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宜兴市进修幼儿园 陈 涛
幼儿水墨画研究是我园的一个新课题,通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发现孩子们对这一绘画形式很感兴趣,因为它和幼儿的天性十分符合。
幼儿水墨和成人水墨画有很大区别,成人的水墨注重技能、技法,而幼儿的水墨则更注重情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称“指南”)中提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美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和创造美。我们用游戏教学来引导幼儿认识作画工具,探索作画材料的特性,在水与墨、水与颜料的交融中,让幼儿体验到国画色彩中的不同层次感;其次,幼儿受年龄特点影响,注意力和意志力都比较薄弱,而写意水墨画作画时间短,作画效果快,所以孩子们很喜欢;第三,由于水墨在宣纸上的晕染,孩子们在绘画后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带给他们不一样的审美感受,惊喜连连,激励他们不断进行创作。
在幼儿园水墨画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园围绕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讨。比如:如何从孩子的需要出发进行选材,把貌似遥不可及的水墨画与孩子的实际生活紧密融合,从而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采用什么样的手段与方法激发孩子的兴趣,让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怎样以幼儿为主体,更有效地发展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把水墨教学活动进行大胆尝试,多次研讨改进,从而达到最佳效果。我们开展的大班水墨连环画《小蝌蚪找妈妈》就进行了三次研讨,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成熟的教学案例。
一次水墨画课题活动后,有孩子问我:“老师,春天来了,可以用水墨画来画小蝌蚪吗?”我说:“你可以试试呀!”在感叹孩子们对水墨画的喜爱之外,这一提议让我想到了可否借鉴连环画的形式,将幼儿的作品依托于一些文学作品,这样更能激发幼儿创作的积极性。于是我想到了自己童年时看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选定素材,便尝试设计过程。《指南》中指出:艺术教学需要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活动的第一环节确定为回忆与欣赏:以故事开头逼真有趣的形象激发孩子的兴趣。第二环节是观察与比较,截取动画片中的三段,分段欣赏:遇见金鱼,寻找水墨色彩的多变;遇见乌龟,发现构图的疏密关系;遇见螃蟹,感受画面的虚实结合。通过观察欣赏,感受水墨画的独特元素。第三环节是表现与创作,商量讨论自己所画的情节,大胆表现,合作完成一组水墨连环画,体验创作的乐趣。最后是展示作品,相互欣赏评价,讲述自己的水墨故事,体验成功的快乐。
按照初步的设想与计划,我们进行了第一次试教。在试教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现象:老师带着孩子们分段欣赏,这个过程看似没有问题,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的反应是机械式、规规矩矩的;老师的提问与评价并不都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有的老师甚至围绕故事内容来评价;孩子在艺术创造与想象部分体现不够突出,整体显现得比较拘谨,所以整个课堂氛围既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指南》中提出的:环节的设计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从艺术领域的角度提问与评价;给孩子大胆表述与创造的机会。
根据这些问题,我对活动过程特别是第二环节做了大幅度调整:把三段进行整合,在整体欣赏中初步感受画面的特点并提问:“水墨画的小蝌蚪找妈妈给你什么感觉?”注重鼓励幼儿欣赏时的独特感受和表达。接着同时展示三段中最具特点的画面,问问孩子:“你最喜欢哪段情节中的哪一幅画?”根据孩子的喜好去选择,重点发现、欣赏、讲述水墨画颜色、形象和构图的特点。第三环节设计为分组讨论,商量自己所要画的故事情节,并且老师抛出问题:“小蝌蚪还会遇见谁?还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旨在让孩子们大胆想象故事后面的情节,为水墨创作做铺垫。第四环节的评价围绕两个部分开展:一是评价幼儿美术情感的表达,二是评价幼儿作品的内容。
修改后,我们进行了第二次试教,一些活动片段让我们欣喜不已:
回应是幼儿审美情趣的凸显,当欣赏完动画提问“你有什么感觉?”时,孩子们的回答精彩纷呈。有的孩子说:“小蝌蚪真可爱!”也有孩子说:“我很感动,小蝌蚪为了找妈妈一直在努力。”
当回答“小蝌蚪找妈妈还会遇见谁呢?”这个问题时,除了遇见原著中的小鸡、乌龟、大白鹅,孩子们还觉得小蝌蚪会遇见水蛇、田螺、野天鹅,甚至——水母!我追问小蝌蚪会遇见水母吗?孩子们很肯定地回答:会啊,小河里的水流入大海,小蝌蚪就遇见水母了。这就是孩子们的想象力,这些想象最后当然也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有了之前的欣赏与想象,孩子们结合自己已有的绘画技巧,大胆自由地作画,在评价时,更是信心满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也毫不吝啬地夸奖最喜欢的一幅画。我们并不局限于说作品的美,更注重作品情感的表达。例如有个孩子画了小蝌蚪遇见了水蛇,他介绍:水蛇妈妈张开大嘴巴,想吃了小蝌蚪,小蝌蚪很聪明,向四周水草茂密的地方躲藏,水蛇被水草绊住,小蝌蚪逃了出来——小蝌蚪的经历艰难曲折,这种冒险更适合现在孩子的心理。有了欣赏的铺垫、大胆的创作,评价也更为饱满。
但第二次试教并不完美的,由于孩子们的出色表现,他们对画面感受独特,创作标新立异,讲述精彩纷呈,老师的小结就显得苍白无力,很是多余。于是我们大胆果断地把教师的小结进行精简与删除,让孩子真正主宰整个活动。例如:遇见金鱼时教师回应“原来水墨画的色彩如此多变,让我们画的时候也来试一试”;遇见乌龟时教师回应“有疏有密,我们的画才更有趣”;遇见螃蟹时教师回应“虚实结合,才会带给别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经过三次研讨与三次教学,我们真正理解了幼儿的水墨学习方式与特点,发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法估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只有充分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他们才能积极地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美和创造美,并且沉浸其中,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