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活高中语文课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019-10-21 06:44刘玉庭
视界观·上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学习主动性主动性教学方式

刘玉庭

摘    要:当前,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变、推陈出新,不能再和以往一样,单一的灌输学生知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不重视学生的自主性,要冲破过去陈旧的模式,寻找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主动性;教学方式

卢梭说过,教学的艺术是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师转换角色,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学方式先学后教,用讨论式教学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带入课堂,语文教学就可以摆脱沉闷、枯燥的形式主义,恢复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创造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自主、合作、探究的的语文学习,既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体现出对学生自主权的尊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之所以倡导型的新的学习方式,是因为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正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与策略。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转换角色,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理念下的语文教师,往往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把学生当成了“受道、受业、供惑”的被动求学者。这种单向的“传递和接受”式的文化教育正是新课程所摒弃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双边活动。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实现由“讲授者”向“传授者”转变,由“指导者”向“引导者”转变,由“导师”向“学友”转变。促进以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要改变长期以来教师的控制者角色,使之成为“平等首席。即教师要放下架子,真正走到学生中间,以一个平等对话者的姿态融入学生当中,参与谈论,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长和合作伙伴。例如,在讲“游褒禅山记教案”这课时,教师就可以先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请求,大家都知道,学习文言文的前提就是先要理解重要字词的含义,我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恰好遇到了几个没有理解好的字,如“观”、“名”、“险”等,谁能解释一下?然后接着问,(《游褒禅山记》跟《桃花源记》和《岳阳楼记》都是“记”。它们是否有什么不同呢?这样就会引导学生探讨游记这个问题。教师这样上课,就使自己由原来的控制者转向了“平等首席”,学生的積极性与主动性就会得到有效的调动。

二、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周国平先生说:“一切教育归根到底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归根到底都是自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当堂训练”是对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辩证地处理了教和学的关系,把学放在了首位;辩证地处理了学生和教师的关系,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辩证地处理了先和后的关系,要先学后教;辩证地处理了知和行的关系,明确要求当堂训练。

问题前置,重课前预习;以问题促思考,激发学生去主动学习;教师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工具书以及同学间相互讨论等方式自主预习,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认知的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比如在学习《离骚》时,有的学生初读课文后会提出很特殊的问题:屈原是一个“变态”的人吗?我们不急于否定,而是需要引导学生从《离骚》中找出依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言之有理”的思维方式。真正以学生为本,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

三、由“单一讲授”转为“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是指经过教师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就某一重要问题各抒己见,并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互相启发探讨、以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方法。它是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实践。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

讨论式教学法就是体现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的教学法,它是学生合作和探究这两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学生课堂讨论体现了合作学习,学生对讨论问题的深入思考体现了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在讲《赤壁赋》这课时,就可以先播放画面优美的赤壁泛舟图幻灯片,并配放富有感情的配乐朗诵,使学生的思维进人到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中,将学生带入一个愉悦而美好的情境。学生产生了探究兴趣后,教师就应适时的为学生的自主探究铺路架桥:①画面中澄澈幽美的景色,文中是怎样描绘的?②在这清幽的景色中,主人公(苏子)有怎样的活动?③主人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活动?以上三题的设计使学生由观看幻灯片的审美感知过渡到审美鉴赏,三道题衔接紧密,环环相扣,使学生认识并懂得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些规律性常识,即什么样的景色、情境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情和举止。同时,三道题也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然后与学生一道完成本课的难点之一: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的?播放“赤壁泛舟图”中客吹洞箫的片段幻灯,配之哀怨、伤感的旋律。然后质疑:①客吹洞箫之音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②客为什么会吹出这样的曲调?(幽美的景色、闲适的心态,苏子既诵且歌,可这个客为什么如此不识时务,奏出如此不和谐的音符?)最后通过小组汇报、学生互评、教师总评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对难点问题研究、探讨与评价,不仅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也掌握了方法。

在这样的合作中,学生在与同伴讨论交流中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倾听别人意见;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用恰当的语言指出别人的不足之处;同时学会吸收学习别人长处,在交流中认识自己,培养自我意识。因此在有实效的课堂讨论中,可以让学生体验合作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发展他们必需的社会适应能力。

猜你喜欢
学习主动性主动性教学方式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策略
中小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策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浅论小学生学习数学主动性的激发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预学的实效性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