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资料 丰盈思维

2019-09-28 13:43林胤志
关键词:教学策略

林胤志

摘 要:《背影》作为经典的现代回忆性散文,想要深入理解这篇经典之作实属不易,丁卫军在教授《背影》时,适时适当地引入资料并及时点拨,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了本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引用资料;教学策略;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5-057-2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淡然的笔墨中蕴含扣人心弦的情感,基于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想要理解其中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实属不易,因此,引用恰当的资料来填补文章的空白,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以及体味其中的深意。

一、把握时机,准确引用

丁卫军在进行《背影》教学时,首先提问学生:“作者为什么想起要写这篇文章呢?”,并引入作者的写作缘由:

背景资料一: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朱自清

这一背景资料的引入,旨在引导学生重读文本找出作者写作目的,引导学生关注到父亲给“我”写的信中提及“我离大去之期不远”,思考“为什么只是举箸提笔不便,怎么就‘离大去之期不远呢?父亲到底想和儿子说什么呢?”这里给学生设置悬念,引发学生主动去探究文本,也开启了学生的阅读思维,但是介于学生的人生阅历以及对文本背后隐藏信息的匮乏,学生只能初步理解为这里表达的是“我”对父亲思念之情。

因此,在此基础上,需要继续引导学生探求文本,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接下來,丁老师继续引导学生从“四次背影”中品读出在艰难的生活中,父亲对“我”仍是毫无保留的爱,而“我”对父亲做派的轻视和嫌弃,但当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我”的感情也逐步改变,从中使得学生理解“背影”的深刻内涵,因此此时让学生重读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矣”,并引导学生思考“这对作者而言是不是一种将要到来的诀别吗?”在此时,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文本之后,丁老师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淡淡地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不相见还是‘不愿见,还是‘不能见”,并引入背景资料如下:

背景资料二: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从这些资料中,教师再一次提问“父亲想要跟儿子说什么”,学生通过文本的解读和背景资料的理解,这一次并不是简单地说是“对父亲的思念”,而能更高层次地理解“我”对父亲的微妙情感,多了一份“愧疚”和“理解”,也明白父亲对儿子主动求和的卑微,以及儿子也成为“父亲”之后,对“父亲”角色多了一份谅解,这也就是资料填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二、明确要点,及时切入

丁老师在主旨的探究上,抓住“背影”这一主线,还引用了陈日亮的语言:

背景资料三:

“《背影》所传达出来的‘沧桑感是沉重的,它潜隐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背影》写的是一个时代和家庭的‘大背影下的人物的‘小背影”。

这里的资料从“背影”的主旨巧妙地引入,让学生能体会到,此时儿子对父亲的情感不仅是思念,也不仅是愧疚和理解,更多地是想要修复与父亲之间的种种误会能得到父亲对自己所作所为的谅解以及父亲即将不在人世的自责和悔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这不仅仅是“我”父亲的“背影”,一个家庭的“背影”,这更是一个大环境大时代下的“大背影”!

三、迁移策略,拓宽思维

从丁卫军教授《背影》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丁老师的大杀器——背景资料适时展示,让学生明白了父亲在示弱和作者为人父后对父亲的体谅和理解。至始至终,丁老师能顺着文脉,引领学生行走在字里行间,品读文本空白处的情感以及文字背后隐含的历史,这本身已经告诉了我们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

对于丁老师的这种背景资料引入法,笔者也曾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过尝试。比如当我在执教《藤野先生》时,插入寿镜吾老先生的形象,并把藤野先生进行了比较,有了不少有趣的发现,相同点比如他们对自己的专业都是极度的热爱,藤野先生可以主动问我关于中国女人裹小脚的细节,而寿镜吾老先生鲁迅用一个“将头拗过去,拗过去”这一传神的细节写出了他读书时的如痴如醉。

不同点在于教育理念上,两位老师就有着云泥之别了,藤野先生处处让鲁迅感受到解剖学的严谨,不容有丝毫差错,向我询问小脚细节也可以看出他对未知领域的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反观寿镜吾老先生,童年的鲁迅问及“怪哉虫”时,他是愠怒的,这无形当中是在扼杀孩子探索世界的天性,无法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科学的种子,这也难怪当藤野先生认真的指出他血管的位置画的有偏差时,鲁迅并没有痛快接受,因为童年时的他没有经历过丝毫科学素养的启蒙训练。

这样的教学设计,通过引入资料让学生在两个文本的对照中比较和辨析,学生发现了原本在感受人物形象时未曾关注的内容,进而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体悟和全新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多角度、发散性思维的帮助也是很大的。

[参考文献]

[1]段晓娜.黄厚江、丁卫军、韩军的《背影》课堂实录研究[D].聊城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圆锥曲线微专题教学策略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关于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的相关探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