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岚清,郭吉涛,张边秀
本文基于2006~2017年A股企业数据,运用广义倾向得分匹配分析法检验了董事会独立性程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产权性质企业间的差异。研究发现,在董事会独立性程度较低时,二者呈正向关系,且国有企业敏感程度大于非国有企业;进一步研究发现,独立性程度较高时,国有企业创新绩效平缓上升,而非国有企业呈下降趋势,且敏感程度大于国有企业。此外,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创新绩效普遍高于非国有企业,验证了产权性质与效率问题中的“促进说”。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对我国完善企业公司治理,发展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外部环境下,源自内部的公司治理制度的缺陷成为阻碍技术创新发展的关键。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在股东和经理人之间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可以通过多方面影响公司治理机制进而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已成为学者们长期关注并广泛探讨的焦点。
从理论分析看,董事会独立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
首先,董事会独立性可以提高企业创新战略决策质量。为了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我国证监会于2001年8月16日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要求上市公司聘任适当人员担任独立董事,至少包括一名会计专业人士(具有高级职称或注册会计师资格)。独立董事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技术水平能够扩大董事会层面的经济视野,与企业外部环境相结合能发现收益前景良好的投资研发项目,并能依据独特视角在董事会创新决策过程中导入独立判断,从而在战略决策上对创新起到促进作用。
其次,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根据资源支持理论,独立董事拥有较内部董事更丰富的外部关系网络,能够很大程度上处理企业面临的种种不确定性(Zahra&John,1991),提高企业长期发展能力,促使企业更多地将资源配置到创新活动中去。此外,具有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能够提升企业与资本市场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共赢关系,在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同时提供更多相关事务的关键外部联络渠道,如确保企业和供应商、购货商等相关机构交易的完成,减少交易成本等。
最后,能够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由于知识共享、沟通交流对于职业技能提升的促进作用,致使团队合作日渐成为知识型员工必不可少的生存和成长载体。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多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其他公司退休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其所提供的知识技能涉及财务、法律、公共关系等多领域。同内部董事管理行为的交互会丰富企业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力,有利于企业发现更多技术创新可能性。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企业董事会独立性的提高将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
我国上市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模式可能会对董事会治理水平产生影响,进而在技术创新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国内学者依据不同的样本数据与试验方法得出了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形成了“抑制说”和“有效说”两种理论。
“抑制说”认为,中央或地方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大股东,对管理人员任免具有高度的影响力,易使董事会成员任免行政化,董事会制度形式化,独立董事影响无效化,限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效率(高明华等,2014)。此外,国企发展普遍依靠行政保护、资源垄断等优势,高管出于政治目的更热衷于依托稳健途径提升企业绩效,在提升公共责任意识过程中抑制了创新意识(池仁勇等,2004)。因而企业不再寻求更加有突破性的研究,对技术研发、创新等高风险投入敬而远之,难以在创新中获得有效的回报,董事会在进行创新决策时也面临着来自官僚主义的重重阻力(董晓庆等,2014)。
“促进说”则从“资源依赖”角度阐述了国有企业的创新优越性。由于创新具有外部不确定性,往往需要大量且长期的投入,这就使得众多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面前望而却步。而国有企业依托政治优势、资源和组织网络的掌控,有助于降低创新的不确定风险(Pfeffer&Salancik,2003)。Bah&Dumontier(2001)的研究也证明同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长期投资,可以保证创新活动的持续资金投入。
本文认为,国有企业的创新优势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立足于制度视角,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治理结构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会影响到企业决策的实施。其次,从企业责任来看,国有企业肩负着为国家与社会创新的任务,而且国有企业高管还面临着来自国资委的绩效考核。这些因素导致国有企业必须对研发投入和创新绩效予以较高关注。而非国有企业则面临着创新风险、资本、技术等种种约束,其研发积极性并不高。最后,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同“促进说”观点,企业需要依赖外部资源来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优于非国有企业。
对于管理层而言,国有企业既然需要政府的扶持以获取创新资源,就必然要在决策过程中考虑政府的要求,企业经营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政府的干预。管理层甚至可能通过以牺牲决策自主性来换取政府的资源支持(罗明新等,2013),在这种高度依赖政府的情况下,显然独立董事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治理效应。因此,可以认为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更多依靠来自政府的资源配置优势,并非董事会独立性带来的治理优势。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3: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董事会独立性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更小。
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GPS)是对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的补充和发展,以PSM为主的处理效应研究主要是基于“反设事实”分析框架对二元变量进行处理,局限性较大。以本文中的董事会独立性为例,则必须考虑程度差异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而GPS法突破了原有的匹配方法,将处理变量由仅限于二元变量扩展到了多元甚至连续变量,能够研究董事会独立性的不同处理强度对创新绩效潜在结果差异,弥补了PSM法的不足。下面给出本文GPS方法的基本理论:
对于一组随机样本Yi(i=1,2…N),处理变量D的不同取值存在对应的结果变量Yi(d)。GPS方法允许D∈[d1,d2],更加关注处理变量强度变化所带来的效应。本文中连续型处理变量D为董事会的独立性程度,即董事会成员中独立董事所占比重,在D=[0,1]中取值。结果变量Y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多采用研发投入、专利数量、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本文在综合考虑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数据的可得性,采用更稳健的允许资本化的研发投入衡量技术创新绩效。采用财务报表“无形资产”科目中允许资本化的研发费用来表示,该值越高表示企业越注重技术创新。
在条件独立性假设由二元扩展为连续性处理变量时:
在本文中即为当企业董事会独立性程度为d时对应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这一条件下意味着当控制了多元协变量X的差异后,企业董事会独立程度与技术创新绩效是相互独立的,此时能有效控制处理变量D强度变化带来的自选择性和内生性问题。X又被称为匹配变量,在本文中为共同影响D(董事会独立程度)和Y(技术创新绩效)的变量。
此时令处理变量的条件概率密度函数为
则广义倾向得分匹配(GPS)即为
表示在满足平衡条件时,即在控制匹配变量X的情况下,处理变量D取值d∈D时发生的概率。即D发生的概率与匹配变量相独立:
此时可得到:
表明控制广义倾向得分值(GPS)一致时,即可保证任意处理变量取值d和结果变量Y(d)相互独立。因此,GPS可以有效消除由协变量X差异所带来的选择性偏误。
在上述基础上,本文依据Hirano和Imbens(2010)的方法,分三步估计不同的董事会独立性程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第一步,利用(2)式在给定匹配变量X的前提下,估计处理变量D的条件概率密度分布。由于本文考虑的处理变量为董事会独立性程度(以独立董事比例衡量),该变量的分布是有偏的(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独立董事),存在较多独立董事比例为1/3的观测个体,不适用于正态分布的假定。故本文使用Logistic模型估计董事会独立程度的条件分布。假定对于所有的观测样本i,给定的协变量Xi时,样本Di的条件期望为:
其中,对于任意的Xiβ∈R,都有0≤F(Xiβ)≤1,保证Di在[0,1]内取值。假设函数F(*)为Logistic累积分布函数,表示如下
由于上式并非线性方程,所以接下来在广义线性模型框架下最大化伯努利对数似然方程,修正变量有偏性对函数估计的影响。公式如下:
由估计结果 βˆ即可计算GPS值:
第二步,利用处理变量X和广义倾向得分变量Rˆ构建对于结果变量Y的条件期望模型,本文采用汤学良等(2016)的处理方法,用三阶多项式逼近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条件期望,并用OLS法进行估计:
第三步,将(10)式得到的系数代入下式,计算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在每一董事会独立程度水平d上的反应函数:
其中N为样本中的企业数量,设定步长为0.01,即d=0、001,0.02…0.99,1,共划分为101个子区间,在每个子区间内估计董事会独立程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因果效应。最后得到整个区间内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 Eˆ[Y(d)]。
由上可知,在运用GPS分析法估计企业董事会独立性对技术创新影响时,首先要满足条件独立性假设,而条件独立性又与选定的匹配变量X相关。匹配向量组X包含的变量要既与企业董事会独立性相关,又与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的变量。故本文选取以下变量作为匹配变量:企业规模(size)及其平方项(size2),采用企业年末资产总额的对数核算;资产负债率(alr);可持续增长率(sgr);总资产净利润率(roa);实际控制人拥有上市公司控制比例(concon)和两权分离程度(sper)。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以2006~2017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去除了一些指标异常的样本数据:剔除主要数据缺失的样本;剔除资产负债率大于1与营业收入增长率大于150%的样本;剔除被ST的样本公司;剔除采掘业、金融保险业、教育业等样本数据。同时,为了避免极端值的影响,进一步对相关数据在上下1%水平上进行了缩尾处理。考虑到企业创新投入的滞后效应,在分析中将所有匹配变量滞后一期处理。最后共获得17264个观察值。相关变量计算方式和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变量计算方式与描述性统计
GPS分析法的第一步是利用Logistic模型估计董事会独立性程度的概率密度,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可知所有匹配变量的估计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匹配样本的选择是合理的。首先,企业规模(size)对董事会独立性程度的影响呈现“U型”关系。在经去除异常数据后的样本中,企业规模的取值范围为[18.66,25.39],由计算可知处于最小值的企业规模为20.47,说明企业规模对董事会独立性程度的影响主要位于“U型”上升阶段,即影响为正。事实上,一个更大规模的企业出于避免融资约束、法律风险、财务风险等目的,更有可能聘请专业性强的独立董事(何威风和刘巍,2017)。因此,在企业规模低于临界值时(此处为20.47)董事会更倾向于弱化独立董事监督作用,仅进行必要咨询。而一旦突破临界值,独立董事的重要性便日益凸显,成为企业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负债率(alr)能促进董事会独立性的提高,表明企业需要依靠独立董事的专业性知识弱化高财务杠杆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可持续增长率(sgr)和企业绩效(roa)系数为正,表明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独立董事的积极参与。股权集中度(concon)系数为正,表明独立董事在控制权更为集中的企业中发挥制衡作用,减少企业个别董事的“冒进”思想风险(董保宝和葛宝山,2014)。两权分离度(sper)系数为负,表明经营权的提高会弱化独立董事的咨询监督作用,二者呈现替代关系。
表2 董事会独立性程度的决定因素——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
在Logistic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基于式(9)计算出企业董事会独立性达到某一程度的概率,再依据独立性程度及其GPS值由式(10)估计企业创新绩效的条件期望,最后由式(11)得到企业的创新绩效在每一强度下的反应函数。
具体到本文中,图1列出了2006~2017年企业董事会独立性程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剂量效应”函数。从图中可以看出,董事会独立性与企业的创新绩效存在着先增后减的关系,即当董事会独立性程度低于拐点值时,随着独立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是在不断提升的,但是速度较慢;当董事会独立性高于拐点值时,创新绩效会随着独立性的增大而减小,且下降较快。这说明董事会独立性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企业的创新绩效,存在着使得企业创新绩效达到最高的董事会独立性拐点,即“最优独立性拐点”,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并非董事会独立性程度越高,企业的创新绩效越高。
图1 董事会独立性程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因果效应估计
企业的创新绩效随着董事会独立性程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说明当独立性程度较低时,企业创新绩效的确会受到董事会独立性影响,呈现正相关关系,部分验证了假设1。但是根据所得的“剂量效应”函数,当独立性程度大于拐点值时,董事会独立性的提高反而会抑制企业的创新绩效发展。本文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尽管独立董事能够给企业提供相应的指引,但过多的独立董事难免使企业发展方向得不到统一,形成“九龙治水”的局面,难以构成发展合力;第二,当独立董事数量过多时,更多是为了向外界释放相关讯号,并非真正发挥其实际作用。该种情形在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中更加明显,即控制人利用独立董事的数量、声誉向资本市场传递出企业良好的信息,而在决策咨询参与方面产生了独立董事的“作用失灵”抑或是“花瓶效应”。
为进一步验证结论,本文针对企业的产权性质,将样本分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样本计算的董事会独立性程度的剂量反应函数如图2所示。
图2 董事会独立性程度的剂量效应函数:产权性质
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董事会独立性的效应函数在前期均呈现上升趋势,在区间[0.087,0.476]内,国有企业函数图像变化幅度与创新绩效均大于非国有企业。假设2得到验证。在区间[0.476,0.724]内,国有企业创新绩效仍呈现上升趋势,但趋于平缓。而非国有企业函数图像则经历短暂上升后于值0.463处开始下降,且变化幅度大于国有企业。假设3得到部分验证,即在董事会独立性程度较低时,对国有企业影响大于非国有企业;而在程度较高时,对国有企业影响力度则低于非国有企业,而且国有企业创新绩效总体水平高于非国有企业,同李政等(2014)的研究结论相同,证明了国有企业并不缺乏创新能力。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首先,企业领导人固有的企业家精神和利益驱动力对企业技术变革和开拓进取有着强烈的推动作用,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使得企业从产品、工艺、制度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创新。而董事会独立性则充当了企业利益驱动力的助推剂,故而在前期与创新绩效呈现正向关系;其次,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其以国家目标为宗旨,并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当前对国企各项考核中正逐步将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指标内容,国企领导者所面临的考核压力与企业家精神相结合,形成企业家创新意志。这成为国有企业创新绩效优于非国有企业的重要原因,而独立董事在其中仅起到链接剂的作用;最后,国有企业同非国有企业面临来自企业外部的创新动力不同,如在技术、市场和政府推动因素方面,国企已形成科技创新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市场失灵与投资不足的风险规避机制和产学研联动的创新资源规模协同机制,有着非国有企业难以企及的抗风险能力。因此,我们认为董事会独立性的提高除了伴随着“九龙治水”和“花瓶效应”外,还具有一定的风险规避效应,导致在国有企业中,创新绩效随着董事会独立性程度的提高而趋向于平滑上升,而非国有企业则出于风险规避因素减少了创新投入,且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国有企业,验证了先前假设。
本文以独立董事为中心,通过运用GPS法分析2006~2017年A股数据,检验了董事会独立程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董事会独立性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有着先增后减的影响,说明董事会独立性的提高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而且存在着所谓的“最优独立性拐点”。对不同产权进行划分后发现,国有企业的创新绩效普遍优于非国有企业。在影响力度方面,董事会独立性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不同,对国有企业而言,创新绩效与独立性呈正向关系;对非国有企业而言,呈现先增后减趋势。此外,当独立性程度较低时,国有企业变化程度大于非国有企业;当独立性程度较高时,非国有企业变化程度大于国有企业。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相关建议:
首先,适当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在总样本中,本文得到的最优独立性拐点为0.472,而在子样本中得到国企与非国企的拐点值分别为0.476与0.463。尽管我国规定独立董事人数不得少于三分之一,但在样本企业中仍有一部分比例不足30%,而且独立董事占比集中在40%左右,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加大技术型、专业型独立董事的比例,发挥其智库效应和创新驱动效应,形成促进企业创新的良性循环。
其次,独立董事作为企业中的重要治理力量,不仅能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专业指导与咨询监督作用,而且能够增强企业团队中不同专业董事之间的沟通与知识互动。因此,应当通过制度设计充分提高独立董事的话语权,明确各董事的责任划分,避免出现职责缺失的“花瓶效应”。
最后,注重研发投入的平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对某产业进行研发投入时,应该有效整合资源、优化利用水平,提高创新绩效,避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附加值”研发投入,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