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强
【摘 要】数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学科自身的优势,是别的学科无法相比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当革新教学观念,以培养核心素养为指向,发挥数学的思维开发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时代发展的全面型人才。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核心素养; 思维能力;策略
华罗庚说:“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可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很多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掌握上、运用上,之所以无法取得良好的成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思维能力较为薄弱,无法达到灵活应用、灵活学习的目标,在核心素养的巩固层面上,出现了很大的漏洞现象。所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核心素养下的重点教学目标。现就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点做法和体会。
一、寓趣味性于知识性之中
在数学教学中,趣味性是前提,趣味性与知识性的自然融合才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怎样才能寓趣味性于知识性之中呢?在多种多样的数学教学方法中,趣味性与知识性的自然融合可以给学生以愉快的求知情境,对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加深理解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融入实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每一新知识的产生都有其深厚的数学渊源和生活背景。我们应该由此引出新的知识点,使学生觉得它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背景、很实际的东西。如:在讲授抛物线时,可以找一个非常具有美感的类似抛物线形状的山谷图片让学生观看,再引入抛物线的相关知识,这样可以使数学与生活中的现象紧密结合,从而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一下就拉近了与数学的距离,同时能使学生把解决数学难题的探索过程,视为极大的乐趣,在乐趣中掌握所学知识,进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学生要逐步学会独立思考,教师应对具体的问题创设恰当的情景让学生独自观察和想象,这样会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唤起学生积极探索的求知欲。
例如,利用树影测量树高,已测出树AB的影长AC为9米,并测出此时太阳光线与地面成30o夹角。
(1)求出树高AB;
(2)因水土流失,此时树AB沿太阳光线方向倒下,在倾倒过程中,树影长发生了变化,假设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保持不变,试求出树影的最大长度。
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拿一只铅笔来模拟树倾倒的过程(让铅笔顺着树倒下),观察影子的变化情况,找出影响影子长短变化的关键点,然后画出树的倾倒过程图,这样学生很快发现树梢是影响影子长短的关键点,同时也画出了树梢倾倒的过程图——一个四分之一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显然,通过模拟观察,让学生很自然地从形象思维过渡到了抽象思维。
三、训练学生的阶梯思维
阶梯思维,就是培养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从基本概念和定义出发,在已有知识基础和问题条件的基础上,由某一个条件得到另外一个条件,逐次推演下去直至得到所有正确的结果,这种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能力、推理能力和探索能力。老师应该认真的分析、研究教材,明确教学中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找出教材中培养和刺激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因素,巧妙设计问题,一环扣一环,这样既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又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多种方法的证明能够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培养学生积极灵活的解题能力。对于数学中的定理和概念等知识,我是反对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我觉得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让数学定理和概念成为学生自己的成果,融入到他们自己的思维中、血液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才是真正把知识牢固地掌握了,这样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才会敏捷地产生直觉思维,灵活地找到最佳方法。
四、让学生快乐实践,亲历探究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把学生引到课堂情境中去自主探索,使课堂“活”起来。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我们要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通过数学活动才有可能迸射出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一课时,首先利用自制的教具——三角形,分组让学生拼一拼,思考哪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实践操作,学生知道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结论。然后再在小组内计算拼好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而求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最后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讨论求任意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小组内先交流方法,再试着画一画、拼一拼、做一做,最后全班交流归纳出三角形面积公式)。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经历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方法”的过程。这样就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学生从心里明白了、理解了,印象也比较深刻。
五、推演问题步骤,培养思维顿悟
等量代换是初中阶段几何证明题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步骤,而多重的等量代换则是初中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一个难点,我把这样的情况称作等量嵌套。学生往往在面对这类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即便老师讲解了问题的解题过程,他们也会觉得云山雾罩,难以真正理解。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呢?我先从下边这道题的讲授说起。
例如:在△ABC中,∠C>∠B,AD⊥BC于D,AE平分∠BAC。
求证:∠DAE=(∠C-∠B)。
讲解过程:(1)找相连关系,列出等式。∠DAE=90o-∠AED;∠AED=∠B+∠BAE;∠BAE=∠CAE;∠CAE=∠DAE+∠DAC;∠DAC=90o-∠C;(2)观察我们列出的这些等式;(3)小组讨论。这样学生会发现这些等式可以逐次的嵌套,很快就能得出结果来了。这里我想说的是,老师在讲解这类问题时,不要急于板演出解题的过程,而是要与学生一起找出这些等式,耐心地让学生观察和充分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考方法——罗列法,让他们有顿悟的感觉,这种顿悟的感觉往往是升华他们思维的绝佳时机。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这无疑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
总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尽可能地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老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整个思考过程展示出来,无论对与错都会让所有学生收获经验和得到启示。
【参考文献】
[1]王楠.核心素養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思考[J].知识文库,2018(06)
[2]徐荣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策略[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