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林娜
摘 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校企合作在我国开始出现,之后,为了徐进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学徒制应运而生。随着教育的发展,学分制在我国逐渐兴起,学分制的实施,有助于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更好的额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 现代学徒制 学分制
一、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即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双方合作。在我国,校企合作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的企业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将学校设立在企业内部。企业是校企合作的主体,厂中校的存在意义是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受教育者在工作的间隙或者说在工作之外的时间,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知识及技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的发展,原始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对相应人才的需求,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学校慢慢从企业中分离出来,主体也由企业转换成学校。随着主体的转变,校企合作的存在意义也发生了转变。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主要由学校设定人才培养方案,校方对学生教育的开展与企业对员工能力的期许存在差距,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设定中的能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弱发言权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足够高。[1]
二、现代学徒制
面对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为了使校企合作得到进一步的完善,2014年现代学徒制的概念开始提出。现代学徒制的一大特色就是改变了传统校企合作的单一主体模式,实现了双主体模式——校企双主体。在现代学徒制中,学校、企业均作为主体,处于平等地位,共同协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院校教师主要传授知识,企业师傅主要培养技能,双方配合融合,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满足企业要求的高素质全方位发展的合格人才。
现代学徒制的提出,使受教育者的身份不再仅仅是学生 ,受教育者入校学习的同时,也具有了第二个身份——企业员工。因此,企业参与育人的同时,也是为自己储备人才的过程,从而提高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对学生而言,相当于入校即就业,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有企业的师傅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只要毕业时达到企业岗位要求,就能够顺利就业,在有了就业保障的同时,也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2]
三、学分制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值来衡量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实施学分制的院校或专业,会规定学生在校期间所修学分的对应值,学生修够学分即可毕业,不再有传统学年制的规定毕业年限。
在我国,北京大学在1918年实施“选课制”,是我国最早实施学分制的院校。之后直到1978年,其他有条件的院校开始试行学分制。到今天,高职院校也开始逐渐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的实施,一方面使学生的毕业年限不再受传统学年制的限制,只要学生修够学分,并达到院校对学生毕业的其他条件,就可以申请提前毕业。另一方面,在此体系中,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创新、沟通、协作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相应的规定和最低学分要求,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及终身教育的开展。
四、校企合作與学分制
无论是传统的校企合作,还是后来提出的现代学徒制,企业参与合作的目的主要是为自身谋取利益,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必然也跟自身对应岗位人员必需的知识技能相关。但不同的企业对同一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不同,即使同一企业的不同岗位对同一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也不一样。在传统的学年制下,同一专业的学生的考核标准是一样的,同一专业的学生必然需要完成相同课程的学习。即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更多的也是校方处于主导地位,企业对自身利益的谋取程度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目标,这也是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向来不是很高的原因之一。
学分制的出现及逐渐普及实施,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从学校角度来看,在学分制下,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在专业、学校实施学分制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在专业与专业之间、校与校之间的学分互认,进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造。从企业角度来看,在学分制下,企业由被动向主动转换的更彻底,企业通过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方式将自身对人才的需求与学校沟通,在学校、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由于学生课程选择权的增强,企业通过学生学分的获取过程能够更好地判定学生是否符合岗位需求,从而能够获取更符合岗位需求的员工,进而提高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从学生角度来看,在学分制下,即使是同一专业的学生,也不需要学习完全相同的课程。在保证学生基础专业知识储备充足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以及优势,结合相关企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所学课程,从而使学生个体的知识储备、技能提升与未来的从业方向更吻合。[3]
通过上述分析,学分制的融入,能够促进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与发展,三者相互促进,更好地实现各自的价值。同时,学分制、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的相互融合与促进,使得学校、企业、学生三者实现了共赢。学校能够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将所学所知真正的运用到实践中,达到知行合一,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企业能够得到满足自身岗位要求的员工,通过与学校的合作,为教育事业尽一份力,同时能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较好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将受教育与就业有机结合,更好更快地实现人生价值。不得不考虑的是,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由于时间精力等各方面的限制,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很有可能是就业岗位的知识技能储备,要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取长远的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提升自己的自学、反思、时间管理等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和康,徐琴琴.基于校企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8.
[2]陈凌,凤建煌.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质量培养问题与研究[J].大众文艺,2016.
[3]余丽霞.在学分制语境中以人为本的教材建设以及管理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