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9-10-09 02:21杨俊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培养途径阅读兴趣学习习惯

摘   要:阅读在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中十分重要,对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在教学中渗透阅读训练、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阅读的趣味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将阅读教学作为重要教学任务统筹开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途径;阅读兴趣;学习习惯

作者简介:杨俊,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赵村小学教研组长,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陕西  西安  710021)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0-0091-02

阅读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作用,还能帮助小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让学生学有所获。研究表明,6~12岁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意味着教师要在小學阶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爱上阅读。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各学段有明确的关于课外阅读内容、目标和总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1~2年级)对阅读教学有明确要求:第一,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三,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第四,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课标》还附有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课标》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

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阅读的兴趣要从小培养,其中环境的熏陶最为重要。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样,要经常与孩子交流阅读经验和心得,或共读一本书。在这种环境中,孩子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外,教师也要营造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全情投入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需要一个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环境,这一环境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让学生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灵感。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阅读内容的特点,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和谐、充满情趣且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阅读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轻松愉悦的情境中,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就会学得轻松,爱上阅读。例如,有老师提出要构建班级图书馆,设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合作完成布置,用孩子自己捐赠的书籍作为共享书籍,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每天设定专门的阅读时间。笔者所在学校每天中午1点半到2点是阅读时间,当学生跨进有“入室则静  进门读书”标语的教室后,阅读就成为一种自然发生的行为。

二、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阅读技巧

阅读应该是一种自觉的活动,不该被设定得过于呆板。真正的阅读是融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常规教学中渗透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进行有效的课内外衔接,扩大学生阅读面,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 明确课前预习目标。教师提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上课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预习要求。如在阅读《金色的鱼钩》一课时,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求如下:第一,字音读准确,课文读通顺。第二,不懂的字词查字典并做好批注。第三,查询与长征相关的资料。第四,搜集与单元主题相切合的“感人的故事”。上述问题都是阅读的具体要求。在扫清障碍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本课内容。除此之外,搜集故事和资料使单元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

2. 保障阅读课的课时。在课时安排方面,每周应设置一节阅读课。然而,目前许多学校的阅读课被语文课占据,很少有教师真正把阅读课独立在课堂之外。其实,教师可以利用阅读课开展一系列阅读指导教学活动,如“小学生版”百家讲坛、好书分享交流会、师生分角色共读一本书、朗读者、书签交友活动等,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积极自信的学习态度。

3. 丰富课后作业形式。小学语文作业分为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教师应减少机械、重复、意义不大等书面作业,布置一些能够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性作业,如阅读打卡活动,利用微信上的语音、视频、拍照等功能进行阅读打卡,这种形式学生喜闻乐见,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4. 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评价。如有的家长在朋友圈晒了孩子的阅读内容,教师的点赞和留言都是一种无形鼓励。教师还可以使用班级微信群,制作一张表扬信发到群里,孩子受到了关注和鼓励,也更加愿意参与阅读。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阅读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家长和教师想要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比如,书店、图书馆、签售会等。书店和图书馆人员聚集,其环境和氛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鼓舞学生进行阅读。签售会可以让学生走近作者、了解作者,学生可能会因为喜欢某一位作家的某一本书而爱上阅读。教师也可以参与直播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在碰撞中获得灵感。让阅读成为一种时尚,需要社会活动作为有效的“黏合剂”。

总之,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努力探索阅读指导的有效途径,增强学生阅读的趣味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有意识地把阅读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闫学.给教师的阅读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张颖.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方法[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5,(5).

责任编辑 袁静琴

猜你喜欢
培养途径阅读兴趣学习习惯
兴趣引领,快乐阅读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