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的旅游体验:基于扎根理论的骑行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研究

2019-10-30 08:19周鸿儒毛金凤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范畴旅游者目的地

周鸿儒,毛金凤

(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旅游体验作为旅游世界的内核,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承认并做出了大量的相关研究。随着国内社会及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所喜爱旅游的形式也从初期的“走马观花”式进而转变为深度体验式。若以流动性的眼光来看旅游活动,旅游则是从一种“凝视的角度”,进而转变为“扫视的姿态”。当骑行旅游者不以某个具体的地点作为目的地,而以流动性的旅游体验作为“目的地”时,流动性的旅游体验模型则能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更好的适用性。视觉感官虽然对于旅游体验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究其根本也只是获取旅游体验的一种方式。骑行旅游活动,带动了身体其他感官的相互协调,并且解放了平时在生活中并没有被激活的一些感官。骑行旅游,通过骑行者自身的身体感受,自主性地带来掌控自由的体验。

骑行运动在北美及欧洲已经非常流行。在公路自行车领域,“环法”“环意大利”“环西班牙”被誉为世界三大公路自行车赛事,同时也是国际自联(Union cycliste Internationale,UCI)的世界一级赛事。骑行运动普适性强、年龄跨度大、不受性别限制等优势,使其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伴随着骑行运动在我国的普及,近年来我国的“骑行人口”也在飞速发展,同时也为运动自行车及其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同时,亦推动了旅游+体育的发展。

与传统的自驾游相比,骑行旅游具有以下几大不同于前者的特征:第一,环境友好。骑行旅游活动在不会带来大气污染的同时,也兼顾到了旅游者的自主流动性与持续流动性。第二,减缓了旅游流动过程的速率。相关结果表示,减缓旅游过程流动的速率在减少旅行距离和旅行强度之间没有可察觉的联系;相反,减小旅游过程的流动速率,能获得更加细致的旅游全景式体验感受。第三,可以获得更为原真性的旅游愉悦感。旅游愉悦的获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和社会过程,骑行活动所带来的身体切身感受是旅游体验组成的一部分,是驾车所不可取代的。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由两位美国学者巴尼·格拉泽(Barney Glaser)和安塞尔姆·施特劳斯(AnselmStrauss)于1967年首次提出。其目的在于克服理论与资料间的隔阂,进而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和创新理论。由于扎根理论扎根原始资料的特征,特别适合于新领域的探索性研究,同时运用质性研究软件Nvivo11作为研究软件。

半结构式访谈法。在研究的过程中,深入到骑行者的圈子中,针对骑行者的骑行目的地选择的条件因素作为访谈的重点,获得一手的原始资料。

(二)数据来源

深入骑友圈中,共访谈骑行者30人,在访谈过程中进行了录音与记录,后期对录音进行了文字转录。在调查样本中,从“骑龄”来看,0-5年的占30%,6-10年的约占54%,10年以上的约占16%;从文化程度来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约占70%,其中硕士6人,博士1人;从职业特点来看,固定职业者约占80%,其中学生占20%;从性别分布来看,男性约占77%,女性约占23%。

二、扎根理论分析

(一)开放式编码

首先对原始资料进行逐字分析与逐行分析(line by line coding)。在严格贴近原始材料的前提下,在编码中尽量使用原始代码。经过3次提取与校正,最终获取196个基本概念。根据语言逻辑关系原则,将相关概念聚集在一起,之后对所提取的概念类属进行范畴化。共形成19个范畴,即附表1所示。

(二)主轴式编码

主轴式编码的目的在于在范畴与范畴之间建立联系。通过此过程,合并相似范畴,精炼主要范畴。将上述19个范畴带回原始资料中,进行比较与持续性的分析,以完成概念的最终聚类与命名。最终通过分析,将19个范畴进一步精炼为5个主范畴,即快感体验、时间限制、社交体验、挑战体验、硬件保障(见附表2)。

(三)选择式编码

1.发展故事线

根据主范畴的含义绘制出主范畴关系结构图,即图1。以此为基础,发展出能够串联旅游现象整体的故事线。骑行者在骑行旅游及旅游目的地选择的过程中,会经历三种旅游体验过程,即挑战体验、社交体验及快感体验,三者互为并列关系并互有联系。而若想完成此三类旅游体验,则需要两个基础条件:一是自身的限制条件,即时间限制条件;二是外界的限制,即目的地的硬件保障条件。

具体而言,对于骑行旅游者来说,闲暇时间的限制及硬件保障是完成整个骑行旅游体验的根本基础。在骑行目的地的选择上,路况好坏、目的地补给条件、目的地地区安全,都是必须要考虑的要素。总体来说,目的地的可访问性越强,其成为骑行旅游者骑行目的地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可访问性与旅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事实被证明是正确的;在旅游体验方面,以流动性的视角看整个事件,快感体验、社交体验及挑战体验三者组成了骑行旅游体验的全过程。多种快感体验并存的方式,构成了骑行快感体验。快感体验包括视觉快感体验、具身性的身体快感体验、身体外延性设备快感体验,其本质都是带有流动性质的。通过“在路上”的流动性骑行活动,旅游者个体开始自由地沉浸于社会关系的构建之中,以获取身心一体的畅爽感受。社交体验主要是个人骑行社会关系的构建,骑行究其根本,属于一项体育运动。骑行者对于高难度的骑行路线选择,很大程度上是想要进行挑战性体验,提升其技术,磨砺其精神意志。而对于一般“休闲骑”的骑行旅游者来说,挑战性体验则是其不愿意做的。更多地关注骑行旅行者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和情绪元素,可以更好地理解挑战体验对骑行旅游者的影响。

2.发现核心范畴

根据以上故事线描述的流动性的旅游故事,将骑行者目的地的选择研究化为“外部条件支持下的具身性精神及身体体验”作为核心范畴。三种基本体验及两项根本基础皆是由其衍生而来的。在“外部条件的支持下”三种不同种类的“具身性精神及身体体验”最终促成了骑行者对于旅游目的地最终的选择。该核心范畴能起到统领主范畴的作用。

图1 主范畴关系结构图

三、骑行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时间限制

骑行旅游者的闲暇时间长短是其目的地选择的决定因素之一。骑行旅游作为一种慢速的全景式旅游方式,比团队游、自驾游等传统旅游方式行进速度要慢很多。

(二)硬件保障

有吸引力、竞争力的硬件保障条件,会加深骑行旅游者的地方依恋性,提升游客体验的满意度。同时高水平的硬件保障条件也会提升目的地的口碑,带动附加消费等积极作用。去的路上风景好一些,最好别总有大卡车,在目的地附近绝对不能有工厂,骑那地方(工厂附近)去属于慢性自杀。目的地最好有好吃的,当然卖水的地方是必不可少的,骑过去是很口渴的。

(三)快感体验

分为精神上的快感体验与身体上的快感体验。精神方面,摄影一直是完成圆满旅游体验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骑行旅游者也不列外。在具身性的骑行旅游体验中,使用相机或手机拍摄沿途的风景及人文景观,是骑行旅游者旅游进程中放松身心的重要活动。用时间凝固的方式,与景观互动。用车轮丈量世界,用相机记录生活,骑车当然要去风景好的地方了……(A18,男,骑龄6年);身体方面,通过身体的外延设备,来体验骑行的快感。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自行车零件越来越精巧化、科技化、轻量化。并且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提升,ZIPP、Shimano、Sram等高端自行车零件品牌逐渐进入中国市场并被大众所接受。高端的零件的确也会带来更好的骑行体验,进而生成更好的旅游体验。

(四)社交体验

骑行旅游者的骑行旅游活动及其目的地的选择过程,也是一个社交的体验活动。与其他的社交形式相比,骑行旅游更为健康,更具有活力,流动性也更大。忙活了一周,周末和同学同事来个小短途。自己骑没意思,必须得拽上俩再一起动弹(B02,女,骑龄9年)。

(五)挑战体验

参与竞争和体育活动,其次是体验刺激和感受刺激,也可以作为骑行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访问的理由。“旅游+体育”,也是近年来较热的话题之一。在国家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每年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不同级别的骑行比赛及活动。例如最负盛名的“黄山国际山地车赛”,借助办赛,进而把黄山的名片推向世界;在大学层面,北京大学每年都会承办“全国高校山地车交流赛”,为大学生骑友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社会层面,美骑网每年也都会在全国各地举办“美骑100挑战赛”,其他有名的赛事例如长春净月潭国际山地车邀请赛、西安城墙赛等等。对于想拥有挑战体验的骑行旅游者来说,会选择路程较长、难度较大的路段;反之,拒绝挑战体验的骑行旅游者,会选择难度较小的路段。

四、结论与讨论

第一,骑行旅游创造真实的个人经历和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骑行的活动给个体带来了一种归属感或更广泛的社会群体的归属感,同时也说明了人们对体育旅游有着持续的需求。骑行旅游者通过“骑行”这一形式,获得更广泛的社交体验。在其目的地的选择过程中,同伴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第二,风景和布景是重要的旅游激励因素,尤其是对骑行旅游活动而言。对体育赛事组织者和骑行旅游目的地管理者来说,了解体育运动和骑行者的旅行动机及其旅游体验对于创建可持续和成功的体育旅游活动和目的地是至关重要的。

附表1 基本概念示例

附表2 主轴式编码一览表

猜你喜欢
范畴旅游者目的地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恋爱中的城市
迷宫弯弯绕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动物可笑堂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等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