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明雄
摘 要在传统的计算教学中,计算教学被局限于计算本身,忽视了计算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在当前的计算教学中,必须将其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做到算与用的结合:首先要创设实际生活情境,为算用结合开启学习的源动力;其次是算法多样化,突出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方法;再者是将直观算理与落实抽象算法相结合;最后将直观算理与落实抽象算法相结合以及将实际应用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关键词计算教学;创设情境;教学内容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0-0002-02
我们都知道,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也就没有计算的必要,所以在计算教学中必须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计算教学,那么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如何做到算与用的结合?在一节课中不可能既重视问题的解决又落实了计算的技能,两者总会有所偏重。因而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要以计算方法、算理等技能为主。下面谈谈我自己对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策略一:创设实际生活情境,为算用结合开启学习的源动力。
传统的计算课,比较注重旧知识的铺垫,这样可以为学生的新知学习扫除思维上的障碍,但旧知识铺垫过多会干扰学生的思维。新课程则注重实际生活情境创设,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丰富的、开放的信息资源。我想这一点是新旧教材最大的差异。
无论是人教版的主题图从学生熟悉“购物”的生活中巧妙地引入“24×12”怎样计算的问题,还是北师大版“住新房”引入“14×12”怎样计算的问题,都突出了前后知识的联系,计算方法的迁移,在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自然地引出学生要解决问题的欲望。“数学源于生活”,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促使数学不断发展,让学生接触生活中的数学,才能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策略二:算法多样化,突出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方法。
传统的计算教学着眼于算法的单一化与最优化,教师的讲授千人一面,学生的练习整齐划一,表面上看学生的计算正确率高,实质上学生的思维却得不到充分发展。
现在的课堂,当问题呈现之后,教师大胆放手,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算法,提倡算法多样化,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由此,导致学生过早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优等生用自己探究出的方法很快便能完成练习,而学困生面对众多的算法不知所措,一节课下来,甚至连最基本的算法都不会。这樣的教学,如何能保证课堂效率呢?因此,只有将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多样化与教师引领算法优化巧妙结合,在诸多算法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归纳,突出最优的算法,并适时进行演练,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指出:笔算教学不应仅限于竖式计算,应鼓励学生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道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存在着差异,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和解题策略,这正是学生具有的不同个性的体现。例如在教学24×12时,老师放手学生试算,学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根据口算的方法来计算的,把12拆分成10与2的和,再算出结果;有把因数拆成两个一位数,12分解成3与4(或6与2)的积,即转化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积,利用以前学过一位数乘法的方法来计算的;大多数学生认为把乘数转化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积计算比较简便,但这种算法并不是对所有两位数乘两位数都适用,即不是一般的计算方法,非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把乘数拆分成一个整十数与一个一位数的和,即笔算的方法,才是优化的标准。纵观这两节研讨课,我认为都没有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
我认为可以应该增加练习:“13层能住多少户?17层呢?”这样的练习,促使学生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算法,从而体会到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普适性。所以,在实现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把握好算法优化的标准,并设计一些适当的练习,让学生自己感受到最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形成一种较为高效的方法。
策略三:讲解直观算理与落实抽象算法相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计算技能,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方法之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计算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学生只会按部就班地进行计算,面对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却无能为力。
现在的课堂,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让学生通过看图、动手操作等活动自主探究算理。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但由于偏重探究算理,抽象的算法得不到落实,致使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大打折扣。
算理是算法的基础,算法是算理的抽象概括。当学生明白算理后,教师应及时沟通算法与算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及时掌握算法。例如本课,旧教材讲的是纯算理,即用数学原理解释数学;新教材则是借助生活情境来解释数学,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两节研讨课,在乘法竖式的教学中,老师能结合板书,提出的两个问题:(1)为什么第二个积的末尾数要与十位数对齐?(2)为什么要把两次乘积分上下两层写?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算法的把握就更加准确,计算的正确率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策略四:实际应用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是在讲解算理后。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这样的教学,把计算与实践应用割裂开来,造成学生只会算不会用的后果,即算、用严重脱节。
从心理学上看,任何一项基本技能的达成都需要一定量的积累,也就是需要反复操练才能正确掌握。现在的计算教学,非常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如新知教学后,一般都要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许多教师面对教材中的“算用结合”,究竟该重“算”还是重“用”难以定夺,有的干脆平均用力,致使学生新学的计算方法不能及时得到巩固,削弱了学生的计算技能。我认为,计算课应该重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即当学生理解算理与掌握算法后,要通过一定时间和数量的训练来形成技能,随后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旧教材安排的是纯数字化的练习,丝毫没有出现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而新教材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这样安排,让学生的知识能现学现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过,新教材的练习安排也不尽合理。因为这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起始课,计算方法及竖式的写法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所以在课后的练习中,应适当补充几道基本的笔算练习,即在技能训练充分的基础上再来解决实际问题。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即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这本节课中,在学习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通过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思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领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组织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介绍不同的计算方法。如“请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谁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计算方法?”“在这些算法中,你比较欣赏哪一种算法?”等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吸收,学会欣赏,学会评价。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是对话的、交流的,也是练习的、比较的。有时计算课会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教师应尊重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起点,把握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适当进行取舍和调整,这样才能取得计算教学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国栋,吕达.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