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濒危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承与现代创新研究

2019-11-25 11:40舒颜开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武陵山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舒颜开

武陵山区是位于中国内陆多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区域,是中央“十三五”规划实施精准扶贫区域,是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示范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省份、多民族共生息的复杂社会形态孕育了武陵山区独特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1][2]信息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带动,使该区域独特的中华文化内涵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记忆在自适应发展的基础上部分面临着逐步丧失的危险,尤其是世界各国的异质文化的不断介入与渗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体系的自我割裂与断层不断加剧,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对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已成为中国体育界最重要的命题之一。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有利于保持体育文化多样性发展。现代化进程中,数字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民族文化的传播、交流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濒危体育文化资源传承和现代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武陵山濒危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承为研究对象。选择传统体育密集的武陵山区的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研究其数字化传承与现代创新问题,通过武陵山湘鄂渝黔边区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及各区县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进行田野实证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技术层面进行普查研究。进行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充分运用现代影像技术拍摄、对口述的材料无法文字记载的采用录音等手段记录下第一手普查材料,基本摸清武陵山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的种类。

1.2.2 运用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和数据数理进行统计。对普查资料的武陵山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保存与存档,为课题进一步进行数字化传承研究提供储备资料。

1.2.3 运用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统计学、传播学等相关交叉学科的理论,探讨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现代创新的原则与方法,考察武陵山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生态环境和濒危程度,为武陵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濒危体育文化遗产传承与现代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1.2.4 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法、综合分类法、逻辑分析法,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复原或虚拟修复,然后进行数字化展演,将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的信息转变为可度量数据建立数字模型,构建武陵山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传承及现代创新运行机制。

2 武陵山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传承的社会学分析

2.1 武陵山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多样性

武陵山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一旦得到及时的抢救便可获得永世的保留,有些还可以迅速转化为艺术产业,直接服务于城市和乡村建设,其经济和稳定效益是比较明显的,除武术之外,武陵山境内濒危的传统体育项目有各民族共有的,也有各少数民族特有的。在武陵山中各民族的传统武术流行较广,其次为保健气功养生、蹴鞠、高脚、赛龙舟、民间传统舞龙舞狮、踢鸡毛毽、荡八人秋、户外民俗登山、放手绘风筝等[2]。其中,很多项目因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同化,传统体育项目不能自适应其发展,尤其是在祭祀仪式活动中很多的项目因种种封建迷信原因被消亡灭绝,包括土家族的提玛神舞、摆手舞、还傩愿和苗族的椎牛祭、跳马、跳香等。民族体育舞蹈包括茅古斯、刀梯舞、摆手舞和八宝铜钟舞等。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宗教仪式、婚礼、丧亲和节日祭祀活动等方面的重要性都是无与伦比的,保持着共性和特性。[3]土家族的摇摆舞、弦舞、锅庄舞等少数民族舞蹈,这些活动在早晚的健身舞锻炼中多处可见,民族传统体育在各民族地区的融合体现了多样性的特点。

2.2 武陵山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各种民族传统体育特征构成的有意义的现象世界。在武陵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到继承和弘扬传统非物质文化、提升区域国际形象、促进地域全面发展的高度。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受场地限制小,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可大可小多样,具有就地取材、简便易行的特点,便于开展。[4]这些运动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机会,在促进身心健康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稳定市场经济,武陵山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项目不仅具有娱乐健身功能,而且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可以利用传承对调整区域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提高区域内人们的文化生活质量起到特殊作用。不少项目已大大超越了原来的活动范围,为繁荣人类的体育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2.3 武陵山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的存在形式与形态分析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武陵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反映了该地区少数民族特征,在全中国的民族文化中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风景,展示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民族性格深刻反映了各民族的民俗、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内容。[5]武陵山多民族聚居地区由楚吴文化、苗瑶文化、彝白文化等文化组成,形成了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并与其他文化现象共同发展的民族文化圈。与其他地区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传统体育。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的发展带有民族文化的影子,如苗族芦笙舞等传统体育舞蹈、民族文化的传统体育神话和民俗。武陵山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其他民族体育一样,杂技、戏曲等交融发展,在一定条件下以其具体的生存形态交融共生。有些濒临灭绝,比如苗族的芦笙舞技能、瑶族的狩猎技能、白族的火把节和苗族的八人秋项目和手键等项目正处于消亡形态。满回族的耍中幡、佤族的跳木鼓等需要进一步搜集整理研究,再到活态形式土家族的舞花棍、侗族的舞龙头等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便把竞技、舞蹈、乐、体融为一体。

3 武陵山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数字化思路方法

按照项目的起源、形成、发展、完善、繁荣等分类类型,对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的考察、挖掘与整理,对相似项目进行整理归并,为实施数字化工程提供素材资源。按照“理论模型分析与对比考察→数字化保护原则制度方法创新→数字化保护模型设计与策略→文化遗产数字化模型构建→个案与区域二维实证”的顺序数字化武陵山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对其保存与存档、仿真与复原、虚拟修复与演变模拟,进而分析展演系统设计、开发、测试系统评估,具体对武陵山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的考察、挖掘与整理:武陵山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考察内容的界定与选取;武陵山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的考察和挖掘;体育文化遗产的综合整理。然后数字化武陵山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主要从濒危体育项目文化资源的数字保存与归档、数字化的进行仿真、数字恢复或虚拟恢复,通过口述历史记录和声音文字材料进行演化仿真、确立文化资源数字化展示内容和信息系统建设。

4 武陵山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策略

4.1 建立武陵山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的职能机构和体系

要积极保护文化资源,继承传统历史国家的精华,必须加大政府对文化公共服务的投入,参与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工作,可以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也可以设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和工作议程,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挖掘、抢救和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和建设文化的战略规划行业实施决策和领导,提供人员、资金和物质保证。[6]濒危体育文化资源保护要积极加强与有关职能机构和体系部门的沟通协调,鼓励和吸收社会多方力量的广泛参与。各民族也要相互团结,相互配合,通过共同努力,责任明确、运行协调的机制,建立武陵山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的职能机构和体系。

4.2 构建武陵山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的法制保护机制

立法保护是国际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普遍做法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各级体育有关职能部门可以配合有关规定和措施,保证和充分发挥体育的作用。法律法规在抢救、保护和传承濒危体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相关文化教育和体育部门应当积极参与相关的立法工作,如国家目前制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提高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保护的立法水平,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律保护机制尤为迫切。[7]

4.3 收集武陵山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项目构建信息库

组织对武陵山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进行调查统计,收集和挖掘典型村寨和各种相关资料,用国际语音字母表、录对资料、活动、舞蹈等包括组织恢复彩排,进行现场表演、同步录像和录音拍照等。组织国内专家和文化作家进行深入研究,建立“武陵山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信息库”,做好传统体育文化的调查、鉴定和登记工作,掌握中国民族民间体育文化遗产资源的现状,及时向社会公布其濒危类型、数量等信息。[8]

4.4 保护与传承要多种保护开发机制和管理机构相协调

制定武陵山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的产业管理措施,建立良好的文化管理秩序,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和振兴与各种保护和开发。发展机制和管理体制,才能真正成为全民的事业。[9]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任务艰巨要切实贯彻“保护第一、救助第一”的方针,配合各项保护和开发工作。[9][10]多种保护开发机制和管理机构协调,努力促进濒危体育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自己的文化生命线,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民族特色。

4.5 重点加强对武陵山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传承载体的保护与关注

武陵山濒危体育文化资源最重要的特征是人的存在。传承人通过语言、行为和特殊空间传播和延续,落实传承人才培养措施,营造有利于武陵山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才健康成长的机制环境,营造文化环境。[11]将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与外国文化人才的吸引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提高武陵山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艺术家的社会地位,给予他们更好的待遇和工作条件,以便更好地挖掘、组织、继承和创新濒危体育文化资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武陵山各少数民族濒危民族体育文化有广阔发展空间和社会适应性,具有凝聚力、身体素质、经济、沟通、竞争等功能,其活动灵活方便,娱乐、健身、休闲功能齐全,具有继承性。

5.1.2 武陵山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近年来已成为一种无形保护机制,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遗产已经初步确立。但是保护武陵山传统体育无形文化遗产还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健全、意识偏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传统与文化失去融合等问题,传承策略针对性不足等。

5.1.3 在武陵山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过程中,由于项目涉及民族较多,项目具有多样变化性、交叉复杂性等特点。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将武陵山传统体育文化遗产项目划分为易于保护的项目类和不易保存类文化遗产。

5.1.4 建设非遗址数据库已成为各级政府保护非遗址最有效的途径。它易于存储和管理,操作灵活,易于在互联网上发布,适用于非遗产地的长期传承和保护。

5.2 建议

5.2.1 对武陵山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要注重文化多样性,保持项目的独特性和独立性。通过具体领域战略传播和维护濒危体育项目,利用文化兴国的教育战略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

5.2.2 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保护从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建设上赋予少数民族以正式的利益主体地位。少数民族民众是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的拥有者和传承者,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可以促进加强对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主体的保护,利于濒危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5.2.3 武陵山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保护与数据库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通过田野调查研究、网络推广、娱乐和文化旅游推广相结合,濒危体育文化资源的数据库建设才可具持续性,才能保护少数民族濒危体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5.2.4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应以文化生态战略、集群战略、特定的场域战略、教育策略为基础,利用现代技术进行虚拟博物馆的建设加以保存并利用数字媒体播放进行保存。

猜你喜欢
武陵山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秦巴-武陵山区重庆段乡镇域多维贫困测度及类型划分
武陵山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诗二首
过武陵山区
少数民族的服装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