化兼容性。十三运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举办的首届全运会,竞赛设项根据东京奥运会的竞赛项目变化,由十二运的31个大项、341个小项,削减了部分竞赛意义不高的项目,加入了一些奥运会新增的项目。十三运最终设置33个大项,细化为417个小项。由此可以看出全运会竞技项目的增减基本以奥运会为导向,与时代同步,并趋向与奥运会全面接轨。

十三运创造性的不设金牌榜,淡化各省金牌排名意识,大力提倡突破思维枷锁,进行运动员跨省组合,为创造优异竞赛成绩提供“培养基”。十三运是有史以来各项规定变化幅度最大的一届,其客观因素是世界体育要素的变革,主观因素是为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服务。这表明我国国家领导人具有高度战略眼光,审时度势,通过对体育领域的深化改革实现我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

全运会是一个举全国之力的平台,不仅是优秀运动员的舞台,同样也是优秀教练员、优秀裁判员的练兵场。全运会从本质上讲,是为了选拔和锻炼优秀竞技体育人才,为奥运会发现和储备优秀选手。换言之,全运会就是一个跳板,是我国体育军团进军世界赛场的“练兵场”。我国在奥运会上应继续发挥优势项目如乒乓球、跳水等夺取金牌的有利武器,同时也要在田径、游泳等其他金牌大项的竞争中有所突破。在目前奥运会形势下,我国应继续保持奥运会上的优势项目,并在全运会竞技体育项目中不断寻求新的“平衡点”。同时借助全运会这个平台,继续保持优势项目竞争力,发展潜优势项目,扩大劣势项目或者尝试进入原来未涉足的领域,深度挖掘我国奥运非优势项目的运动员,为“中国梦”“体育强国梦”的实现积累人才及经验,为非优势项目继续发力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 着眼体育强国建设,探索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平衡点”

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从现实来看,人民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对生活的需求和品质要求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更加强烈。体育活动作为人们生产劳动过后利用闲暇时间进行身体锻炼的一种方式,受到了广大群众极大的喜爱。因此群众体育作为国家战略,成为了时代前进的必由之路。群众体育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开展的,利用闲暇时间,以增强体质、培养兴趣爱好,保持运动习惯为目的身体活动。目前,我国面临人口基数巨大、体育人口相对较低、群众体育开展相对不足的困境。面对这样一种国情,国家体育总局适时地以全运会为载体,在全运会规程中史无前例的加入群众性体育项目。

根据竞赛规程规定,十三运设置包括攀岩、轮滑、龙舟、围棋、象棋、舞龙、太极拳、健身气功等在内的十八个群众性竞赛项目[2]。由此可见,十三运的群众比赛规程中的设项是根据目前奥运会新增竞赛项目、国内普及度较高、发展前景较乐观并且拥有一定历史内涵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统筹规划编排而确定下来的。这些群众竞赛项目由国家层面统筹组织,组委会合理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的热情,提高了群众体育的参与度,满足了部分群众对参与体育比赛、追求一定荣誉的诉求。从十三运群众项目竞赛规程整体上来看,其追求的宗旨就在于“全民参与”,注重群众的参与性,下大力度为“全民体育”创造有利条件。全运会中加入群众比赛项目这一举措,在国家政策落实层面来看,不仅强有力的推动了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健康中国2030”纲要实施,是一项非常正确、明智的举措。“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这句话高度凝结了习近平主席对中国体育和中国未来的期许。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全运会中加入群体项目,通过提高全国运动人口的基数的手段来持续号召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参与进来,形成一定的集群效应,更大程度上扩大体育人口。只有这样,才能秉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体育领域深化改革下的初心,在历史的选择中继续不断前行。

3 聚焦科技奥运,扩大科技全运会与“体育梦”的“交汇点”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这一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当今世界格局所表现出来的“大国崛起”“群雄逐鹿”的现象,使我国正面临着许多领域的严峻考验。全球各个国家之间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有着拉锯式的较量,更是在高科技领域进行着一场激烈的追逐赛。现代高新科技作为体现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广泛渗透在十三运的相关领域中,表现出科技全运的办赛理念。在开幕式上,首次使用智能机器人点燃火炬、利用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控相关动态等,充分展示了现代科技的魅力。在赛事运营过程中,组委会不仅使用传统的官网、新闻客户端发布一些有关全运会的官方文件、赛前信息、赛事动态、新闻短评等一系列时效性极强的信息,同时依靠微博、微信等相关软件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影响力,适时建立全运会官方公众号,并且不间断、高频次的向用户推送全运会相关信息,提高全运会以及相关体育赛事在软件用户中的关注度;另外全运会的售票方式也由较单一的销售点、官网售票,进一步的升级为与各类售票APP、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平台等新兴科技新产物相结合的新型售票方式,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全运会相关赛事动态及其票务信息,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合理的观赛选择。这些方面的创新,既积极响应了国家对全运会的号召,又做到线上线下两手抓,做到人性化、科技化,在方便人们的同时,降低了人工成本,缓解了售票压力。这些高新科技、新媒体资源结合传统科技,为十三运的成功举办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高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十三运从筹备、宣传、票务以及举办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科技全运”的时代特征,使得体育领域与科技领域的改革相结合,将科技与“体育梦”有机的进行融合。

4 着眼全运会文化建设,用“文化自信”打造中国体育的“生命线”

习总书记曾说过“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意味着文化自信已经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现阶段国际新形势是伴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倾向于“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从历史的视角观察,世界上每个民族文化的传承都依赖于其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成果。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经过五千多年来的历史积淀,必然拥有十分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恰恰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是我国面对“软实力”较量的强大武器。十三运作为我国体育领域的重大标志性事件,它的变革与发展势必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担负着时代赋予使命。历届全运会都设有武术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且十三运又在群众性竞赛中加入舞龙、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这既是传统文化对全运会渗透,又是与群众性体育项目相融合的一大创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方面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在软实力方面比拼的有力筹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在我国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国际友人的关注和热爱,所以我国要以“文化自信”为引领,坚持在全运会中设置传统体育项目,不断增加相关体育人口,扩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使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奥林匹克竞技相互融合促进,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碰撞出火花,为我国传统体育项目进军奥运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发展中国特色体育,要以全运会中的传统体育项目为传播途径来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在我国的传播。同时,在国际上以成立孔子学院等教育机构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路线。通过多元化传播手段,使中国特色“文化自信”在新时期里既体现出传统的内涵又不断加入全球化的时代气息,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文化自信”成为探索极具中国特色体育的“生命线”,为绘制中国特色体育引领航向。

5 聚焦深化改革,构建和谐全运会发展的“基准面”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现阶段我国仍旧处于体育大国而非体育强国的阶段。回首过往,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出于国家战略规划要求,并且为了迅速提升我国国际地位,使我国在国际体坛获一席之地,同时也为了我国竞技体育的长远发展考虑,于1959年9月,在国务院统筹规划下,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从此,代表我国国内最高竞技水平的体育赛事拉开了序幕。紧接着,由于受到国家政策和经济等各类外在因素的影响,前三届全运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经过一段时间的拨乱反正后,全运会开始向健康方向的发展。四运会到六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期间中国代表队在奥运会上的优异表现,让全运会的作用开始有所发挥。此时的全运会开始面向世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竞赛成绩,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全运会竞赛体制开始有了长足稳健的发展。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世界地位的整体攀升,全运会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出发点,科学合理的对全运会进行改革,并且引导其向高速、健康、全面、和谐的方向发展。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突破性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主张。紧接着体育领域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始了轰轰烈烈地改革探索。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运会深化改革已见成效,十三运的筹备及运作已经基本成熟。通过对第十三届全运会竞赛规程的内容以及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今后一个时期内全运会发展的趋势是:(1)通过跨界跨项选材与训练,全运会竞赛项目与奥运会全面接轨;(2)全运会持续加设群众性体育项目,有利于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为“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奠定基础;(3)持续淡化“金牌至上”的意识,不再注重“各省市政绩”,使得运动员追求竞赛成绩的目的更加单纯;(4)允许教练员与运动员一起登台领奖,有助于“教”与“练”的和谐关系,充分尊重了运动员背后团队的付出,为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创造了外在环境;(5)不拘泥于现行的运动员相互交流,鼓励不同省份的运动员相互交流,跨省组队,强强联合,不仅有助于提高运动员个人的竞赛成绩,更有利于在奥运会上创造更好成绩;(6)新时期的全运会要合理广泛的运用互联网平台以及一些新型媒体技术,在宣传、票务、转播等方面积极作为,更好地服务于全运会;(7)广泛吸收华人华侨选手参赛是全运会改革的一项新举措,不仅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形象的体现,同时也宣扬了中华民族的“兼容并蓄”的传统文化。

6 结束语

举办全运会对于中国体育既是一个平台,又是一个契机,同样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如何在新时代探析全运会发展向度,寻求全运会与群众体育的契合点,切实做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是今后一个时期内体育人所追求的目标。全运会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以人民群众需求为根本,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为实现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全运会体育项目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中小学校开展民俗体育项目面临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成语魔方
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全运会日程表
全运会日程表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完美闭幕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