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桂华 张义平
摘 要:作为教师,师德修养是必修的课程。教师应对自己的师德修养进行省察,应严格自律,抓住教育的本质“长善而救失”,做到“淡泊名利”,具有“家国情怀”。
关键词:师德修养;严以律己;长善救失;淡泊名利;热爱祖国
一、从“严以律己”省察自身师德修养
师德修养首先源于自己是否严格自律:作为教师勤奋好学才能获得品德知识能力的双重提升。教师要省察自己是否具有扎实的知识含量能够承担“水能载舟”的重任。习近平提出“四有”教师标准。其中之一,就是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学识”。培养学生文化基础素养,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合格吗?是否有了给予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能力?如果有差距就要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努力学习,使自己不至于差之千里。这是教师应该具有的对中华文化的挚爱的情怀,对祖国未来发展的担当与责任感。这种家国情怀才能促成教师对教育、对文化传承的孜孜以求,不断奉献的精神。教师在师德修养中首先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肯于学习,肯于提高,肯于奉献,这就是师德修养的第一步。因为,我们为了教育的成长在不断让自己丰盈。如果教师不能正视自己的学识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就会出现“误人子弟”的行为,对自己,对学生,对社会,对国家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教师自我学习,严格自律才能迈出“自我省察”的第一步。严以律己,时刻按照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做好教师的工作。
二、从“长善而救失”省察自身师德修养
在物欲横流社会中,我们会看到学生最缺失的就是“自主发展能力”很多学生高分低能,漠视生命,在温室的环境中长养,没有生存的本领,啃老族成为普遍现象……这些不正常的发展现象都给学生成长带去巨大的缺失。尤其是学生对生命的漠视更加令人痛心疾首。学生漠视生命、校园暴力行为等令人痛心疾首。那些悲惨的事件让大家痛心不已。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反思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应该怎样去挽救孩子,帮助孩子、引导孩子。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学生。血淋漓的事实告诉我们,学科成绩固然重要,可是人的生命更重要,健全的人格更重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更为重要。
中国历史长河中,素来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健全的人格的教育。孔子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不就是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吗?今天,我们做教师的不能够把中华民族这些美的教育发扬光大,只是追求高分教育,就背离了教育的本质——长善而救失。因此,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才能重视学生德行的培养。反之,不注重师德的修养的教师,更不可能重视学生德育的成长。
三、从“淡泊名利”省察自身师德修养
“师德的自我省察能力”还表现在我们自身要不断提升“淡泊名利”的心。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广大教师要有一颗“淡泊名利”的心。我们是否把这种情怀牢记在心里。一个老师没有了爱的情怀,能说是“人格健全”吗?没有了对家国的担当与责任,还能教育好学生吗?中国的教育事业还能发展吗?一个劣质的老师不会教出好的学生。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善人者人之师,不善人者人之资”。由老子这句话派生出“师资”这个词。看看我们的身边,我们的学校,有多少是“师”,又有多少是“资”。我们也要检醒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是做了“师”?还是做了“资”?为了做一名德才兼备的教师,我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用德行的力量感化学生。
四、从“家国情怀”省察自身的师德修养
“建国军民,教育为先”“教育为先,教师先行”。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我们应该塑造什么样的“灵魂”?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怎样的“人”。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一名教师只是重视学生学业的成长,忽视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是“有害无利”的。孔子说过:“有才无德,譬如财狼。”我们在师德修养的过程中首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前面,我们的格局就被放大了,教师的心胸就开阔了。因此,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出的要求依次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终身学习。这六点要求中“爱国守法”放在第一位。就是要求我们教師要做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因此,教师的师德修养必须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去省察自己。
参考文献:
[1]于长友.教师应加强自身师德修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54-55.
[2]吕跃红.加强自身修养 强化师德建设[J].基础教育参考,2013(14):21-22.
[3]华志娴.教师应注重师德修养及自身素质的提高[J].教书育人,2009(0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