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菊林
摘要:学校创造是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家校社共育体系的最重要一环。学校创造在做好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建立社会支持等领域的作用无可替代,在家校社共育体系中居于中枢地位、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本文以指向“更高水平人才培养”的贤文化成长学生品格提升工程为例,从价值取向、行动路径、意义启示等角度对家校社共育中的学校创造作探索思考。
关键词:家校社共育;学校参与;贤文化成长;学生品格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7-013-2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学校创造是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家校社共育体系中的最重要一环。本文以贤文化成长品格提升工程为例,对家校社共育中的学校创造作探索思考。
一、贤文化成长品格提升工程的价值取向
贤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先贤、当代乡贤、未来新贤等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的作用十分显著,是家校社中学校创造的融合点、生长点和创新点。
(一)贯彻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的需要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贤文化成长品格提升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得到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共同创造。
(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为此,学校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三)改进育人方式的需要
《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启动实施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的通知》中指出,全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品格锤炼与核心素养的全面养成为目标,以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基础教育生态为取向,在聚焦现实、问题导向、价值引领的基础上,着力于学生思想品德、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的系统培育;着力于学生志存高远、勤学上进、健康生活的自主发展;着力于学生责任担当、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整体提升。
(四)增进家校社协同共育的需要
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此,学校既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又要努力构建社会共育机制。
二、贤文化成长品格提升工程的行动路径
贤文化成长工程是构建有影响力的共育平台的尝试与创新,是形成“校园+社区+社会”、“校园+家庭+社会”和“教师+家长+学生”共育范式。要实施贤文化成长工程,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方案设计
贤文化成长品格工程的方案设计应以学校创造为主导,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以贤文化成长为载体,以家校社共育为整体,来设计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方案的设计应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培养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進学生全面发展。方案的设计深入挖掘乡贤、校贤、师贤、生贤、家贤等贤文化精神内涵,弘扬乡贤、校贤、师贤、生贤、家贤等贤文化时代价值,积极培育和创新发展新时代贤文化,着力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校风、淳美师风、优秀学风与和谐家风,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学生发展提供多一种“可能”、多一项“选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规划项目活动
贤文化成长品格工程的规划项目活动应挖掘学科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主题教育中的贤文化成长元素,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提炼校贤、家贤、乡贤精神;在学业指导、生活指导、生涯指导中拓展生贤文化成长路径,构建“举贤、颂贤、育贤、诵贤、写贤、话贤、唱贤、画贤”的品格提升活动体系,形成家校社共建共育共享的校贤、师贤、生贤、家贤文化。
(三)整合教育资源
1.挖掘传承历代先贤精神。学校要因地制宜地对当地历史文化名人、乡贤名士的生平事迹及资料进行有组织、有规划的发掘和整理研究,开展纪念乡贤活动和学术交流,传承历代先贤的精神内核。重视名人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注重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物保护单位作用,努力增强人民群众对乡土文化的自信,为培育和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奠定良好基础。
2.树立培育当代新贤典型。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优秀学生、优秀家长、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和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大力发现和选树“新贤”,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校园内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扎根。
3.举办文化活动。学校要积极创作反映贤文化的文艺作品,鼓励编排小戏小品小曲小故事,结合乡贤诞辰或纪念日、重要传统节日、民间重要节庆,组织多种形式的贤文化主题文艺演出、文化活动,生动活泼地传播贤文化;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和手机客户端等方式,拓展贤文化传播平台。开展贤公益广告宣传,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4.深化理论研究。学校要加强贤文化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组织社科专家学者开展座谈研讨,厘清贤文化发展脉络,不发掘贤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组织编写贤文化人物传记、学术专著和通俗读物,弘扬传播贤文化。
(四)建构支持体系
1.贤文化进校园。学校应设置“文化长廊”、“先贤榜”、“新贤墙”等展陈载体,展示先贤、新贤的先进事迹和成长路径,注重将贤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建设和特色品牌培育,在公共建设、文化景观中以碑刻、雕塑、楹联等各种形式体现贤文化主题,为校园文化成长留下文明基因、宝贵精神财富。组织好“贤文化讲堂”,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讲好具有地域特色的乡贤、校贤、师贤、生贤、家贤故事,彰显贤文化精神。
2.贤文化进课程。学校应将乡贤文化与学校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深入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培育文明校风;编写贤文化、贤故事校本教材,发挥城乡档案馆、展览馆、名人馆、乡贤纪念馆以及乡贤主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第二课堂”作用,面向青少年開展主题教育活动,激发爱国爱乡爱校爱家情感,促进贤文化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3.贤文化进家庭。学校应将贤文化与好家庭、好家风建设相结合,在好家风建设活动中广泛开展“举贤、颂贤、学贤”活动,挖掘、整理、编写弘扬传统美德、体现时代要求、贴近生活实际的家规、家训,引导人们继承传统美德,树立家国情怀。
4.贤文化进社区。学校应将贤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打造“橙香暖家”服务品牌,组建“橙香暖家:法润成长、爱润成长、学润成长、暖润成长、护润成长、慧润成长、心润成长、旅润成长、贤润成长、E润成长”等10个教育志愿服务项目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小队,发挥“品牌效应”,提升影响力。
三、家校社共育中学校参与的启示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只有做到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才能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品格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决定了这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模式,因此,家校社共育应着力于学生责任担当、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整体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脱离“分散”样式
家校社共育中的学校创造应脱离“分散”样式,从“分散”走向“整体”,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结合”的“大教育”的视域内建构、生成、完善孩子健康成长、学生主动发展的情景性、体验式、参与型的课程或活动。
(二)突破“围墙”思维
家校社共育中的学校创造应突破“围墙”思维,从“封闭”走向“开放”,创新育人方式,转变教师角色,发挥指导职能,探索构建学生发展指导的学校支持系统、家庭支持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
(三)凸显“融合”作用
家校社共育中的学校创造应凸显“融合”作用,从“单一”走向“多元”,创设、创造、创生“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样态。
(四)拓展“共育”平台
家校社共育中的学校创造拓展“共育”平台,从“个育”走向“和育”,为孩子成长、学生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实现家校社共建共育共享、亲师子互助互学互进的互养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