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化学公开课的效果

2019-11-17 10:37张向荣
关键词:听课公开课初中化学

张向荣

摘要:酸碱盐的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但是由于内容杂繁难,学生有畏难情绪。本文利用听课教师的特殊身份,在公开课课堂中巧设情境,将酸和碱的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智能统一,情智交融,从而促进他们能对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做出正确的、科学的判断。

关键词:初中化学;公开课;听课;酸和碱;化学性质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7-097-2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只有创设情境,才能让学生学习真实有用的化学。本文以“舌尖上的酸和碱”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化学“公开课”上创设情境。

一、设计思路

既然是公开课,如果事先知道听课者的背景,在传统的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还可以备听课者,让公开课课堂中开课者、听课者、学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1.备教材。在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生动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身边发生的化学变化,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观察研究自然和生活。这节复习课从“舌尖上的酸和碱”角度,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回顾和小结,使学生能在总体上把握酸和碱化学性质,对后续学习盐的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2.备学生。公开课开设的时间是3月中旬,虽然学生已经学完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但由于这部分内容多且杂,学生此时学到的化学反应知识支离破碎,对于酸和碱的相互转化仍一头雾水,需要通过及时的复习进行巩固,这样的巩固,起点要低,让学生能入门,逻辑性要强,便于学生将零碎知识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形成网络,便于学生在学习盐的化学性质时,能顺利将盐的性质纳入酸碱化学性质的网络中。

3.备听课教师。本次学习活动是由笔者家乡的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笔者开设的这节公开课,听课教师中包括了几位大学同学。为了创设教学情境,笔者选择了与家乡教师聚餐的菜肴作为这节课的切入点,从而将听课老师从“局外人”的身份拉到公开课的课堂中。

二、学习目标

1.掌握酸碱的化学性质,形成酸碱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图。

2.进行实验探究,熟练掌握物质鉴别的一般方法。

3.学会应用多种感官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

4.认识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并能对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做出正确的、科学的判断。

三、教学流程

1.亲情导入,引入主题

【教师】 介绍听课教师的背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教师图片展示前一天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聚餐的场景,突出与本节课相关的菜肴。

【学生】 全体学生鼓掌欢迎。

【设计意图】 通过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将听课教师自然引入到化学课堂中,通过真实图片展示场景,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我们的教材,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教育学生珍惜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激发学生內在学习的欲望。

2.情景创设,构建网络

【教师】 凉拌紫甘蓝,引出指示剂遇酸碱变颜色;苏州位于太湖之滨,盛产鱼虾,苏州菜的特点“甜”,特色菜“糖醋鱼”,在铁锅中烧鱼,铁元素进入菜肴中,有益于身体健康,引出酸能够与铁等活泼金属反应;铁锅未及时清洗而生锈,用食醋除铁锈,引出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反应;清淡饮食“皮蛋豆腐”,从松花蛋制作原料引出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盐反应;从除去松花蛋涩味引出酸能与碱反应;主食“生煎包的制作”,饮料“用小苏打和柠檬酸自制苏打水”再次巩固了盐能与酸反应。

【学生】 通过观察、品尝、思考、写化学方程式、总结反应规律等方法参与课堂。学生品尝了6次食物的味道,分别是:紫甘蓝汁原味;紫甘蓝汁中加了柠檬后的酸味;加了纯碱溶液后的碱味;加醋前皮蛋的涩味;加醋后皮蛋鲜味;喝苏打水时舌尖淡淡的气泡感。在看似轻松的吃喝过程中,学生归纳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形成酸碱化学性质的“五指山”。

【设计意图】 通过餐桌文化,用宴席上菜的次序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巧妙穿插其中,在菜式的选择上,注重使菜肴具有苏州特色,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皆化学”不是一句空洞的化学学科宣传语。内容设计紧密贴合课题“舌尖上的酸和碱”,通过学生亲口品尝酸和碱,增加对酸和碱的感知,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碳酸盐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等事实,领悟到酸碱盐的知识就在身边的点点滴滴中,化学课是美的,美不仅表现在化学实验美,还表现在化学探究美,化学情境美。一节舌尖上的酸碱盐复习课,就好似在演绎一部具有浓厚化学色彩的苏帮菜宣传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生活中常见的食品与所学的酸碱盐知识联系在一起,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3.证据推理,科学探究

【教师】 民间流传着食物相克的说法,例如皮蛋与豆腐的搭配营养丰富,清新爽口,但菠菜与豆腐虽然是翡翠白玉的搭配,但是不能在一起共食,为什么?查找资料后发现,菠菜中含有丰富的草酸,有一些豆腐是在豆浆中添加盐卤或石膏制成的,菠菜中的草酸和盐卤中的含钙化合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在菠菜汁中加入浓氯化钙溶液,观察在溶液中产生了白色沉淀。

【设计意图】 通过“是真的吗”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科学理性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一些传言,评估一些由大众媒体提出的需要一定程度的科学理解的议题,养成不迷信权威,勇于质疑的品质,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体会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这样的对生活实际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巩固了在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水的生成。

【教师】 做菜时手忙脚乱中,将厨房中氯化钠与碳酸钠混淆了,如何在厨房中鉴别?

【学生】 观察氯化钠和碳酸钠的外观,氯化钠呈晶体状,碳酸钠粉末呈粉末状;还可以通过品尝味道,咸味是食盐,涩味是碳酸钠;通过自制指示剂——紫甘蓝,食醋进行鉴别。

【设计意图】 对于品尝以及加醋的方法鉴别氯化钠和碳酸钠,学生是熟悉的。通过本节复习课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在家庭里可以自制酸碱指示剂来鉴别不同酸碱性溶液,这是本节课学以致用的收获,此外,通过仔细的观察,学生惊喜地发现了氯化钠和碳酸钠固体在外形上的细微差别,这个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真实有用的化学。

4.游戏互动,升华认知

【师生共同活动】 左手掌心写酸,五个手指分别写酸的五条通性;右手掌心写碱,其中四个手指写碱的四条通性。同学互相帮忙,授课教师请听课教师帮忙写。

【设计意图】 在游戏的同时,让学生巩固对酸和碱化学性质的认识,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忙,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听课教师和授课教师也参与其中,形成公开课中,由授课教师、学生、听课教师共同营造出和谐课堂,形成良好合作关系。隐喻——“掌”握酸碱盐,中考任我行。

四、教后反思

1.听課教师是课堂的动态因素。一节公开课的效果如何,要受到师生状态、教师水平、学生基础、课堂组织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节课由于听课教师背景的特殊性,在组织教学时,充分利用好听课教师这一课堂的动态因素,建立“教师教得起劲、学生学得扎实,听者融入其间”三赢的和谐课堂。

2.对情境的理解决定了学生观察理解的深度。学生判断皮蛋的味道时说“尝到了很奇怪的味道”,加了醋后,说“味道没那么奇怪了”,这种通俗但不科学的描述,说明学生不了解碱性物质具有“涩味”的特点。在对于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检验中,有学生独辟蹊径,提出氯化钠和碳酸钠在外形上的区别,说明学生对该生活情境是理解的。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已知,让学生对于教师建立的情境呈现有更多的感知,才能主动建构知识网络,更好地解决问题,培养科学品质。

[参考文献]

[1]唐琴.课堂,离绿色有多远?[J].中学课程辅导,2019(03).

[2]符爱琴.初中化学主题式教学:学习方式的变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听课公开课初中化学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浅析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
根据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进行有效评课
如何提高学生高中语文课堂听课的能力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移动版教学督导听课评价系统建设初探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