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凤玲
摘 要:近年来,随着思维导图逐步进入课堂,笔者认为思维导图为课堂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轻松解读文本,理清整个语篇内容的主体脉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文章通过分析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并结合教学实践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了如何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
关键词:语篇教学;思维导图;小学英语;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09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2-0079-02
近年来,在研究核心素养的大潮中,简约、有效的语篇教学成为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笔者在观摩了一次市里的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同构异构的展评活动后发现,大多数选手都能够按照任务型模式开展教学,但是有部分选手不仅课堂活动繁多,而且教学环节也很多,更有一位选手在半节课内展示了几十张PPT课件,以至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始终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紧张状态。
笔者就在想,如果能在语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就可以改变这种尴尬的状态了。因为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够化烦琐为简单,能够改变过去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在英语学习中获得成功学习的快乐,在主动探究中掌握语言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训练语言技能。从而提高综合语言能力,且有助于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以思维导图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思维导图的色彩、图画、线条、关键词等,能给学生以动画感、美感[1]。如在教授六年级上册Module 3 Unit 2“Whats your hobby?”这课时,笔者用树干表示话题——“hobby”,树枝表示各种各样的“hobby”,树枝越多,树越茂盛,表示“hobby”越多,以此来教育学生要培养各类的“hobby”,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因此在语篇教学中运用这样的思维导图,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能活跃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以思维导图建构知识网络
思维导图把文本知识显性化、言语信息图像化,能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便于学生掌握整个知识框架[2]。如在教授“ Festival”这个主题时,在语篇内容学习完后,笔者放手让学生根据“Spring Festival”这个主题绘制思维导图,学生纷纷投入绘制导图的浪潮中,绘制了很多不同形状、不同方式的思维导图,有简易的、深层的,各类各样。学生通过自己绘制导图,能够很清楚地理清本语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在班级的交流中加深了印象。
因此,通过思维导图来建构语篇知识,学生更容易记住,且记忆的时间更久。
(三)以思维导图开展思维品质训练
在语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看待问题,不断体验新发现,积累新知识,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在教授“Hobby”这个主题内容中,笔者从中心问题“Whats your hobby?”出发,运用多种手段把学习内容融会贯通,并通过记忆链条把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幅知识网络图,让学生抓住重点进行记忆。
因此,学生借助这样的思维导图,能够有更多的想法,清晰掌握语篇内容,挖掘思维品质,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品质的目的。
(四)以思维导图培养学习策略
在研究核心素养的浪潮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策略越来越重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发现知识,并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构建的导图使信息之间、信息与认知结构之间能从多个角度、按照不同的规则发生联系[4]。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制作、修改和完善过程中锻炼了记忆思维,在认知、调控、交际策略的形成中,化被动为主动,提升了主动学习能力。长此以往进行训练,学生就能借助思维导图获取语篇知识的脉络,掌握语篇结构的特征,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良好学习策略的培养。
(五)以思维导图促进反思与评价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绘制语篇内容的思维导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如果能对语篇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反思,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修正,将会掌握一种终身受益的学习技能。
一方面,思维导图可以作为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工具,教师在观察学生绘制导图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情况,从而及时有效地给出建议,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另一方面,思维导图还可以作为终结性评价的工具,在学生完成导图后,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作出理性评估,逐一指导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外研版的六年级语篇篇幅较长,句型较为复杂,语篇生词较多,而学生的旧词遗忘率也高,这导致学生对语篇内容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记忆,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如果能巧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语篇内容,抓住语篇的主题,再提出主要问题,让学生带着主要问题仔细解读语篇,一步一步地挖掘语篇主要内容,学生就能逐步加深对语篇的理解,从而降低学习难度。
下面笔者就以外研版(三起)六年级上册Module 4 Unit 2“Our favourite festival is the Spring Festival”为例,谈谈日常教学中对思维导图的运用。
(一)Pre-reading环节:联系生活,找准文本切入点,开启语篇之幕
本课是围绕“Festival”这一话题展开的,在Pre-reading的环节中,笔者先呈现各个节日的图片,营造了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氛围,建立起阅读文本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并提问“How many festivals are there? What are they?”,以了解學生对所谈话题的掌握情况,将学生引入新语篇中。
该环节不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连接,而且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热情,为接下来的语篇教学做了铺垫。
(二)While-reading环节:紧扣教材,抓住语篇的关键点,培养阅读策略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听力作为阅读能力培养的前期准备点,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While-reading环节,先让学生不看任何材料,带着问题初步感知语篇材料“What festivals are there talking about?”。在学生对语篇大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寻读”能力,即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当学生了解文本大意后,教师用问题“What can you do in these festival?”推进学生的阅读过程,指导学生用略读的方式抓住关键信息,把握文章脉络,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初步培养学生捕捉具体信息的能力。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很快提炼出思维导图的框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键词,一幅初步的思维导图就形成了。
(三)Post-reading环节:完善运用思维导图
Post-reading环节是一节课的重点环节,在前面的两个环节中,学生对本语篇已经有了大概的理解,Post-reading环节应该要求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语篇,对语篇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达到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进行表达的目的。首先,在学生掌握了文本的要点后,教师采用以下阅读方式,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学生阅读语篇四个Festival中的一个,在问题“Why do you like this festival? ”的引领下思考并记录下关键信息。其次小组成员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小组成员获得四份festival的全部信息后才完成任务,小组代表再向全班汇报所获得的信息。再次,教师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学习新词汇“delicious、special、hang lanterns”等,并让学生做好思维导图的笔记。最后,在学生掌握文本结构的内容后,笔者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支架,通过复述文本要点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的内化活动。复述是语言输出的初级阶段,在学生充分了解语篇内容并掌握新词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把本课的知识点连成一幅知识网络图,抓住重点进行知识记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更好学习语篇的学习习惯。
语篇教学更强调的是学生通过整体理解和学习,能用所学语言在一定语境中交流思想和传递信息,在培养恰当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同时发散思维。还是在“Festival”这课中,笔者在完成语篇教学后布置作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并描述有关Festival的思维导图。通过这样的延伸活动把语篇内容转化为真实的生活情境,将学习任务与生活有机融合,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更多贴近生活实际的资源,可以使学生边学习边体验生活。
整个过程既有个体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又有团体合作互相交流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绘制思维导图能力将有飞跃式的进步。
在小学英语语篇中运用思维导图,发挥了阅读前引导、阅读中引领、阅读后延伸的作用,能将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学习、情感的熏陶融为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和推理能力。思维导图让学生真正担负起自主学习的责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教学。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吉桂凤.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浅探[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2009,32(11):25-29.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刘晓宁.我国思维导图研究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5):109-111.
[4]吉桂凤.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版),2013,36(5):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