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奇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识字方法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长期的教学中,我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以教育心理学指出完整的记忆过程,必须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表现的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学情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内容分析
《坐井观天》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的故事,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有限。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认读“沿、答、渴、喝”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2)认读“井、观、沿”等8个生字,指导书写“蛙、沿”2个生字。(3)认读词语“回答、口渴”等詞语,并能借助课文插图理解“井沿”“无边无际”词语的意思。
2.学习者特征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经常把部分当整体,他们在生活中也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我感觉特别好,以为自己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无异于“坐井观天”。因此,这一课的寓言对他们来说,有现实指导意义。
3.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法:讲授法、字音教学法、字形教学法
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4.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会写“蛙、沿”2个生字。
难点:理解词语“井沿”“无边无际”的意思。
5.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寓言故事。
(2)讲故事。从前,有一只青蛙,它每天坐在井里。有一天,一只小鸟飞来了,落在井沿上,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青蛙笑了:“朋友,你真会说大话,我天天坐在井里,还不知道天有多大吗?”那天到底有多大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坐井观天》。
(3)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上课伊始,利用故事、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带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1)自由地快速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用笔圈出本课的生字。(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师生共同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学习“会认”的生字——拼读。
沿 答 渴 喝 话 弄 错 际 哪 抬
4.指名认读生字卡片 。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识字要‘多认少写”,所以本环节先让学生认读,帮助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三、认读词语,巩固识字
1.学习词语
井沿 观天 回答 口渴 喝水 大话 无边无际
(1)开火车读词语。(2)理解词语“井沿”的意思?(3)举一反三,说一说。(4)理解“无边无际”。(5)认识多音字“哪”。
2.学习“会读会写”的生字
信 沿 抬 际 蛙 错 答 还
(1)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2)随机汇报。
(加一加、换一换、减一减、编顺口溜……)
3.游戏巩固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的小主人。所以,要激发学生自由表达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
四、指导书写,展评
1.回顾写字姿势,引导学生坐端正。
2.指导书写“蛙”。
(教师提示:左短右长。右部一,三横短,末横最长。)
3.指导书写“沿”。
(教师提示:第五笔横折弯的弯要短。“口”扁)
4.同桌互评书写。
5.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初步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让学生在自由书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评议,及时解决问题、纠正错误写法。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与很多生字宝宝交上了朋友,用到了不同的识字方法(加一加、换一换、减一减、编顺口溜……)。其实,还有许许多多的识字方法,老师希望你们你能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用上更多的方法,去认识更多的生字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识字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并能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去,提高学生的识字、用字能力
六、作业
熟读课文,用心品读小鸟与青蛙的三次对话。
七、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减—减
加一加
换一换
编顺口溜
蛙 沿
八、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到识字的快乐,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