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荣
摘 要:对于如今社会的发展而言,学生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了值得关注的事情。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很长,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当中,而且初中阶段的学生,课堂中学习的压力也逐渐增加,因此这个时候学生的健康问题就更加值得重视。只有身体素质强了,才可以在学习当中花费更多的精力在其中。初中阶段的体育也是也是需要学生进行考试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体能上的一些训练就显得更加重要。对于学生来说,如何教学才能够更加吸引住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呢?
关键词:初中体育;体育竞赛;活跃课堂氛围;培养竞技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实际上,初中阶段的很多学生在上体育课时还是没有形成一个认真上课的心态,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虽然他们的年龄都比较小,但是胜负心都是很强的,特别是他们这个年龄,觉得如果自己赢了就会显得特别厉害。因此体育比赛的形式可以很好地应用到体育课堂当中,教师仍旧需要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适当展开一些比赛,调动学生在课堂中上课的积极性,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其中的话,课堂教学质量也就会随着提高。
一、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体育课堂不像其它学科课堂那样,需要学生高度地集中好自己的注意力,对于学生来说,学生更多的只是需要参与到课堂中进行运动,能够使的自己的身体得到锻炼,这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再者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也是长身体的时候,课堂中能够尽可能地去运动是比较重要的。竞赛能够带动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让学生怀有兴奋感去参与,并且竞赛也能够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便于学生进一步地参与到其中。
例如,在进行“篮球”这一项活动时,初中阶段的很多学生相信已经会打篮球了,因此课堂中教师可以更多的考虑到班级的全部学生,因此可以重点教学生去运球,这些对于学生去学习打篮球也是比较有帮助作用的。学生会了之后,可以让学生简单两个人为一组的形式开始练习运球,并且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多观察学生,及时对学生做出一些表扬,这样也是能够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这种在课堂中进行练习的积极性的。教师可以在后面的几节课当中,具体去教学生掌握一些运球的技能,帮助学生进行更好地掌握。
二、培养学生竞技意识
对于初中生来说,竞赛的形式更加能够激发出学生的胜负欲望,也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应该具有的。而且一些比赛的形式也能够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一些比较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通过这样一种比赛的形式将一些课堂中需要进行锻炼的项目转化为了竞争,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一些竞争的意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和互动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中需要进行训练的项目,让学生进行相应的竞赛,锻炼学生的这种运动精神。
例如,在教授“中长跑”这一项目时,由于跑步是学生所需要进行掌握的重点项目,也是学生在考试当中会涉及到的,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堂中加大训练的程度,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运动素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活动一下筋骨,然后五个人一组的形式进行比赛,首次获得胜利的学生将会在后面的比赛当中进行进一步的训练,这些都是对学生比较有挑战性的。而且也能够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当中,进行训练自我,增加课堂中的一些训练程度。
三、锻炼体育实践能力
体育课堂的进行更多的是能够使的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可以得到一些增长。而且体育课也比不是只有初中阶段才会进行的,高中阶段也会同样有所涉及。比赛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很好地避免一些学生不用心进行练习的现象,而且对于学生来说,比赛也可以增加他们的运动量。小学生也正是处于一个长身体的阶段,因此比赛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保留一些积极性,能够认真地进行练习。况且一些运动虽然并不是特别难以进行学习的,但是仍然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训练。
例如,在教授“单杠”这一项云东时,由于单杠是比较考验学生的臂力的,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姿势,这样避免出现一些安全问题,再者学生学会了之后,有的学生所能够完成的量也是比较有限的,因此就更加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采取一些方式,吸引学生去进行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得到有效的训练,这样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比较有帮助作用的。那么教师可以学生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在一节课当中多进行一些练习,也是能够达到比较好的效果的。况且竞争的方式本身就可以很好地带动学生的练习激情,让学生愿意去进行练习。
总而言之,体育课堂中竞赛方法的加入,一方面可以使的學生的个人参与课堂中的积极性增加,再者对于学生来说,这个阶段去培养学生的一些竞争意识也是比较有必要的。针对于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来说,更加主要的是学生可以带有自己更多的积极性去参与到课堂中进行学习,竞赛能够使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的这种动力随之增加。因此,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也非常有必要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一些竞赛,增加课堂教学的刺激性,不断引导学生加强运动。
参考文献:
[1]徐方.利用体育竞赛游戏提升初中体育课堂参与度的研究[J].运动,2018(09).
[2]唐堪连.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理念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