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感·通”与日语拟声拟态词习得探讨

2019-10-16 13:21刘钰
北方文学 2019年26期
关键词:学习方法

刘钰

摘要:拟声拟态词是一种象征性的语言符号,如果日语学习过程中对其中的拟声拟态词了解和掌握不够,就很难在日语表达时使其丰富、生动和形象。而且日语中的拟声拟态词应用范围极广,拟声拟态词能弥补日语音节结构单一、平板及缺乏节奏变化的特点,使其语调抑扬顿挫,极具有音乐节奏感,能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听觉上受到极大感染,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也极明显。

关键词:寂;感;通;日语拟声拟态词;学习方法

“空寂”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而“通感”是指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各种审美感官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以达到全身心地去感知生活或审美对象,从而捕捉到完整的艺术形象的目的的东方哲学理论。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等,进而真正实现东方哲学所讲究的“天人合一”。本文就寂与通感在日语拟声拟态词学习中的作用和意义做进一步探讨。

一、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特征

(一)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特征

音节反复且多,多以促音、拨音等结尾,母音多长音化。

(二)日语拟声拟态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日语教学教材中几乎没有什么专门针对拟声拟态词的教学训练篇目。再者,由于中文拟声拟态词较日语少很多,语言翻译时很难精准。而且因为假名表计有很大的便利性,这就导致日语中的拟声拟态词词汇量极大。另外,受文化、民族习性等因素影响,也增加了学习者学习日语拟声拟态词的难度。

二、寂通感与日语拟声拟态词

寂通感最早出自于《周易·系辞》中的“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致神,其孰能与于此”,东方哲学一直讲求“无思无为”之境,认为人只要能够平静下来,自我放空畅想,宁静淡远,必然能够豁然开朗,达到“有感必应,万事皆通”和“天人合一”的境界。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周梦蝶的典故正说明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曾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吾不知其名,强名日道,夫道者”,这也体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而随着公元五世纪儒家文化传进日本开始,日本宗教、道德、艺术等文化就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与影响,可以说中华文化已经渗透进日本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民族“空寂”的审美观念也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柳田圣山在《禅与日本文化》-书中说道:“日本的大自然,与其说是人改造的对象,不如说首先是敬畏信仰的神灵”。可见,自然之于日本民族有着神灵的性质。而要从精神上把握“有灵”的自然万物,就必须做到主客和谐相处、天人灵性相通,即“天人合一”[1]。

(一)“寂”与日语拟声拟态词

“寂”作为日本民族的审美观,能够充分反映出日语的语言特征和文化神韵,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更是学好一门文化的重中之重。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越是平静和气,人们对声音的感触就会越深。尤其日语作为一种表音文字,能够通过声音直接表达感官感觉的拟声拟态词在日语的日常应用中就更显活跃。通常意义上的拟声词是指通过模仿事物及动物声音进行发音的词类,像玻璃等破碎声哗啦声日语表示为万于々-y,与玻璃破碎实际发出声音比较相似。而拟态词则是指通过模仿食物、动物及人类形态等来发生的词类,像树叶、眼泪、水滴等飘落或扑簌扑簌落下可以表示为浊乌跛乌‘2。和其他语态词类相比较,拟声拟态词显得更加简单朴素,也更加接近日本民族“空寂”的审美观念。比起汉语的多词广义及诸多表现形式,日语拟声拟态词少了深沉典故和华丽辞藻,没有文字装饰可言,就显得格外朴素,只剩下通过佛教所概括见、听、闻、尝、触、感六识以声音的形式来表达人的一切感知。比之惯用形式、典故和修饰的其他语言,足够简洁明亮,这样单纯以声音来表达人感知的方式,几乎不存在理性思维,充分体现了东方哲学“天人合一”的观念及日本民族“空寂”的审美观念。

(二)“通感”与日语拟声拟态词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其某种程度上充分反映了文化所在民族的社会本质特征,日语中每个拟声拟态词都有相对应的声音,能够模拟人们的感官触觉,像视觉、听觉等,而且相同声音之间人们可能会产生相同的感知共鸣,进而使人们不同个体之间产生相似的情感,即人们常说的“心有灵犀”[3]。而导致这种想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虽然人们各类感官触觉接受外界信息的路径和方式不同,但相同声音形态可能会引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触动。就像很多愉悦的或者悲伤的歌曲,虽然带给每个人的情感认知程度可能不太一样,但是基调悲凉的歌曲必然不会让听众觉得快乐。有数据表明,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的人往往对于相同的声音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鸣,想要学好日语,通过提高自身感觉感知程度也不是不能实现。

(三)“寂感通”与日语拟声拟态词习得

由寂静而感知,再通过感知去通透清明,在提高人们对情感与感受的理解和体会的基础上,还能够不断提升人们对其他人的感知力,对于实现与其他人更好的沟通有积极作用。学习日语拟声拟态词是学好日语的关键,而通过日本民族的审美观念及东方哲学“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来辅助日语拟声拟态词学习也显得至关重要。日语拟声拟态词最关键的就是通过人的感知来达到情感共鸣,这就要求日语学习者不仅要对自身有较清晰的感知和觉知能力,也要有强烈的表达冲动,这样不仅为日语拟声拟态词学习提供基础内容,表达要求对于促进语言学习交流也有一定意义[4]。很多学者认为眼下外语学习严重的不足在于以他人创造的学习内容为基础,而从根本上忽略了对学习者内生表达动力的调动与培养,使学习者通过对人和物在内心自发反应,进而达到一种产生感觉、想法及引发语言表达能力的学习方法严重欠缺。只是通过对其他人创造内容进行学习,会很大程度上抑制学习者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而如果学习者内生表达能力被唤醒,学习者主动学习表达时,就会实现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者学习能力。

学习者内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其自身对感觉的自主性唤起和其对外界联接力及对其他人情感感知力来共同实现的,只有学习者不断的实现自身与外界的“通感”,才能够极大限度的学会学习与交流,也才能实现表达能力的持续产生。另外语言习得时,大量有意识的主动练习能够将大脑碎片中的语言知识进行整合和分类,使其能够清晰、系统的为己所有[5]。《周易咸卦>也告诉学习者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是存在感应的,若是能够实现内心平和空寂,人们就能够超越自我,实现真正的“天人合一”,这也说明“寂通感”对于学习日语拟声拟态词是有积极作用的。

三、结论

日语拟声拟态词不仅词意丰富,让对方感觉身临其境,对话时也能使过程更加的形象生动,但日语拟声拟态词在学习中难度较大。现下对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研究偏重语法和教材开发等,而涉及到其音韵特征的研究却极少,尤其针对我国学习者学习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研究更少,那么国人在学习日语拟声拟态词时,就应该不断的综合学生实际和教学现状,寻求更加高效的方法。教学者除了应该根据两国语言差异指导教学外,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对不同语言的音韵及词义进行学习,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学习者学习难度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帅.以中国日语专业学习者为对象的日语拟态词教学新探[J]教育现代化,2019,6(26):196-198

[2]李楠日语拟声拟态词翻译方法浅析——以《银河铁道之夜》汉译为例[J].现代语文,2019(01):136-140

[3]曹金波日语拟声拟态词常用词汇选定与分级处理[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學报,2018,41(05):60-67

[4]杨凤兮对日语拟声拟态词构词特点的探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3):87-90

[5]潘秋风,马琼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拟声拟态词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J]外语研究,2018,35(02):60-64

猜你喜欢
学习方法
分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男生英语学习劣势的归因及对策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论河南方言对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心得
论高中物理电路知识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思路
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的意义及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