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利亚“怎样解题表”指导下的命题课教学

2019-09-25 01:59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葛雯琳
中学数学杂志 2019年18期
关键词:波利亚圆周角度数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葛雯琳

波利亚是美国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对数学思维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中他提出的“怎样解题表”更是为中学数学教学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导.波利亚指出“中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但是这里的“解题训练”并非是“题海战术”,而是问题的解决.他倡导的解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诱发学生思考和创造的过程.而“怎样解题表”实际上是一个用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智力活动表.有研究者将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应用于中、高考题的解答,或是习题课的教学中,利用“怎样解题表”的操作顺序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解一题,会一类.但是笔者认为不应局限于此,在数学命题、定理等的教学中亦可以渗透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思想.于是笔者结合之前的研究,设计出证明圆周角定理的教学片段,用实例说明如何在命题课中运用“怎样解题表”.主要通过大量的“解题提示语”来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波利亚“怎样解题表”的内涵

波利亚“怎样解题表”主要分为4部分内容:理解题目、拟定方案、执行方案和回顾.

遇到问题,第一步就是理解题意,目的在于对题目的整体分析,把握题目的条件和目标.在理解题目阶段,图形和符号与数学思维紧密相联,它们的使用有助于思考.因此,我们引入数学符号来表达一个文字提出的条件与结论.符号化的过程也是深入理解题意的过程.

在拟定方案的阶段,关键是找出已知条件和目标之间的联系,激发一个“好念头”的基础就是“过去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因此,“你以前见过它吗”是建立联系的第一步,但是有所遗憾的是,一般问题都与已有经验有所差异,因此,我们需要一些方法来对问题进行处理:对问题形式进行一定的转化,将一些专业术语转化为一般的语言分析.例如:“你能重新叙述这个问题吗?”用不同的方法去表述原题,使问题表述得更具有熟悉度,更简洁平易,更有希望解决.更甚,我们找不到已知条件和未知量之间的直接联系,那么可以考虑舍去一部分条件或结论得到相似的问题(特殊化、一般化),借助辅助问题的方法或结果来寻找思路.但我们对一个问题进行分解组合,有可能会在“变”中迷失,因此“回到定义上”作为不断提醒自己的有效提示语,让我们能时刻不忘问题之本.

表1

在执行方案的阶段,是零碎想法整体化的过程,是分析思路综合表达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做到对每个步骤的来源与作用了然于心.“你能看出来吗”“你能证明吗”,从直观上和形式上检查每一步骤的正确性,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并重而行.

在回顾阶段,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反思和推广应用,从而获得新的方法和经验.回顾本质上是从“理解性”和“发展性”两个方面来认识解题的过程.一方面,从理解的角度,回顾解题思路的发现过程,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教训.另一方面,从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问题,对问题的方法和结果进行推广深化,形成反思、评价的良好习惯.

解决一个问题给学生带来的喜悦感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一大关键,而成功解决问题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如果教师能够用这样激励性的“提示语”来帮助学生解答问题,让他们感受到“自然”,在这样的指引下,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一定会有所提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有更深的领悟.从“解题”到“学解题”,是知识、技能到思想方法的升华.

二、在教学中善用波利亚“怎样解题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提供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解题步骤,可以用于解决各式各类的数学问题.自然地,教学过程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求解的活动,“怎样解题表”在其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解题表”含有大量的元认知提示语,这些提示语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规律,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将内在思维过程转化成显性的可操作性程序,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善用“提示语”.

波利亚的提示语具有两个共同的特征:常识性和普遍性.因为常识性,所以学生自己也可能想出类似的问题,比较自然.因为普遍性,所以不直接指向结果,而是让学生有“事”可做,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探索下进行活跃的思维活动,逐渐接近问题的中心,成功解决.如果教师经常使用这些“提示语”,并且学生在相同的“提示语”的帮助,反复几次,学生必然会注意到这些提示语进而尝试自己运用这些提示语,但凡有一次成功就能让学生对这些提示语有所领悟,从而逐渐理解、掌握、应用,形成自己的解题方法,归纳出自己的“提示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进而授之以“欲”.学生学到的远比具体的数学知识更加重要.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将“怎样解题表”融于平时教学,善用“提示语”指导教学,必使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思维有很大的提升.

三、圆周角定理教学片段

在引导学生猜想“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的度数的一半”后进行验证,本设计意图如下:

让学生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体会特殊化的转化思想和分类思想,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探索精神.

1.理解题意

用符号、图形语言表示出已知数、未知数、条件.

师:我们现在要验证猜想: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的度数的一半.

师:题设是什么?

生:一个圆周角,它所对弧的度数.

师:结论是什么?

生:圆周角的度数是它所对弧度数的一半.

师:你能否画个图来解释这个猜想?

学生画出了一个圆周角∠BAC.

师:完整了吗?请你用你引入的符号来表述一下题设.

学生意识到题设中有两个量.

师:“它所对弧的度数”要怎么表示?回到定义上.

生:指弧所对圆心角的度数,(在图上画出了圆心角∠BOC)已知圆上一段弧BC,它的圆周角是∠BAC、圆心角是∠BOC,要证明:

在老师的帮助下将问题用符号语言表述为:

已知B、C是圆上两点,A是圆上优弧BC上异于B、C的一点,证明:

设计意图: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具体分为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表语言,简约而精准.将文字语言符号化、图形化是理解题意的关键,学生在“翻译”中抓住定理的关键要素,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拟定计划——实施计划

师:你打算怎么证明?

生:这个∠BAC的位置我不确定.

师:很好,你意识到一个关键问题:点A是圆O上异于B、C的任意一点,这意味着有无数个圆周角.以前是否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无限多个圆周角,是无数种情况吗?

师:我们之前是怎么解决无数多种情况的问题的?

生:取特殊.

师:无限多是不好研究的,我们可以化无限为有限,找到最特殊的位置关系,从最简单、最特殊的情况入手.

设计意图:圆周角定理证明的难点:无限种情况没有办法一一讨论,对于这样的情况,是否能借助以往的经验?由简入繁,通过一种简单情形的解决得到启示,进而解决复杂多样的情况,学生在证明定理中也学习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转化思想.

师:(几何画板展示点A运动)当点A运动的时候,观察∠BAC什么时候最特殊.

学生找到了最特殊的情况,如图3.

师:你能直接看出结论吗?

生:感觉像.

师:此时圆心O和圆周角∠BAC有着怎样的位置关系?

生:点O在∠BAC的边上.

师:现在,你对验证我们的猜想有计划了吗?

生:分情况:点O在∠BAC的边上和点O不在∠BAC的边上.第一个比较好证.

师:你先从简单的情况下手,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那你打算如何证明点O在∠BAC的边上的情况呢?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

生: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师:你想到了一个很有用的定理.你能利用它吗?

生:∠BOC=∠BAC+∠ABO,我不知道∠BAC和∠ABO的关系,它们看着像相等.如果它们相等,就可以了.

师:你看出了∠BAC=∠ABO,那你能否证明它们相等?你是否利用了所有的已知数据?有没有潜在的条件?

生:圆的性质!△ABO是一个等腰三角形,那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调用以往学习的经验与知识,通过一些提示语“你之前见过这样的问题吗”,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数学信心,将陌生的问题熟悉化.

师:根据你的思路实施你的证明.

证明略.

师:检验你的每一个步骤,你能否清楚地看出你的步骤是正确的?你能否证明这一步骤是正确的呢?

教师与学生检验证明过程.

设计意图:初中生正处于直觉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教师应遵循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与心理发展规律,通过询问学生:“你能看出来吗”,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询问:“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证明是检验想象的最佳途径,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师:我们已经验证了点O在∠BAC的边上时结论成立.这道题解决了吗?

生:没,还有其他情形.点O在∠BAC的内部、外部时.

师:当点O落在∠BAC的内部时,你能证明结论吗?

师:这个问题与我们刚解决的问题相关吗?你能不能利用它?

生:应该能,但是这不是三角形,更别说等腰三角形了.

师:为了能利用它,你是否应该引入某些辅助元素?

学生提出:连接AO并延长,与圆O交于另一点G.

师:出于什么目的?

生:这样就出现了等腰三角形.

师:此时,你能证明吗?

学生实施证明过程.

师:通过添加辅助线,我们将点O落在∠BAC的内部转化成了点O落在∠BAC的边上的情形.

师:我们讨论了点O落在∠BAC上、点O落在∠BAC的内部的情况,还有点O落在∠BAC的外部的情形.这种情形我们该怎么证明?你能否利用之前的结果和方法?

生:按照之前方法,添加辅助线,连接AO,并延长与圆O交于另一点G,此时得到∠BOG=2∠BAG.

师:这与你要证明的结论有关吗?

生:只要∠COG=2∠CAG,相减就是我们要证的结论.

师:∠COG=2∠CAG是你猜想的还是你验证的?

生:我猜的,但是可以证明,就像证明第一种情况一样.

师:所以实际上,我们是把点O落在∠BAC的外部转化成点O落在∠BAC的边上的情形.给出你的具体证明.

证明略.

师:通过以上三种情况的讨论,我们发现: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上的圆心角度数的一半,那么自然地,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提示语”引导学生借助以往知识和经验去联想、去转化,往往需要一些辅助元素,将原题变换一下,增加问题的“相似度”,但是要提醒“要证明的是什么”,在变化中不要忘了原来的问题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脑中的知识网络,重组改造,一步步解决问题.

3.回顾

(1)反思总结.

回顾我们验证猜想的整个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你能回答出以下问题吗?

①当我们遇到不熟悉的问题时,我们是怎么做的?

想想之前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解决问题.

②当我们遇到无限多种情况无法一一讨论时,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寻找特殊的情况,将无限多个圆周角转化成三类有限的情况去讨论.

③采取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依据点O与圆心角∠BOC的关系,通过有限的分类验证了无限的问题.

④在解决第二类和第三类问题时,我们添加了辅助线,这一做法出于什么样的目的?

利用已有的结果和方法,将第二类和第三类情形转化成第一类情形.

(2)推广深化.

你能不能把这个结果或方法用于其他的问题?

设计意图:回顾小结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阶段,不仅是强调这节的重点、难点,更是从更高的角度审思这部分内容,将数学思想方法外显化,进行归纳、提炼,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四、结语

波利亚说:“只要应用得当,如果你向自己提出表中的这些问题与建议,可以帮助解决你的问题;而如果你向你的学生提出同样的问题与建议,你就可以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平时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将“怎样解题表”的思想渗透于命题课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现行的问题,还能启发学生运用这些“提示语”和方法自我帮助,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怎样解题表”时,要注意根据学生反应灵活使用,上述操作并非死板的顺序.

猜你喜欢
波利亚圆周角度数
《平行四边形》拓展精练
运用圆周角定理求角的大小“五结合”
图形中角的度数
圆周角平分线长度的一般性结论
ex≥x+1与lnx≤x-1的应用
波利亚——本老师不是变态
基于圆周角的力学问题
求圆周角常见错误分析
隐形眼镜度数换算
关于四奇数平方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