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众所周知,很多代数或几何问题的解决依赖于作图.良好的作图能力可以启发解题思路,为解决问题提供很大帮助.经常动手作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的基本性质和位置关系,建立几何直观,展开关联想象,从而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这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而拉近题目条件与待求结论之间的距离,使得问题的解决事半功倍.笔者现结合几个实例来阐述几何作图在数学解题中的妙用.
作图可以理解为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它有助于提炼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且进行直观表达,从而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解答某些三角函数问题时,若能将构造的直角三角形放置在正方形网格中,则题目中的一些数量关系和关联结构就会自然显现,让问题的解答变得简单,甚至是一击而中.
例1已知,求α+β的度数.
解析:如图1,先作出正方形网格,然后根据已知条件,在正方形网格中作出∠ABC=α,∠DBC=β,于是∠ABD=α+β.借助几何直观和经验,不难观察并猜想∠ABD=45°,接着想办法证明∠ABD=45°.而要证明∠ABD=45°,只需要连接AD,证明△AB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
图1
此题中,在正方形网格背景中作出满足要求的角α和β,并将这两个角合并在一起,不仅能很快地判断出α+β=45°,而且不需要经历复杂的运算,只需要调用直观经验,借助简单的几何推理,即可找到答案,凸显了“寓数于形,以形解数”的应用价值.
初中阶段,许多“求最值”的问题都与点的轨迹有关.求解此类问题时,若能作出动点或动线的轨迹,并通过作图形去思考和发现规律,那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例2如图2,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中,将射线AC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α度(0°<α≤ 360°),得到射线AE,点M是点D关于射线AE的对称点,则线段CM长度的最小值为( ).
图2
解析:如图3,先作出射线AE在不同位置时,点D关于射线AE的对称点M(例如,当射线AE与直线AC重合时,点D关于射线AE的对称点为点B;当射线AE与直线AB重合时,点D关于射线AE的对称点为点M1),然后观察这些对称点的位置特征,再通过直观想象与操作验证,不难发现这些对称点在以点A为圆心,AB为半径的圆上,即点M的轨迹是以点A为圆心,AB为半径的圆,进而得出当点M在正方形对角线AC上时,线段CM长度的最短,最小值为
图3
此题要求动线段CM长的最小值,解答时很难直接想到解题思路.即使有学生想到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去解答,并且连接了AM,知道了CM≥AC-AM,也不一定能想到线段AM的长是定值1.更何况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推出CM>AC-AM容易,推出CM≥AC-AM较难,因为学生不一定能理解CM=AC-AM.基于这样的现实,若用轨迹思想去思考,则问题就变得明朗起来.因为线段的长度取决于线段两个端点的位置,此题中动线段CM的两个端点“一定一动”,于是想到先作出动点M的运动轨迹,再仔细观察图中的规律,则问题的解决方案近在咫尺.
全等三角形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研究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许多几何问题若能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出全等三角形,以联通题设与结论,并灵活运用全等图形的相关性质,往往可以使问题化难为易,进而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3如图4,在矩形ABCD中,AB=3,AD=4, 点E,F分别是边BC和对角线BD上的动点,且始终保持BE=DF,连接AE和AF.当线段AE+AF的值最小时,求的值.
图4
解析:如图5,以点B为顶点,BE为一条边向矩形ABCD外作∠GBE=∠ADF,并在∠GBE的一边上截取BG=AD,连接BG,则△BGE≌△DAF.所以EG=AF.从而将AE+AF转化为AE+EG.此时不难发现,当点A,E,G三点共线时,线段AE+AF的值最小(如图6).
图5
图6
此题通过作全等三角形,实现线段的转移和拼接,同时将定点A转化为定点G,巧妙地将“两动一定”转化为“两定一动”.于是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基本事实可以发现:当A,E,G三点共线时,AE+EG的值最小,即AE+AF的值最小.至此,离问题的最后解决仅一步之遥,后续只需要构造相似三角形,便能实现问题的真正解决.这种先作图后计算的思维策略相比其他思维策略要简明许多.例如,此题也可以采用先计算后作图的思维策略,但解答的过程却是一路艰辛.
设BE=DF=x,则如图7,过点F作FG⊥AD于点G,易知.进而得到.所以.
图7
图8
至此,用代数方法解答陷入困境,后续解答需要图形来帮忙,即先将变形为再构造如图8所示的图形,方能找到正解.
我们知道,严谨的证明既可以肯定一个命题的真,也可以判定一个命题的假.只是有些时候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去证明一个假命题,不仅耗时费力,而且也不一定能想到证法.此时,若能用作图的方式举一个巧妙的反例,就能凭“图”的真相去“伪”存“真”.正如美国数学家B.R.盖尔鲍姆所说:数学由两大类——证明和反例组成,而数学发现也是朝着两个主要目标——提出证明和构造反例进行.例如,对一个数学命题的判断,正确需要证明,谬误反例足矣.
例4判断命题“一组对角相等且一组对边也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解析:假命题.理由如下.
列举反例如下:如图9,先作锐角△ABC,并在BC边上取一点D,使AD=AC,再过点C作∠1=∠2,并截取CE=AB,连接AE.在四边形ABCE中,容易发现∠B=∠E,CE=AB. 但根据“图”的直观事实,显然四边形ABCE不是平行四边形.
图9
此题用纯粹的逻辑推理来证明命题的真假,显然存在较大困难.因此,数学解题时要选择简明合理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就像此题的解答,用列举一个反例图的方法,凭着“图”的真相极具说服力地指出了命题的真假,也让知识在直观中去伪存真.
综上所述,准确而巧妙的作图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图不仅能为解题提供直观的图形条件,还能提供形象的操作思路,是数学解题的好帮手.通过作图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清图形结构,更快捷地找到已知条件与待求结论之间的纽带,从而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明、形象,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几何作图的习惯,以形助数,变抽象为直观,使学生做到思之有形,真正了解图形的形成过程,发现图形中蕴含的数学方法,以及其为获取正确解题思路等方面带来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