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晓莉
【摘要】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中国要逐渐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我国制造业逐渐强盛,走向国际市场,工匠精神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因此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祖国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重任,当下时期高校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高校工匠精神制度化建设主要从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调整现有学生评价体系、把工匠精神培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几个方面研究。
【关键词】工匠精神;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一)严谨认真的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基本上可以体现责任意识。敬业精神不仅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工作能力,还可以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工匠精神中,敬业精神还包含工作时的专注认真态度、工作时的严谨性,体现自己对工作的尊重和肯定。学生和教师都应该用这种精神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二)学以致用的实践精神
工匠精神也包含实践的精神,工匠精神需要经过无数次实践,经验的积累。实践精神需要求真务实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样才能得到更进一步的精神升华。学校现在的目标也已经转变为培养一批脚踏实地、学以致用的人才。
(三)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国家主席习近平曾指出民族进步的方向室友发展理念所引领的,在发展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当然也需要借鉴一些其它各国先进的技术,不断的提升自我的创新能力,使自身在一些尖端技术领域获得快速的发展。这些就体现了工匠精神的另外一面,即为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二、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
教师是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学水平、理论知识等相关能力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是高校工匠精神制度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作为职业教育它是支撑大国制造人才培养的基地,作为高校需要将“工匠”内涵发扬和传承。
(一)结合专业知识教授探索实践教学
教师匠心是引导学生形成匠心意识的首要条件,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工匠品质的主要阵地,专业课程实践是锻炼学生工匠行为的主要手段。首先教师要有一颗“匠心”就是对教育初心,对学生培养的专注、始终如一,同时在始终如一的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教师如果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有不断钻研的的工匠精神,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其次专业课教师要对本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进行分析,总结出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探索将专业学习融入实践教学中,将“工匠精神”的意识与工匠行为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工匠精神。把人才培养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来培养工匠精神。
(二)教师专业能力的建设
教师的职责有向学生传授专业的学科知识,有责任传授学生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品质,有责任在学生遇到困难和疑问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解答点拨。只有教师具备更出色的专业能力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教育的职责。教师的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教师是学生重要的导师,专业能力更是重要,不仅影响专业技能学习更影响职业态度,所有应重视教师专业能力建设。
三、建立现代学徒制、改革学生教学评价体系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通过订单培养、委托培养、联合培养、引企入校等各种形式,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共同管理学生、共同承担责任的办学模式。将企业的管理纳入学生的课程体系,为学生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基础。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工作实践中培养职业素养。真实的工作环境不紧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对工匠精神的切身领悟和职业自豪感。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执行行业标准、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改革学生教学评价体系
我国对学生教育评价一直都采用分数制,通过分数来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高职院校亦是如此,仍然使用分数制评价体系为最终性评价,虽然也有学分制,但是也是以分数为基础,对学生的要求比较单一。分数制评价体系往往会导致学生认识偏差,也会出现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一种现象,成绩好的学生在工作适应中、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不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应该改革这种评价体系,通过多种评价手段的灵活应用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工匠精神是当前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精神,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认识到职业素质的重要性,积极参与职业素质教育中来。同时转变仅靠专业知识评价的思路,日常教育中更应该注重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学习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等,灵活运用评价手段鼓励学生全方位发展。通过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研究,实现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融合。对学生素质量化,通过详细的评价体系以实现量化考核、评价。使学生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具体行动努力获得相对应奖励,使学生的即时需求得到满足,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匠精神渗透学校文化
高职院校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育人环境,从而使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了解与职业相关的职业素养,并自觉的将社会主义工匠精神内化成自身的需要。思想政治课是塑造严格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如果把工匠精神和课程教育有机融合,将一些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及理念摒弃,从而形成当代教育制度。加大对工匠精神的灌输力度,以强化学生的认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把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工作精神。为学生营造一个比较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还对学生的三观造成积极影响。建设途径有很多种,比如可以通过开展知识讲座、学校宣传栏、知名的专家面对面交流等形式。
工匠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高职院校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前提基础,也是企业、行业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学生实现其自身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研究得出一下结论:
1.教师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体人员,其知识结构、思想道德、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现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工作量很大,有的还兼职其它岗位任务,本身缺乏实践经验,也没有足够的精力钻研专业,所以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给予制度保障。使教师具有影响学生的标杆作用,对学生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
2.探索现代教育新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实践,这就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来实现,虽然有些学校也建立了仿真实训中心,但是这并不能完全复制企业管理和环境,只有在工作中才能体验专业素养的重要性。在实际的工作氛围中感受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更有助于明确自身职业信仰和追求。除此以外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向优秀的匠人学习,真实地感受“大师们”精益求精的精神和职业奉献的品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3.把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文化是学生学习环境营造的重要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崇高的职业精神。
总结:
我国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需要培养大量的技术人才,而在高职院校中对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结合教学多方位建立制度化,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在社会追逐名利的同时,高职生应有义务将工匠精神凝聚于心,追求技术的创新,在学校的和企业的共同培養下使工匠精神成为每个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