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青
摘 要: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共同制定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将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辅助各学科教学,并将其纳入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丰富地理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素养。
关键词:研学旅行;初中地理;课程资源;综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02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2-0087-01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实践课程形式,一方面让学生在研学活动中增长了地理知识,另一方面有效地实现了寓教于乐的功能。
研学旅行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一方面,研学旅行的目的地一般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中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很多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地理教育意义。比如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具有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暗河、溶洞、石芽、钟乳等让学生叹为观止;永定土楼历史悠久,规模巨大,造型奇特,是一种奇特的建筑形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具有地球同纬度地区保护最好、物种最丰富的生态系统;苏州园林造型奇特,清新隽丽,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国园林景观的翘楚……这些资源或涉及自然地理,或涉及人文地理,都能够与教材教学内容建立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研学旅行的学习方式具有极大的趣味性,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材料,通过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以及自主探究等多种有趣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研学旅行极大地丰富了地理课程资源,突破了教材的局限,能够将学生带领到广阔的大自然和社会学习鲜活的地理知识,有效地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与学习能力。
比如,在“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学习过程中,对于从小生活在南方福建地区的学生来说,仅仅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信息无法感受千沟万壑、纵横交错、支离破碎、黄土遍地的地理风貌,更无法感受生长在黄土地上人们的“黄土风情”——信天游、安塞腰鼓的震撼,也无法感同身受地理解黄土地黄沙漫天、水土流失的严峻。而通过地理研学旅行,学生能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对黄土高原的地理风貌、人文景观以及环境治理等方面有直观的了解与体会。又如“祖国首都——北京”,如果不亲临北京,学生也无法体会皇城的辉煌壮观、威严高大,也无法感受其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深厚积淀。因此教师通过研学旅行,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科学的学习态度。研学旅行通过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旨在帮助学生产生深厚的地理情感,让其主动承担作为一名社会公民应当肩负的地理责任。
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的“水资源”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到城市附近的江河湖泊进行实地调研,让学生通过实地勘测,先了解地表水的污染和治理现状,获得直观的感受;然后通过抽选水质样本,进行水质检测,获得真实数据,进而得出水资源污染情况。通过实地调研,学生发现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已经触目惊心,水资源的治理已经迫在眉睫,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承担起“护水使者”的责任,树立了健康的环保理念。又如在《聚落》部分的学习中,我们前往福建著名的永定土楼进行研学旅行,让学生了解土楼的悠久历史和宏伟外观,了解土楼的保护现状,让学生感受作为一名福建人,应该自觉承担起世界著名聚落的保护责任,让永定土楼经受更长久的岁月洗礼,成为我们福建聚落的璀璨明珠。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旅行中的休闲娱乐、地理知识,还要让学生获得道德与情感的熏陶与洗礼,培养学生的地理担当和情怀。
综上所述,研学旅行为初中地理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学校可以组织研学旅行,也可以让家长来组织实施该项活动。需要指出的是,研学旅行中“研学”才是目的,“旅行”是途径和方法,不能疏于管理,要让学生在旅行过程中有所研究、有所学习,提高地理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玉岳,黄 梅.基于实践力的地理行走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以厦门行走地理课程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4):11-13.
[2]吴先芳.研学旅行的中学地理教师的胜任力[J].家长(上旬刊),2019(4):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